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廣明麗 李南
摘要:依據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目標要求,聯系學生階段的特征,通過教材解析、實錄設計、反思總結三部分綜合呈現“多法識字”在低年級課堂的具體實施過程。圍繞“學生學習”這一教育的本質內核從理論支撐、實踐應用、自我認知三個維度展開聚點解析。聚焦“多法識字”這一核心要素,以《青蛙寫詩》一課為例進行重點教學環節的實錄分析,最后客觀進行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的回顧總結。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法識字;游戲化教學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這是東漢哲學家、經學家桓譚在《新論·離事》中寫下的一句話。大概的意思為:收網如果拉起大繩子,網眼就會一個個都張開。比喻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核心,拉動次要環節。主大計者,必執簡以御繁。下面我們以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八課《青蛙寫詩》一課為載體,談一談“多法識字”。
提到“學生學習”,在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架即將起航的飛機,姑且就讓我們用這樣一駕想象的飛機來開始聚點之旅。在這架象征著“學生學習”的飛機上,理論支撐是它的機身,實踐應用是它的發動機,教師的自我認知是飛機的操作桿,課程教學是飛行的導航,而飛機上的小乘客究竟要怎樣飛,飛去哪里就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的地。
(一)理論支撐鎖定“多法識字”
首先,選擇什么樣的機身是我們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要想飛得遠離不開結實的骨骼。新課標第一學段目標明確指出認字和書寫目標。根據3~6周歲年齡段幼童發展指南描述,5~6周歲幼童的思維以具象思維為主,更容易在具體情境中感知事物規律的特征。依據皮亞杰認知心理學中所述,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前運算階段(2~7歲)和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的過渡期,思維相對刻板[1]。基于以上的理論支撐我們捕捉到一些關鍵詞:激發識字興趣、具象思維為主、思維相對刻板,而這些關鍵詞都指向了將“多法識字”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
案例片段一:《青蛙寫詩》中的多法識字教學實錄片段
師:“寫詩”是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字,跟老師一起讀“寫詩”。我們先來看看寫詩的“寫”,還記得《影子》這課中,我們學的“它”這個字嗎?還認識這個偏旁嗎?再來看看今天我們要學的“寫”字,對比一下“寫”和“它”,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寫”上面的部分比寶蓋少一個點兒。
師:這位同學真會觀察,老師來告訴大家,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新偏旁禿寶蓋。通過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寶蓋有點,禿寶蓋沒有點兒,原來禿寶蓋之所以禿,是因為它少了一個點兒,老師這兒還有一個小口訣呢,“房頂平平禿寶蓋,加上煙囪是寶蓋”,這樣我們就更容易記住了。
師:“寫”的好朋友還有誰呢?
生:寫字,寫作業。
師:課文中出現的是寫詩,這是古詩,唐詩,看來只要留心生活,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識字。
為了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具體的多法識字中就要做到:1.懂得學生認知發展情況的局限性。2.供給多量的、多彩的在現實環境中可操作的活動。3.創建最適合的難度。4.認識兒童思考模式。在這一部分教師通過綜合運用隨文識字、對比識字、生活中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旨在幫助學生逐步發展識字、寫字的能力,幫助他們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發展獨立識字能力。
(二)實踐應用兼顧“文體特點”
接下來我們就來設計這架飛機的發動機。《青蛙寫詩》是統編教材出現的第一首童話詩,它具有獨特的文體特點和文本價值。作者借助兒童熟識的小青蛙,把它刻畫成會寫詩的詩人,把一串水珠、小蝌蚪、水泡泡幻化成詩中的標點符號。教材插圖中小青蛙站在荷葉上一副神氣活現的樣子,張著大大的嘴巴,兩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一手搭在胸前,一手自然下垂,正在朗誦自己寫的詩呢!作為統編教材1~6年級53篇童話作品之一,這首童話詩的教學就要基于兒童視角,啟用童話思維。
認字和書寫是朗讀與寫作的基石,是第一學段的重要教學目標,并且是貫徹整個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任務。依據6~7歲兒童習得的特點,認字與書寫教學就必須聯結學生的生活體驗,選取形象直接的教學武器,綜合運用多種認字方法,逐步發展識字、寫字的能力。《青蛙寫詩》獨特的童話詩體裁為分角色朗讀和重復講述故事提供了支撐。因此,趣味認字、角色扮演、復述聽講作為童話語言學習的三個重點方面[2]。在本課中可篩選的最大教學價值就是趣味識字。
案例片段二:《青蛙寫詩》中的游戲鞏固教學實錄片段
師:小青蛙順利地過了河,來到了一家照相館前,想給自己拍一張美美的照片,現在就請23班的小攝影師們幫忙吧。(出示一張字卡,學生做拍照的動作,嘴里說到“咔嚓”,并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到這個字,舉起來。)
師:小青蛙拍了自己滿意的照片,回到了家,把今天發生的事告訴了媽媽,我們一起來讀讀吧。(生字重組,換語境識字。)
本環節的目標是在具體情境的游戲中鞏固識記“成、要”等11個生字,熟記偏旁:禿寶蓋、四點水。
情境中游戲化教學的整體任務框架:在“想象王國”歷險記大單元任務框架下設置了本課任務情景“幫青蛙辦一次詩詞創作大會”。在這節課中以實現單元整體任務中的“幫小青蛙寫詩”這一階段性任務為線索,結合“小青蛙過河”“合影我來拍”“幫小青蛙講奇遇”三個課堂游戲,鞏固多法識字的成果,實現語言的積累。
對于學生創設真實而奇幻的任務情景,擺脫傳統的鞏固練習,將“游戲化”作為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靈魂,本質上就是把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作為教學活動設計的依據,是極其有必要的[3]。通過玩字卡游戲鞏固識字,運用幫小青蛙講奇遇的識字游戲鞏固換語境識字,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復現漢字,應用漢字。識記生字時注重了打好基礎,舉一反三。激勵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發展獨立識字能力。
(三)自我認知定位“教學核心”
作為“飛機的操作桿”,教者的自我認知十分重要。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深切感受到學生的識字方法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靈活性、遷移性都起著格外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將本課教學的核心定位為“以趣為先,識字有法”。如何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創設合理的情境,用游戲化的方式落實多法識字,幫助學生產生識字、積累、探究的興趣,并了解一定的構字規律遷移運用到一類生字的學習中去?“舉網以綱,千目皆張”成為教學最核心的問題。
“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是新課標六大學習任務群中僅有的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是整個語文學習的基礎。語文學習任務群共六個,它排在任務群之首,這是其地位與價值的一種體現。“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為其余的任務群學習提供了可能與保障。
從本任務群內容看,須在兩個方面加強積累。一是加強漢字積累。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字認識得多,就能順暢閱讀、自如表達。“教學提示”中說“提倡熟讀成誦,不要死記硬背”,這一點不僅針對詩文詞句的積累,對“識字與寫字”同樣適用,而且極為重要。本課在游戲、童話、美、音樂、幻想和創造的世界里進行了一系列識字活動。重視創設合理的識字與寫字學習情境。并且綜合運用隨文認字、集中認字、注音認字、字理認字,圖片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來落實識字教學。
二是加強語言文化積累。在低年級的語言積累中,教師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會根據教師的示范模仿語言。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積累量也會逐漸增加。其次就是在朗讀中積攢。朗讀是把平面的文字,用聲音立體地表達出來。朗讀出的聲音承載著思想與感情,增進語言的可感知性,學生就可以通過反復多次的朗讀,同課本語言文字重復見面、碰撞,能深切會意作者在行間字里的語音節奏。
語文來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語言的積累也離不開生活,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了,其實也為語言的積累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還將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指導學生觀察、體驗、吸收,豐富學生的“庫存”,激活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1]讓·皮亞杰.智力心理學[M].嚴和來,姜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7.
[2]李萍.開啟思維之門,品味童話之美:童話類文本教學策略談[J].小學語文教學,2020(25).
[3]張曉英.對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J].......小學教學參考,2010(30).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