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雙娟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讓眾多教育工作者再一次關注了課程改革.小學階段數學作為基礎科目之一,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關鍵科目.教育工作者更要重視教學模式的創新,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而分層教學能夠關注每名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基于此,文章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法的意義以及現狀,并從學生分層、導學設計、分層提問、分層作業的角度詳細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分層教學法;應用措施
引 言
分層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每名學生的具體學情開展差異化教學,激發每名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得以提升的教學模式.在分層教學中,學生不再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而是積極配合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當然,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受教師執教能力、學生配合程度等的影響,分層教學依然會出現若干問題,相關教師要重視采取有效措施積極解決.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意義
(一)提升班級整體數學水平
小學班級學生眾多,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需要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過程.傳統教學模式這一目標無法完成,而借助分層教學法之后,教師將學生合理地進行分層,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開展教學引導,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小組成員的幫助與激勵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每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和提高.而教師只需要進行引導和點撥,學生的學習節奏會加快,學習效率會提升.由優等生帶動學困生,充分發揮自身實力,不斷解決數學問題,即使對數學沒有較高學習興趣的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逐漸改變學習狀態,從而使整個班級學生的數學水平得到提升.
(二)滿足學生個性學習需求
學生受到家庭教育、成長經歷、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在數學學習中所表現的能力各不相同.在開展分層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的成績、態度、能力等多個角度考核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提供針對性的改善方式.如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會重點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缺少學習動力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會采取積極的、鼓勵的方式,要求學生大膽嘗試.成績不再是判斷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學生也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和鼓勵,師生之間通過互相交流、互相聆聽、互相反思、互相總結,可了解自己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明確后期學習方向,進而達到個性化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效率各不相同,在課前教師會借助練習題或小測驗檢查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以此調整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教師不僅會將學生進行分層,同時會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既確保符合每名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可適應刪減晦澀難懂的地方,增加一些趣味生動的知識,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和應用能力.對于一些學生必須掌握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知識,教師也應提前深度研讀教材,以分層的形式循序漸進地講授給學生,這樣一來,所有學生都能夠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中自主學習,積極學習,師生之間配合更加默契,課堂教學效果也能有效提升.
(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自身興趣的影響.分層教學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發揮學生自身潛力,而教師也會靈活借助各種教學方式、教育方案,展示自己的專業性,并通過為學生設計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使學生感受到借助自己的努力解決數學問題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師和學生之間會開展各種有效互動,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小學生對數學課堂開始充滿更多期待,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會與日俱增.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現狀
(一)分層標準不夠科學合理
分層教學有效應用的前提是科學分層.但通過觀察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的分層教學可發現,并非所有教師都能夠做到科學分層,依然有一些教師并不了解分層教學的本質,采用的分層標準不夠科學,不夠合理.教師若簡單按照成績對學生分層,不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則很容易打擊學生自信心.如,學生在本次測驗中成績下滑,教師直接將該名學生分到層次較低的小組中,并未考慮該學生平時課上表現,這樣的分層必然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甚至還會阻礙師生之間關系的建立.
(二)教師未能關注全部學生
隨著“雙減”政策提出以來,各種各樣優秀的課程改革成果極大地鼓舞著教師的課改信心.“雙減”政策要求學生課堂上要學好、學足、學充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利用分層教學法時,應關注教學針對性,關注每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變化,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但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采取分層教學法時,依舊只重視中等生和優等生的學習狀態變化,投入大量精力指導其學習,但對于學困生的轉化并沒有更多關注.一些教師認為,學困生的改變在短時間內難以出現效果,因此沒有必要專門為其制訂教學內容或教學計劃.由此可見,該種錯誤的教學理念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學生配合程度有待提升
分層教學法需要教師科學進行分層,但同時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避免學生出現排斥心理,而學生也需要了解分層教學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自己學習提升.但一些小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發展并不完善,因此對分層教學有抵觸心理,認為分層教學是將自己分成三六九等,層次越低代表能力越差,在分層學習時也會出現緊張,恐懼的心理.再加上一些家長并不了解分層教學模式的意義,未能與教師及時溝通,當學生處于較低層次時,會對學生一味苛責.這樣一來,更會加重學生的緊張心理,課堂上無法積極配合教師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自己的學習狀態都無法得到改善.
(四)層次劃分沒有動態調整
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是動態變化的.此時處于某一層次并不代表學生會一直處于這一層次.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時,既要關注學生當下所處的層次水平,又要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變化科學調整層次,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但一些小學數學教師認為,分層教學模式消耗自己太多精力,因此一個學期內層次均保持不變.在最初,雖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但長期下去,很多學生認為層次學習對自己并沒有幫助,因此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還有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只為了帶給學生新鮮感,臨時調整所處層次,并沒有進行學情調查、學習過程匯總.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措施
(一)全面了解班級學情,科學分層
1.學生分層
分層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因此,在開展分層教學之前,教師首先應重視分層標準的設計,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在調查班級學情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水平、性格特點等多種因素,如考查學生的學習成績,與他人交往的性格,學習能力的變化等.其中,成績既要包括上學期的考試成績,同時要考查學生從學習數學開始之后的平均成績,這樣才能更加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到上述內容之后,教師不要急于分層,而是繼續在課堂上通過提出不同問題,開展不同程度的小測驗,再一次考查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根據學生的回答結果和回答情況科學進行分層.如想要考查學生的反應能力,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通過開展四則運算搶答游戲,鍛煉學生的口算能力,了解學生的反應能力,并以此為分組提供參考.
2.目標分層
將學生分層之后,教師就可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行研讀,再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制訂每個層次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本著“跳一跳,夠得到”的原則,快速完成教學任務.仍舊以四則混合運算為例,針對基礎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就可讓學生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為目標.針對中等層次的學生,教師就可以加快學生計算速度,提高學生運算效率為目標.而針對優等生的學生,教師要讓該類學生結合自己掌握的四則運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鍛煉應用能力.只有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目標保持高度吻合,學生才能夠提高數學學習積極性.
(二)導學設計合理分層,提高學生預習效果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會制訂教學導學案,以引導課堂教學.課前預習對小學生來講非常重要,通過預習,學生可以提前了解課堂教學重點以及難點,并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容易混淆的地方,等待課堂上教師的專業講解或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預習過程中,教師也可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對教學導學案進行分層設計,使每名學生都能夠在自己現有水平基礎上不斷發展.導學案的設計既要層次合理、內容明確,又要符合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以此真正發揮導學案的引導作用.
例如,在教學“平移、旋轉等”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相關要求,制訂不同層次的導學案.針對基礎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要讓學生尋找教材中關于平移旋轉等的概念,并進行解讀,說一說自己的理解.針對基礎水平一般的學生,教師制訂的導學案內容應包括讓學生理解正確的概念,并通過借助生活中的實際物品說一說平移和旋轉的操作方法.針對優等生,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借助導學案的引導讓學生觀察某一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之后,會形成怎樣的圖形變化?鍛煉該類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導學案的內容可以借助師生共享平臺發放到班級群,學生按照課余時間的安排自主進行觀察和學習.在預習過程中若出現問題,教師也可鼓勵學生線上與教師展開交流,為課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學生身處某一層次,但學生若想挑戰自我,教師也要為學生提供更高層次的導學案內容,激發學生的自我提升意識.
(三)課堂重視分層提問,啟發學生數學思維
小學生在學習知識時,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渠道.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師生互動方式,也是能夠讓教師快速了解學生學習狀態的主要渠道.在實施分層教學法時,教師也應重視分層提問的設計,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時刻集中注意力,緊跟教師思路學習數學知識.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反應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也要有所差異,本著引導性和啟發性的原則,使學生產生更多學習靈感.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時,針對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概念問題、基礎問題,讓學生再一次鞏固對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的認識.如讓學生口頭背誦體積公式、表面積公式,或者讓學生走到講臺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針對基礎水平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借助各種練習加深學生對該章節內容的認識.如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不同的長方體,并給出具體數據參考,讓學生按照黑板上的公式快速計算長方體表面積或體積.而對于優等生,教師就要加強其探究意識,讓學生借助表面積或體積的知識,根據已有數據推算另一數據.如給出表面積,讓學生推算出體積,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分層設計課后作業,助力雙減落地開花
課后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關鍵渠道.“雙減”政策提出后,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作業的創新設計,改變傳統的以機械計算為主的作業形式,通過探究性、開放性等的作業形式,鍛煉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模式時也要重視對課后作業的分層,這樣才能更好地檢測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要加大作業難度,讓學生綜合利用之前所學習的知識,分析具體問題,使學生突破自我,提高數學思維能力.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布置一些以基礎內容為主的作業,如完成課后練習題.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折中選擇作業難度,同時創新作業形式,提高該層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圓柱”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完圓柱體表面積和體積之后,在作業設計中應重視分層.對于學困生和中等生,教師可布置用計算公式快速計算給出的圓柱的體積或表面積的課后作業.而針對優等生,教師可結合生活化學習問題,讓學生了解圓柱體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如“某小區有一個圓柱形沼氣池,圓形半徑八米,圓柱高為三米,需要在底部和內壁抹上水泥,請問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水泥?該圓柱體可以存放多少沼氣?”學生需要知道表面積計算中只需計算一個圓的面積即可.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應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模式的意義.同時,要借助集體教研、備課等多種形式,探尋分層教學模式的最佳應用措施.教師只有善于反思、善于總結、始終立足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才能設計出更優質的課堂教學方案,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魏雙蘭.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應用[J].數據,2021(Z1):141-143.
[2]魏娜.探討小學五年級數學分層教學的實施方法[J].華夏教師,2022(24):46-48.
[3]陳宇麗.多元化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22(1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