汪婷婷 于明鑫 李斌
摘? 要: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加快,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探索更高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市場適應性人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與企業適應度。文章以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訂單班”的校方、合作企業和學生為調查對象,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內容設計、學生學習積極性、修讀滿意度等方面出發,從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角度對“訂單班”合作情況模式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取得的成績并論述了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基于人才培養的相關理論,從建立長期合作共贏模式、制訂科學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管理體系、關注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四個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以更好地促進高校“訂單班”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校企合作;訂單式;管理制度;培養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5-0026-04
作者簡介:汪婷婷(1983—),女,碩士,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專任教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學改革創新;于明鑫(1987—),男,碩士,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專任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教學改革創新;李斌(1982—),女,碩士,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專任教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學改革創新。
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速度的不斷加快,各行各業都面臨著人才供給與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承擔著三方面的重任——提高大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培養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大學生、拓展大學生就業渠道。在探索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過程中,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嘗試采用校企合作“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各學院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在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與為合作企業輸送優秀人才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學生學習積極性、校企合作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鮮明特色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也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與我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很大的共性,同時也表現出各國的特殊性。美國的“合作教育”是一種工學結合的模式,通過學習與工作交替進行達到教學目的。德國的“雙元制”是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學生同時參與并通過兩個場所培訓合格來實現校內理論知識學習和企業生產技能學習的教學目的。英國的“三明治”模式是一種工學交替課程模式,在工作實習與所學專業相聯系的前提下開展系統的實習與學習。關于校企合作的國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的影響因素和合作途徑這兩個方面。就影響因素的研究而言,美國學者Feller和Roessnet(2019)認為校企合作能否獲得成功,受到合作形式、不同的合作參與者對校企合作成果的評價兩個因素的影響。Eliezer(2020)認為合作參與者的文化背景會影響校企合作的成效,不同的組織文化和行為規范會對各合作參與者的價值觀和行為表現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此外,校企合作也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訂單班”辦學的經驗總結、育人模式兩個方面。從經驗總結來看,王泓硯認為存在基礎理論不完善、法律法規中存在的漏洞等自身局限,存在缺少社會力量的支持、政策性短缺等外部環境問題。余濤以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為例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分析了學校人才培養模式類型、運行機制,并從培養力度、課程體系、培養機制、師資隊伍建設、準入審批與督導評估機制等方面提出完善策略。楊勁靜以南京A學院為例,對產教融合在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認為存在產教對接不緊密、行業企業主動性不高、深度不夠、培養基礎薄弱的問題,并從政府政策保障、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保障相關方的利益、加強高職院校自身產教融合能力的建設等方面提出建議。師琳琳以河南省S中職學校大連遠洋訂單班為例進行中職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從崗位認知度、培養效果、師資建設、實訓環境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在“訂單”發起方、“訂單”提供方、學生方、政府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1]。
二、“訂單班”的相關概念
(一)訂單班
“訂單班”是學校與企業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的一種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高等教育為社會、行業、企業服務的功能,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潛能與優勢。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訂單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屬于“深度融合型+就業訂單式”,學校與企業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企業人才需求和學生就業意向來協商制訂培養方案,最大化地利用學校與企業資源,實現校企資源優勢互補,從而達成企業為學校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學校為企業輸送優秀應用型人才的共贏局面。
(二)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指對人才進行教育、培訓以使人才在理論知識、實踐能力、思維方式、品質上形成良好狀態的過程。在當今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各行各業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高校作為企業人才的輸送站,助力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方式便是培養產業結構適應性人才。沈陽城市建設學院這種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以“理論知識運用能力培養”為主導,與普通型本科院校注重科研教學、實際操作為輔的培養有著很大的不同[2]。
三、協同創新的高校“訂單班”校企合作模式調查——以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為例
(一)調查目的
運行良好的“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院校培養市場適應性人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滿足企業人才需求。本調查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個:一是從學校、企業、學生三個主體角度,調研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訂單班”人才培養現狀,了解“訂單班”的合作、教學、管理等情況;二是對收集到的數據與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土木學院“訂單班”人才培養取得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三是針對調查結果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操作性較強的改進建議,從而促進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訂單班”人才培養持續健康發展。
(二)調查內容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現有研究成果。基于人才培養的相關理論,以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訂單班”的校方、合作企業和學生為調查對象,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內容設計、學生學習積極性、修讀滿意度等方面出發,對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訂單班”人才培養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的情況,總結已取得的成績,論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分別提出進一步改進建議[5]。
(三)調查實施
本調查采用文獻法查閱、搜集相關資料,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采用訪談法,對學院領導從“訂單班”開設與發展、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現場交流,了解“訂單班”發展情況,獲得寫作支撐材料;采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學校、合作企業、學生設計不同的問卷,調查對象包括相關的“訂單班”班主任、專業教師、企業講師和管理人員、2022屆土木學院學生,通過QQ、微信以群發、私發的形式向調查對象發放問卷。該問卷的調查對象和范圍比較廣泛,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具有較強的目的性與科學性[3]。本次調查對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訂單班”的教師、領導、企業主管、企業講師、相關學生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其中,向學院領導教師發放問卷10份,收回有效問卷6份;向合作企業發放問卷10份,收回有效問卷5份;向2022屆土木工程學院學生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5份。
(四)“訂單班”合作情況分析
資料顯示,2021年12月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與上海建工五建集團東北公司、中天建設集團東北分公司和大連金廣建設集團共同組建了“五建東北班”“中天班”“金廣班”系列“訂單班”。
調查數據顯示,“訂單班”人才培養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從合作內容與合作深度上來看,總體上呈現合作內容單一、深度不夠的問題。從校企合作時間來看,存在校企合作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的問題,合作年限一般較短,僅3年。并且一些簽約企業沒有在合同期內持續開展“訂單班”,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企業自身發展受到限制,對人員需求減少;二是學院在篩選合作企業時缺乏對企業經營狀況的評估;三是合作雙方訂單班開展期間缺少有效溝通導致培養效果不好[4]。綜合整體情況來看,“訂單班”合作的情況反映出校企合作數量、合作類型雖然不斷增多,但合作內容有待拓展,合作深度有待提升,合作持續性有待穩定,需要進一步建立長期合作共贏模式。
四、促進“訂單班”人才培養持續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建立長期合作共贏模式
校企合作“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在于極大地縮短了應屆畢業生適應實習崗位以及崗前培訓的時間,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企業的實習生培訓成本,讓學員與實習崗位“零空隙”過渡。建立長期合作共贏模式,需要雙方在時間、空間上確定合作規劃,以在達成深度合作契約的前提下有序開展工作。學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長期合作共贏模式:一是學院要精選合作單位,在選擇校企合作單位時,需要對企業經營可持續性進行評估,優先選擇具有持續經營能力、長期合作意愿的企業,達成長期合作的共識;二是需要拓展校企合作內容,大部分校企合作企業與學院的合作為開設“訂單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在合作內容上缺乏深度,可增加為教師提供實踐機會、為企業員工提供培訓機會、參與學院專業建設與改革、共建產業學院等合作項目,創新融合模式,為校企雙方發展助力,達成深層次合作的共識;三是需要提升校企合作執行力,將考核與激勵制度貫穿于學院、合作企業與學生之間,關注過程與結果,有效溝通與改進,提高三方的滿意度。共建長期合作共贏模式,不斷完善“訂單班”運行機制,提升“訂單班”人才培養質量,能更好地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良性互動和滿足各自需求。
(二)制訂科學人才培養方案
“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與企業組織開展“訂單班”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核心,“訂單班”人才培養效果的質量評價也以此為基本依據。為確保“訂單班”實施過程中有組織、有計劃、有質量,需要制訂科學的“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6]。土木學院“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由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協商制訂,實施過程中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著力提升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校企雙方應做好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前深入調研,了解學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情況與合作企業的人才需求,制訂與企業能無縫連接、優勢互補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具有崗位競爭力、社會適應性較強的人才;二是校企雙方應制訂符合實際情況的“訂單班”考核制度,明確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責任、義務和權益,提升三方參與度;三是需要調研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與期望,了解學生對“訂單班”授課內容的期望,將他們的期望與校企授課內容有機結合,大力提升學生的滿意度。
(三)創新教學管理體系
“訂單班”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訂單班”的開展效果。學院與合作企業共同制訂的訂單班招聘選拔辦法、班主任管理制度、中途退班管理規定、學生考核規定、實習實訓管理辦法等不是一個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還沒有形成閉環管理,導致“訂單班”開展效果不夠理想[7]。需要從學校、企業、學員三方入手創新教學管理體系,在開班、授課、結班全過程進行教學管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學校可以將“訂單班”教學納入學分管理范疇,作為實踐必修課,以書面報告和實操能力作為考核標準,引起學員對“訂單班”課程的重視,保證“訂單班”課程的質量和水平;二是企業可以將“校內授課+校外實習”一體化,既能強化校企雙方資源共享與協作配合,又能將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有效檢驗教學效果,篩選有潛力的“訂單班”學員進入企業;三是可以設立激勵與淘汰機制,讓學員意識到“訂單班”學習機會的難得,以激勵學員完成“訂單班”學習目標,實現自我專業技能的提升。
(四)關注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引導
學生作為“訂單班”培養的主體,尤其需要被關注。由于學生和企業分屬不同的社會系統,彼此的價值取向、文化氛圍等有所不同,容易在教學過程中發生觀念、態度的碰撞。在“訂單班”學習過程中,參與學員的流失率較高,一方面是學員自身存在認知、自驅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校方和企業方在職業目標和就業意向方面缺乏引導。要改變“訂單班”學員流失率較高的情況,需要關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意向引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在“訂單班”開設前期,通過調研了解學生對“訂單班”培養模式的認知態度與崗位認知,為校方選擇合作訂單企業與“訂單班”招生宣講做準備,讓學生在了解“訂單班”的意義與相關崗位的市場情況、發展前景的基礎上,選擇應聘自己感興趣的、與職業發展規劃相符合的“訂單班”;二是關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學校與企業需要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及社會的發展現狀,通過學習相關知識與前期心理建設正確引導學生找到自身職業發展方向,進行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以此讓學生有計劃有方向地堅持學習;三是加強學風建設,關注“訂單班”學員參與過程中的學習情況、心理變化,及時了解“訂單班”學員學習的適應情況,對存在問題的同學進行答疑解惑、心理疏導,提高學生對“訂單班”人才培養的滿意度。有利于從學生職業生涯、就業方面做好引導,從而大幅降低“訂單班”學員的流失率,保障“訂單班”人才培養的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協同創新的高校訂單班“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種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深化校企合作已經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和地方性企業的共識。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建立長期創新合作共贏模式、創新教學管理體系、關注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引導,抓住學生意愿和期望這個關鍵,著力提升學員的應用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具有較高就業競爭力的畢業生,進而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三方共贏互利,推動校企合作“訂單班”人才培養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泓硯. 遼寧高職旅游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問題及成因分析[D].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
[2] 余濤. 高職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D]. 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18.
[3] 楊勁靜. 產教融合在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4] 陸璐. 民辦本科高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優化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20.
[5] 師琳琳. 中職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D]. 新鄉:河南科技學院,2020.
[6] Feller L,Roessner D. What does industry expect from university partnerships?[J].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Fall):80-84.
[7] Eliezer G. Industrial-university technology cooperation:A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J].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2020(07):217-229.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