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摘要】新課標深入推進過程中,實施深度學習策略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文章圍繞“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的實施”這一中心問題進行研究,簡單介紹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特點,從目標、手段、動力、發展幾個方面,探究了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的制訂思路,并對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的實施要點進行了進一步論述,包括創設多樣情境、激發思考探究、引導構建知識網等,希望為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的有效實施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
【基金項目】此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XC-c/202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引 言
在小學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時代,將深度學習策略融入小學教學是當前的一種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多種多樣的小學學科深度學習方法開始涌現,但在數學課堂中應用較少,有待進一步探索.現有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因此,探析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深度學習特點
(一)適切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深度學習具有適切性特點,具體表現為數學教學內容與教學工具融合的適當性、合適性,如所選取數學教學章節與教學手段合適,且深度學習策略實施的頻率恰當、內容恰當、時機恰當.
(二)發展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深度學習強調開展跨越知識表層的學習,從知識內在邏輯著手連接知識,具有發展性特點.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手段的使用需要跟隨教學過程持續更新情境,不斷激發學生已有知識,指向新知識的探索.
(三)層次性
層次性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度學習的主要特點,表現為教育循序漸進、學習由淺入深,整個教學過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同時兼具基礎性、拓展性,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更高階的內容,不同層次內容各具特色且相互聯系,確保教學過程的完整性.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度學習策略的制訂思路
(一)以促進深度學習為目標
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全部教學活動的指向.小學數學教學中促進小學生的深度學習,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持續創設情境式指導活動,刺激小學生已有學習經驗,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熱情,彌補單一授課弊端,促使學生在基礎知識操作中發現問題、嘗試猜想、自行驗證,實現沉浸式學習.因此,在深度學習策略制訂過程中,教師應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為目標,提前調查學生感興趣的形式,根據調查結果將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便于小學生理解運用的“活知識”,助力小學生在數學領域個人關鍵能力的發展.
(二)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
深度學習策略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集成.教師應貫徹可行性、有效性原則,依托一線教學經驗,將恰當的現代教育技術納入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時根據現代教育信息化、科學化特征,教師應主動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的功能與優勢,探索數學教材、學生情況、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方式.隨后教師可以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將以往單一的授課形式轉化為混合式授課形式,營造積極的師生互動氛圍,為深度學習策略的順利實施提供基礎.
(三)以師生共同愿景為動力
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的實施導向,師生互動是這一導向下數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學進程推進的動力.因此,在制訂深度學習策略時,教師應在實現師生共同目標的基礎上,關注學生課堂知識生成性,選擇恰當時機,引導學生進入沉浸式學習氛圍.在沉浸式學習氛圍中,學生時刻將實現共同愿景作為努力的方向,最終實現深度學習.
(四)以多元教學評價促發展
多元教學評價是深度學習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倡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納入評價范圍,協同教學過程、教學結果,從學生學習狀態、評價延伸性、教學適切度幾個維度開展發展性評價.其中在“學生學習狀態”維度,教師應關注深度學習策略實施過程中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情感體驗、思維調動情況、參與積極性,評判教學是否促進小學生進行沉浸式學習;在“評價延伸性”維度,教師應在考試測試的基礎上,拓展性運用問卷、訪談、觀察等手段,對小學生知識理解、課堂體驗、能力培養等情況開展多元評價;在“教學適切度”維度,教師可以綜合考慮課堂內容與學情適宜性、教學手段與教材內容適宜性、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適宜性,明確深度學習策略中教學手段、教學工具應用偏差,進而進行針對性完善,最終實現小學生數學深度學習與數學教學效果的同步發展.
三、深度學習策略的實施要點
(一)實施前要點
1.預評估
預評估主要是對小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學習風格、能力水平進行評測和估量.同時結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與現今時期課程改革要點,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分析.
在學情分析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經驗著手,圍繞待開展的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已學前端知識、訓練內容、已有知識經驗中準確信息或趨于以往信息.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前,教師應預先評估學生已學知識.學生在三年級、四年級具有“圖形與幾何”知識學習經驗,可以認識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簡單圖形,并了解簡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教師應充分考慮多邊形面積問題的基礎知識,預估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調整教學方向.同時教師應考慮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細化教學目標,豐富教學手段,確保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的有效實施.
2.細化目標
深度學習策略實施下的小學數學課堂需要體現過程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同時注重課程教學中學生符號意識、數據分析能力、空間觀念、推理能力、運算能力、建模思想、幾何直觀等學科素養的培養.在這個基礎上突出重點、難點目標,合理劃分層次,為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網提供引導.
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教學前,教師應圍繞“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一重點以及“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這一難點,設定教學目標為:【知識與技能】學生在實際操作、討論分享中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可以正確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過程與方法】學生進一步鞏固單元知識,在理解梯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面積計算公式,并強化平面圖形之間的溝通、轉化.同時學生進一步提高知識學習能力、遷移能力,靈活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經歷測量、觀察、操作、填表、討論、分享、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體會圖形轉化的思想,形成空間觀念,發展邏輯思維.同時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學生可以根據圖形特點選擇恰當的轉化方案,逐漸形成基于具體情境的轉化思想,并在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中進一步增強合作意識,感受“變”與“不變”的辯證思想.
(二)實施中要點
1.創設多樣情境
情境的創設,可以縮短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經歷與數學課堂之間的距離,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學習熱情轉化為數學學習動力,教師可以立足引入興趣學習理念,貫徹基礎性、直觀性原則,合理創設操作活動情境或問題情境、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思維.
操作活動情境是一種將待解決數學問題(或學生已學數學知識)設計為學生可自主參與的操作性活動,需要學生自主操作,持續激發學生自我已有知識,完成新知識的探索.
如在進行“多邊形的面積”的操作情境創設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的面積特點,沿著高剪出三角形,并靈活平移后轉化為長方形,或者沿著高剪出梯形,平移后轉化為長方形,并嘗試利用量角器量出長方形的底、高,記錄到表格中.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催化劑,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小學生好奇心,促使小學生主動調動先前所學知識,運用邏輯思維探究問題解決思路.
如在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教學初期,教師可以選擇平行線間的一組圖形,要求學生比較大小,即平行線間有四個圖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已知平行線之間距離為3cm,三角形、梯形(下底)、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寬分別為3cm、3.6cm、2cm、2.3cm,梯形上底寬為1.4cm,請按照面積從小到大的順序編號.教師利用一個基礎性問題,快速、精準地引導學生思維,進入教學主題活動.
生活化情境是調動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教師可以從激活小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經驗積累著手,進行多樣情境創設.
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引導學生先觀察校門口的伸縮門、載重汽車的防護欄等,激活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2.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
在基于多樣情境激發小學生已有知識后,教師需要拋磚引玉,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其領會教學目標中的基礎知識.根據前期分析的小學生對數學基本概念理解能力,教師應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引導小組內部成員合作探究.如在“多邊形的面積”轉化操作后,教師可以引導小組內談論“轉化后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否相等?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具有怎樣的關系?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怎樣求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思考探究活動中,各小組需要聚焦“等底等高”的特點進行討論探究,最終得出正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與技巧.
3.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
在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基礎上,根據課前教材深度分析結果以及學生學習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關聯已有知識、新學知識,并沿著知識主線相互連接內容,逐步形成連貫性的知識網,更加清晰地梳理數學內在知識邏輯,全面降低掌握知識難度.
如“多邊形的面積”已有知識為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新學知識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師可以沿著“多邊形”這一知識主線,帶領學生聯系已學知識和新學知識,并引導學生連接多邊形分類、性質、周長、面積等板塊,便于學生在相關內容學習時更加靈活調動思維,全面掌握小學階段多邊形的知識.
(三)實施后要點
1.教學延展
教學延展是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調動的最高階段,教師落實“量小質精”的方針,匯總課堂所學重點,布置深淺得當的教學內容,促使學生鞏固不同程度學習,并通過作業反饋教學期間遺漏薄弱點.同時教師應將書面作業、生活體驗作業同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知識的認識.如在“多邊形的面積”教學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基于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觀察生活中的相關設施,隨后自編題目并完成練習.
2.教學評價
在教學評價環節,教師可以觀察學生課上表現,評價學生情感體驗、思維調動、數學學習興趣情況.隨后教師可以引入自評清單或互評清單,要求學生自主或相互合作評價個人知識理解情況、能力成長程度,拓展教學評價廣度、深度.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反饋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的適切性,為后期教學方案優化提供依據.
3.教學反思
教學順利結束后,教師可以開展反思,整理并比照自我反思內容發現差距,進一步調整教學方案.如在前期引導學生理解與領悟數學學習內容基礎上,未有效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忽略了知識變式應用、拓展創新應用,不利于小學生深度學習.基于此,教師在后期教學中可以借助現有工具開展變式知識應用,引導學生接受復雜度更高的空間想象內容.
結 語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是數學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多元化學習情境,引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克服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表層學習、機械訓練,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新知過程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最終完成由符號學習向數學意義的變化,發展核心素養.因此,教師應從促進小學生深度學習著手,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打造師生積極互動平臺,并引入多元評價手段,全面了解學生深度學習能力水平,根據學生水平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深度學習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張銀.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實驗性教學[J].人民教育,2022(20):77-78.
[2]黃國威,易進.中小學深度學習教學實踐的基本問題及其突破[J].上海教育科研,2022(03):38-42.
[3]劉月霞.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改進:讓學習真實發生[J].中小學管理,2021(05):13-17.
[4]張美菊.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材研讀五法[J].教學與管理,2022(02):56-59.
[5]李艷.基于逆向教學設計的小學數學教學優化[J].教學與管理,2022(2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