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華巧

[摘要]文章以普通高校學報為研究對象,以學術影響力為切入點,對新媒體時代普通高校學報進行再定位,從完善管理、深挖人力資源、深耕內容生產、注重數字化網絡化出版等方面闡述普通高校學報學術影響力提升的可行性措施,為提升普通高校學報的學術影響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普通高校學報;再定位;學術影響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等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新媒體融合應運而生。這些技術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媒體語境,即為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廣播和紙媒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傳播渠道有效結合,對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普通高校學報作為學術傳播主體,對提高專業領域的科研水平,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具有重要作用。為了適應新媒體環境,普通高校學報加快了與電子媒體融合的步伐。在新媒體時代,要提升學術影響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普通高校學報就要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重塑在學術傳播新秩序中的地位,加快管理體制改革,重組出版技術,創新出版理念,思考發展策略。
一、普通高校學報的再定位
普通高校學報的再定位可以參照劉碧穎、賈峰、武曉耕對普通期刊的界定,可認為是主管、主辦單位為高校,但學報影響力和知名度明顯不足,缺少充足的辦刊資金和優秀的人力資源,很難約到國內知名專家的稿件,在國家重大資助項目如“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等這一類項目中也很難入選的高校學報。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的數據,2020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192種[1],其中,普通高校學報有1257種,占12.33%。截至2022年6月,CNKI收錄的學術期刊已達上萬種,學術期刊種類和規模的擴大促進了學術論文的發表,豐富了學術資源[2]。在這些學術期刊中,高校主辦的學報數量約為2500種,其中地方高校學報超過94%。由此可見,本科高校學報是高校學報的主體,而普通本科學報又是本科高校學報的主力軍。因此,普通高校學報應是學報研究、深化學術期刊改革的重點[3]。
由于一些自限性問題,如沒有好的依托平臺、稿源質量相對較差、學術影響力較小等,普通高校學報成為“小弱散”的典型代表。但是,不同層次的期刊均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普通高校學報在傳播知識與文化、培養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期刊建設甚至是世界一流期刊建設中發揮基石和支撐作用。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創新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普通高校學報在辦刊中應思考的問題。而對普通高校學報來說,要想提高自身名度,就要提升學術影響力。因此,文章將著力探討新媒體時代普通高校學報學術影響力提升的策略,以期促進普通高校學報的可持續發展。
二、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內涵
普通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的一種類型,要想提高學術影響力,就要對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內涵具有正確的認識。近年來,有研究者對學術期刊影響力進行了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學術期刊影響力進行了闡述。根據《韋氏大詞典》對“影響力”的相關解釋,影響力指直接或者間接產生影響的能力,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融媒體時代,影響力都是媒介存在價值最直接的體現。
有研究者認為,學術期刊影響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效果,包括學術水平、學術特色、社會信譽度與讀者認可度,在這些因素中,學術水平和學術特色是根本,社會信譽度與讀者認可度則是標志[4]。也有研究者認為,學術期刊影響力的研究應從相關指標入手,主要是期刊影響力指標和期刊來源指標,同時還應對學術期刊影響力、學術期刊學術評價指標、學術期刊質量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協同思考。對整個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則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其具有特殊性、系統性和復雜性,而具體評價可以對來源指標進行淡化甚至舍棄。還有研究者認為,要研究學術期刊影響力,就要抓住“期刊聲譽”這個主要因素,包括編委會成員的學術地位、編輯專業素質、期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等,這是期刊整體質量的綜合反映。期刊應重視重要摘要和檢索系統的收錄,發揮編輯的主導作用,加快論文發表速度,提高文本的準確表達,從而增強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社科基礎研究者和自然科學背景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學術期刊影響力進行了相關論述。社科基礎研究者著重從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的角度進行論述,他們認為應著重考察學術期刊的內部質量和外部影響,這是整個期刊影響力的兩個主要方面。在考察過程中可以發現,期刊的內部質量和外部影響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多個方面,這些一起構成期刊的整體影響力。自然科學背景研究者則重視數據統計和模型建構,在此基礎上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同時對期刊的引文或引文現象進行定量研究,從而揭示期刊的定量特征和內在發展規律。因此,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是期刊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多項指標所體現的相對穩定且對整個學術界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能力,它是學術期刊經過長期努力而形成的,是由該期刊的作者、讀者、編輯、編委會成員等組成的學者以及學術期刊本身、社會評價機構和其他許多動態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綜合效應。學術期刊影響力與內容本身以及內容的生產、傳播和信息反饋過程密切相關,這可用框架模型清晰表現(見圖1)。
三、新媒體時代普通高校學報學術影響力提升的策略
在新媒體時代,隨著媒體融合的進一步深入,其在信息傳播過程的優勢為: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存儲容量的無限性,信息檢索、分析及加工的便捷性,信息傳播的互動性體現得更加明顯,這些都給傳統出版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數字技術與媒體的融合發展以及學術期刊數字化、網絡化、國際化的要求,使得學術期刊的發展變革為“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的模式,即學術期刊融媒體。在新媒體時代,要想提高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學術期刊+新媒體”辦刊是不可避免的[5]。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學報的新媒體建設步伐則相對滯后,部分學報只是開通微信公眾號,沒有充分利用媒體融合時代的既有優勢來助力自身發展。
在對普通高校學報進行重新再定位以及對學術期刊影響力內涵進行重新梳理后,文章從學報的管理、人力資源建設、深耕內容及新媒體平臺的充分利用等方面提出普通高校學報學術影響力提升的策略。
(一)完善管理,為提升學術影響力提供有力保障
普通高校學報要完善管理機制,應站在主管、主辦單位的視角,從校級管理和學報內部管理兩個方面著手。
1.校級管理
在校級管理方面,普通高校應對學報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普通高校學報在服務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展示學校優秀科研成果及促進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充分發揮學報這些方面的作用,實現學報的可持續發展,高校就應對學報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大力支持。高??芍貜囊韵聝蓚€方面進行。一是增加資金投入。在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傳播和更新速度加快,人們的觀念也隨之發生明顯變化,對信息接收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作為學報的主管、主辦單位,應轉變自身理念,增加資金投入,鼓勵學報在傳統辦刊模式的基礎上探索一條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的辦報模式。資金的增加一方面可以用于學報的數字化轉型,讓學報能緊跟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步伐,能利用新媒體手段更好地實現良性發展,提升學術影響力;另一方面可以改進學報的版式設計、提高印刷質量、增加發行量,從而提升傳播影響力。二是在政策方面予以傾斜。編輯在普通高校學報的建設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學報應對編輯的發展提升予以全面的支持。普通高校學報可支持、鼓勵、獎勵編輯的學術創作,完善編輯工作激勵機制,以充分調動編輯的積極性,合力打造高質量學報,提升學報學術影響力。
2.學報內部管理
在學報內部管理方面,普通高校學報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特點,制訂嚴格的規章制度,使出版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規范化和制度化,確??l論文的質量。
首先,每期學報出刊后,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部可組織一次總結會,總結經驗,整理該期出刊的優缺點,為日后的工作提供參考;對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編輯要進行剖析和反思,共同商討,尋找解決對策,避免在后續編輯出版時出現類似問題。通過每期出刊后的總結會,普通高校學報可在不斷總結優點和剖析解決問題中提高學報的編輯出版質量。其次,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部要培養編輯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為學報的學術質量保駕護航。同時,編輯也應利用每年繼續教育的培訓機會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體系,提高自身業務素養,并與同行交流學習,相互學習和借鑒優秀的辦刊經驗。最后,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部要重視學報的對外宣傳力度。普通高校學報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如微信公眾號、網頁、微博等加大宣傳力度,著重對學報的辦刊特色、優秀論文、重點欄目、期刊服務地方經濟等進行大力宣傳,同時對重點學術人群進行個性化推送,擴大學報的受眾群體,提升學報學術影響力。
(二)深挖人力資源,為提升學術影響力提供智力保障
1.培養優秀作者,形成優秀作者團隊
一般而言,普通高校學報很難吸引到優秀的作者投稿,而學報學術影響力提升的原生動力源于優秀作者團隊。因此,普通高校學報在長期的辦報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吸收并培養優秀作者,建立一支真正做學問的作者團隊。普通高校學報編輯可通過積極參加學術研討會,結交知名學者,維護與他們之間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加大約稿力度,爭取讓他們成為學報優秀作者團隊的一員。同時,普通高校學報編輯也應重視與中青年學術研究者的聯系,增加彼此的交流,熟悉他們的研究內容和課題項目。中青年學術研究者在想法、觀點、見解方面有著自己的創新性,在學科前沿方面有能力找到自己的關注點并準確切入,發現問題,從而整合資源形成科研論文,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具有某學科領域的原創性和前沿性。
2.建立高水平的外審專家庫
作為學術期刊的一員,普通高校學報刊登的論文專業性、理論性都比較強,編輯很難對每一篇論文進行全面、精準的把關,因此其需要尋找相關領域的專家對論文進行外審。外審專家在審稿時,會從專業角度對論文進行把關,對需要修改的論文也能給出中肯的修改意見,作者按照修改意見修改后的論文在質量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外審完成后,編輯可根據外審意見,更好地挑選可刊登的論文,整體提高學報論文的質量,從而更好地提升學報學術影響力。
因此,普通高校學報應建設符合辦刊特色和期刊欄目設置的外審專家庫。外審專家庫中的審稿專家應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和廣泛的知識面,對本學科領域內的研究前沿和熱點問題有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應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科學的分析方法,能夠對論文中的數據、實驗和結論進行準確、客觀、全面的評價;能夠快速判斷論文的質量和是否符合學報的發表要求;能夠對論文提出合理、可行的修改建議;具有高度的責任心、獨立思考能力和客觀公正的態度,嚴守學術道德規范,維護學術誠信和學術權威。外審專家對論文進行客觀、公正、嚴謹的把關,是普通高校學報學術影響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助力。
3.培養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多樣化能力的編輯團隊
普通高校學報要提升學術影響力,除了學校的重視和支持,還有四個缺一不可的因素:編輯部有效的管理、優秀的作者團隊、高水平的外審專家團隊、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多樣化能力的編輯團隊?;谄胀ǜ咝W報在期刊界中所處的地位,其能爭取到的優質稿源較少。為了學報編輯出版工作有序進行,編輯通常會多次與作者溝通,提出修改建議,有時需要幫助作者潤色與完善文章內容,而這就需要編輯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和高度的工匠精神。此外,編輯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在文學、文化、文字等方面的專業素養,熟練掌握各項編輯技能,精通各項編輯業務,努力學習并提升新媒體素養,由此才能在編輯工作中得心應手,更好地提高學報的質量。當然,編輯還應積極開展學術研究,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學術造詣[6]。
4.充分發揮編委會的學術引領作用
普通高校學報可以根據欄目建設需要來組建學報編委會,編委會成員由學科帶頭人或者學術造詣較高的校內學者、國內學者組成,他們對各自學科有價值的新觀念、新成果、新理論、新方向、新方法和新技術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因此,普通高校學報編輯要深挖編委會成員的學術力量,積極向其約稿。編委會成員自身的社會影響力使他們能接觸到更多的知名作者和優秀論文,因此編輯可通過編委會成員來進行約稿、組稿及開展學術活動。在管理上,普通高校學報編輯可定期舉辦編委會會議,就學報的發展問題與編委會成員共同商討,認真聽取相關意見和建議,以更好地實現學報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普通高校學報可在編委會中增設青年編委,選取對期刊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青年科研人才,充分調動他們的科研熱情和參與辦報的意愿,讓他們結合學報選題來組織欄目稿件,擴大期刊作者群,從而為學報發展提供學術活力和智力支撐,助力學報學術影響力的提升。
(三)融合出版,深耕內容生產,為提升學術影響力提供關鍵性保障
1.技術融合,深耕內容生產
內容是決定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根本因素,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大,期刊的學術地位才能彰顯。因此,對普通高校學報來說,內容質量就是生命。普通高校學報的稿源多是自然來稿,一般而言,優質的稿件多數傾向重點大學的知名期刊。因此,在稿源方面,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需要主動出擊,想方設法約到高質量稿件。在新媒體時代,在取得高質量稿件的同時,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還需要將單一論文生產轉向增強內容生產。增強內容生產能夠促使學報對核心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呈現,從而更好地提升學報優質內容的顯示度與影響力。普通高校學報的增強出版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在傳統學術論文發表的基礎上,將與論文相關的實驗圖片、研究數據表格、公式推導過程、論文思路解說視頻音頻、調查問卷等內容以數字化鏈接的方式嵌入論文。這能增強論文的科學性、互動性,讓內容的呈現更加豐富,也能讓讀者更加形象、直觀地理解論文的核心內容。
2.重構出版流程,縮短出版周期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之一是高效、快捷,新媒體技術和思維的引入改變了社會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作為傳播學術知識的普通高校學報,要想提升學術影響力,就需要與時俱進,改變辦刊模式,重構出版流程。
在新媒體環境下,普通高校學報原來采用的傳統紙質出版流程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傳統紙質出版流程在處理稿件時周期較長,在期刊內容生產方面效率較低,不利于編委會、編輯、審稿人和作者之間的信息雙向傳輸。傳統紙質出版在出版發行上渠道較單一,發行速度較緩慢,且傳播范圍有限。在學報出版發行后,該期出版工作基本終止,后續的下載、閱讀、關注等信息基本上是未知的,編輯也很難主動獲取到讀者的反饋。因此,普通高校學報有必要對出版流程進行重組,將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引入出版流程,如集成編輯系統、編輯—作者溝通平臺、編委會溝通平臺、外審專家—編輯溝通平臺以及編輯出版系統之間的溝通平臺等。這些平臺的使用可以提高編輯在學報組稿出版過程中的工作效率,使學報的出版過程更加及時、順暢,也方便作者、外審專家、編委會成員和編輯隨時進行溝通。因此,普通高校學報在出版中要積極引入新媒體技術和思維,有效縮短稿件處理時間,加快出版速度,促進學報學術影響力的提升。
(四)注重數字化網絡化出版,利用多媒體平臺做好傳播推介工作
1.加強數字化網絡化出版,利用網絡傳播擴大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的在線傳播為普通高校學報提供了新的傳播手段,數字網絡技術、手機、平板電腦等都可以應用到學報的傳播中。這些新的傳播手段的運用,不僅可以縮短出版延遲、降低傳播成本,還可以擴大期刊讀者范圍,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增強其使用體驗感,從而提高學報的知名度,提升學術影響力。普通高校學報可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實施自建網站出版、優先OA出版、微信平臺出版、微博平臺出版等,并采用數字網絡出版傳播對內容進行差異化傳播管理。
目前,大多數普通高校學報采用與大型數據庫合作的數字化傳播模式,將學報紙質出版的電子版上傳到合作的機構數據庫。筆者對廣西41家普通高校學報的調查發現,目前廣西普通高校學報基本選擇與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等權威機構數據庫合作,由這些機構數據庫在線傳播論文,為讀者提供服務,從而擴大學報的讀者群,提升學報的聲譽和影響力。當前,這種合作方式被大多數普通高校學報廣泛采用,它在具備前面列舉的優點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普通高校學報在與這些數據庫合作的過程中,利用合作方數據庫來實現學報紙質版到數字化的平移,而有關學報的特色在這類千篇一律的平移中完全沒能體現。因此,對普通高校學報而言,在與數據庫合作進行數字化傳播的基礎上,應通過自建網站來開展出版傳播,利用自建網站更好地展示學報詳細而全面的內容風格,以此促使學報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并開展學報數字化出版,實現普通高校學報在新媒體時代的可持續發展。
2.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多媒體平臺做好傳播推介工作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重要講話指出,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其中就要求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較2021年12月增長3549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5.6%[8]。可見,在新媒體時代,新興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由此,普通高校學報應利用好新興媒體,發揮其輻射帶動效應,提高學報的顯示度,從而提升學術影響力。
如今,由騰訊開發的移動公共服務平臺—微信已成為大眾網絡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它能給用戶提供實時信息推送、個性化界面管理和移動支付等服務,不需要用戶再重新開發。微信通過服務平臺提供的先進端口進行干預,可以將現有的傳統服務移植到公共服務平臺。
目前,微信的主要用戶群體包括朋友圈和行業圈。普通高校學報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不斷進行宣傳,以擴大學報的受眾群體,從而提升學報學術影響力。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部應安排專門的編輯有針對性地建立微信公眾號,在進行模塊設計時著重考慮用戶接收信息、在線咨詢、論文檢索、文章查詢等基本功能,以及在平臺模塊中嵌入編輯系統。另外,要想微信公眾號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部在進行模塊設計時還應考慮消息發布和動態管理功能,實現微信平臺的在線問答、語音交流、學術活動直播等形式的多樣化[9]。
四、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普通高校學報所依托的高校主體不同,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與模式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普通高校學報應根據自身實力和本校特色,整合現有資源,進一步明確辦刊定位,完善管理,深挖人力資源,深耕內容生產,注重數字化網絡化出版,以提高辦刊質量,在提升學報學術影響力的同時,實現學報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更好地傳播知識與文化,為高校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新聞出版署.2020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EB/OL].[2023-08-20].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tjxx/202305/P020230530664876190406.pdf.
[2]程結晶,李秀霞.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指標及改進方案[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0(06):56-61,48.
[3]郭偉,李偉.普通高校學報辦刊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12):1486-1494.
[4]楊爽.高校社科學報提升學術影響力路徑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73-77.
[5]秦晉麗.融媒體與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提升[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9(S2):91-93.
[6]許偉麗,李新根,張益嘉.新時代普通高校社科學報發展的生態環境及學術影響力提升策略分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85-88.
[7]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EB/OL].(2019-03-15)[2023-08-20].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5/content_5374027.htm.
[8]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3-02)[2023-08-20].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9]韓玲.融媒體環境下普通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發展策略芻議[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05):39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