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云飛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效應用生活情境,減少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和畏懼感,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即創設生活化趣味情境、生活化交流情境、生活化實踐情境、生活化多媒體情境、生活化問題情境,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和內容容易使學生感到煩躁、乏味,導致學生厭惡數學知識,甚至產生放棄數學的想法.數學本身源于生活,也會應用于生活中.因此,教師只有將數學放入生活環境中,以生活實踐的方式講解并運用數學知識,才能發揮出數學知識的作用.同時,教師要將教學內容和方法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利用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到快樂,讓學生愛上數學,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養.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他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學習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且數學學科本身難度較大,導致很多學生出現抵觸心理,從而失去了學習興趣.
(二)師生缺少有效交流
眾所周知,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承擔著極為重要的教育使命,要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培養優秀的未來建設者.對此,教師應對學生加強教育引導,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但實際上在數學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導致很難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這對學生綜合數學成績的提高是不利的.數學是一門科學類學科,不同于其他文學類學科所涉及的范圍廣泛,數學學科需要通過師生互動交流來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記憶,但是實際上教師沒有與學生開展有效交流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實踐教學活動內容單一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內容較單一,難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也不利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難以讓學生領悟數學學科的奧妙之處,久而久之致使數學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不能高效開展.
(四)多媒體設備運用理念落后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多媒體設備已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推廣應用,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教學成效.但從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中發現,部分學校將課堂是否應用多媒體設備作為課堂教學質量的衡量標準,導致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考慮多媒體教學,無論教學內容是否需要多媒體設備輔助,都將多媒體設備運用作為課堂教學一部分;還有部分老教師認為多媒體設備的運用價值不高,雖然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化,但數學本質及數學理解還需要教師講解完成,那么為何要花費過多的時間研究多媒體設備的應用策略,應將此時間用來研究課堂教學流程優化、教學策略創新上.因此,多媒體設備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不合理,存在極端情況,導致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處于難以提升狀態.
(五)說教教學現象普遍
在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下,小學數學教師認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應認真聽講,要記住教師講解的知識點,要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作業,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在教師“唯成績論”教學思想的作用下,說教教學普遍(這與教師潛意識里認為學生還未形成數學思維,學習理解能力一般有一定關系),即使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動提出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回答,但數學提問還是過于形式化.如教師常常這樣提問:“你們明白了嗎?”學生回答明白或不明白.教師提問:“這道題目是否有其他的解答思路.”學生回答有還是沒有,若學生回答有,則教師會繼續講解新的解題方法,很少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探索時間,導致學生學習主體性難以體現,學習效果不佳.
二、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趣味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趣味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只有讓學生在良好的生活化趣味情境中展開學習,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點,進而領悟數學學科的奧妙之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趣味情境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將學生帶入情境中,提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從而促使學生敢于探索,不斷突破自己,學生自主尋求有效的學習方法,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想一想什么樣的教學趣味活動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學生數學知識體系情況,從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制訂科學的教學方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數學體系.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可以尋找生活中的相關知識表現形式,創設生活化趣味情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的樂趣,進而積極探索生活中與平行四邊形、梯形相關的知識以及存在的形狀,使得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取得進步.此外,教師要觀察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由此可見,為強化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教師可充分應用生活化趣味情境.
(二)創設生活化交流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交流,在溝通中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數學的興趣等,從而創設生活化交流情境,并且根據與學生交流情況及時調整情境內容,確保該方法在教學中的價值,以便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在設計生活化交流情境時可以有效利用現代化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能夠在課堂教學剛開始就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勝心較強的特點,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鍛煉學生應用和實踐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角”時,教師可以設計知識搶答賽、角的特點分析以及應用等活動.在比賽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需求將學生分組,并且將比賽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比賽規則、確定比賽內容和具體的項目等,并讓學生自主進行比賽;完成比賽后每個小組進行匯總,并統一匯報相關知識,使學生能在比賽中發現并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和實踐能力.同時,在整個比賽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問題和不確定性,這樣學生就會積極與教師交流,尋求教師的意見,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有利于發揮生活化交流情境的價值,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數學教學任務,提升教學水平以及學習效率.
(三)創設生活化實踐情境
實踐在學習中尤為重要,只有在實踐的驅動下,學生才能夠長期努力學習數學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合理使用生活實踐情境,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使其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尋找到堅持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教師可將教材中的內容與生活結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數學知識,且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可以列舉生活中的數學案例,使學生明確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方向以及積極作用;同時,教師可啟迪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而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相關的案例.這樣的教學方法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能夠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強化學生利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且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生活化實踐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展開有效聯想,使得學生的數學邏輯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得到全面發展和進步,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正方形以及長方形”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實踐情境引導學生將圖形知識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家庭是學生的最熟悉的環境,教師可引導學生列舉家中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物體,包括電視機、餐桌、椅子等.該方法能夠促使學生從實際生活角度思考,將數學與生活有效結合起來,使得學生能夠高效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持續性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四)創設生活化媒體情境
多媒體設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是很高的,不能因為某些數學知識點應用多媒體設備教學價值不高就否定多媒體設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與抽象性兼具的應用學科,與語文、科學、美術等學科知識相比,數學的學習難度上升了一個層級,所以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普遍不高,學習效果難以保障.多媒體設備具有直觀、形象化、趣味化、動態性強、互動性好等優點,可變抽象為具象、可變邏輯為直觀、可變復雜為簡潔、可變枯燥為樂趣、可變腐朽為神奇.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了解小學生性格特點,從學生角度分析為學生創設生活化媒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探索數學、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
例如,在教學“射線”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媒體情境,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提升學習效果.小學生掌握的大部分數學知識都源于教材,教材編寫的知識內容也更通俗易懂,但教材有一個不可扭轉的問題,就是其難以將知識點動態化,就好比“射線具有無限延伸”這個性質,教材只能將射線以一個端點,一條可見長度的直線表示,無法向學生展示這個“直線”是無限延長,需要學生自行思考理解.而在多媒體設備的輔助應用下,這個問題可以輕松解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將事先做好的多媒體課件播放給學生觀看,生活中常見的射線有紅外線、手電筒光等.其中手電筒光具有發散性特點,不利于學生觀察,所以教師選擇紅外線做視頻素材,向學生展示紅外線在無限空間中的延伸狀態,使學生從動態的光束延展中明白“射線具有無限延伸”這一性質.多媒體設備具有顯著的互動性特點,學生也可以動手操作,感知數學.在“射線具有無限延伸”性質教學中,教師可創建繪畫圖層,指導學生動手繪制射線.學生先確定射線的起點,接著拖動鼠標無限延長射線.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只要不松手,這條射線會一直延伸下去.在動手操作體驗中,學生對射線相關知識理解程度加深,學習效果明顯增強.
(五)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說教教學是常規課堂教學手段,其可以規范課堂紀律,使課堂教學狀態一直處于可控范圍內,一直以來備受各學科教師喜愛.但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教學環境下,說教教學弊端日益突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過于形式化問題也加劇體現,導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氛圍過于刻板和枯燥,學生無法對數學學科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減少,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習效果一般.對此,教師可依據學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感悟到的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一方面便于學生就數學問題進行自主學習思考,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使課堂教學氛圍更輕松,便于學生自主進入教學情境中思考問題,從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習效果.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利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例如,在教學“20以內加減法”時,教師可為學生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分析當前小學生加減法計算能力培養現狀,可以發現,當教師出示5+3這個計算題目時,學生需要思考后才能說出答案,且無法確保答案一定正確,但若將5+3融入生活情境中,那么學生很快就可以說出正確答案.對此,教師可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以7+5為例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過年時,在外的游子們會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小明的爸爸、媽媽、叔叔、嬸嬸還有哥哥們、姐姐們也會回來.奶奶告訴小明回來7個人,家里還有5個人,看看需要擺放多少副碗筷?請同學們幫助小明算一算.此時學生可以輕松回答是12.由此可見,并非數學計算有難度,而是學生并未將數學計算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還未形成數學思維.于是,教師可依據此教學模式繼續展開生活化問題情境教學,將部分有一定計算難度的題目情境化,并提出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教師提問:“我手中有8個蘋果,可一共有15個人,如果每個都要分到1個蘋果,那么我還需要拿幾個蘋果?”學生可以在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中靜心思考,最后得出結果為7.生活化問題情境可將小學數學教學簡單化、形象化,所以教師應合理選擇應用.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面對學生思維上的弱勢,教師如果能夠將生活情境運用在教學中,就可以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且通過生活情境和學習內容的結合進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并掌握數學知識,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媛媛,張春娟.讓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釋放魅力[J].科幻畫報,2021(06):143-144.
[2]冷倩.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04):211-212.
[3]郭小東.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0(44):66.
[4]張曉敏.芻議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32):35-36.
[5]錢喜蘭.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0(22):131-132.
[6]鄒小紅.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J].智力,2020(2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