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曙光
摘 要:本文在基于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論述了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實踐,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通過采用問題驅動法、跨學科教學、多媒體互動技術和多樣化評價的方法,得出了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的本質,教師應該促進學生唯物史觀發展的結論。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唯物史觀
高中歷史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面臨多變環境時所需具備的綜合能力,包括批判思維、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而唯物史觀則是指通過實證觀察和分析,認識到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并通過這種客觀規律理解歷史發展的一種思想方式。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結合唯物史觀的理念進行實踐,培養學生全面的歷史素養和正確的歷史觀。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唯物史觀的發展
核心素養是指思維方式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知識、能力、品德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它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創新思維、溝通協作、道德修養等能力,以應對現代社會復雜多變的挑戰。唯物史觀是關于世界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哲學理論,它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根本基礎,世界是物質的運動和變化。它強調通過實踐來認識世界,以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核心思想[1]。
核心素養與唯物史觀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具備批判思維能力,而唯物史觀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可以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思考邏輯,并進行全面客觀的認識。其次,核心素養強調創新思維,而唯物史觀提供了對世界發展規律的深入了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另外,核心素養注重學生的道德修養,而唯物史觀通過強調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的自由創造,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核心素養與唯物史觀相互關聯,相輔相成。核心素養可以借鑒和應用唯物史觀的理論和思想,而唯物史觀又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這種相互關系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開闊視野、提高思維能力,更好地適應和參與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唯物史觀的培養
核心素養對于學生知識、思維、情感和行為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首先,核心素養強調全面發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多學科的知識體系,了解歷史與其他學科的關聯。其次,核心素養強調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力。此外,通過歷史學習,學生可以培養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聯系,并塑造積極的道德價值觀。最后,核心素養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具有高度社會意識和參與能力的公民。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如案例分析、辯論、小組討論、實地考察等。同時,鼓勵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探究精神。此外,教師也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引導,包括文獻、影音資料、互聯網資源等,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歷史教學實踐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唯物史觀的基本思維方式。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科學的歷史資料和文獻,引導學生以實證的方法來分析歷史事件和現象。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性活動,例如:實地考察或角色扮演,幫助學生親身體驗歷史,并從實踐中發現歷史規律。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審視歷史中的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以及歷史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從而培養學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上述方法,歷史教師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形成唯物史觀的思維方式,即從實踐出發,批判地思考歷史事件和現象,并關注物質基礎對上層建筑的影響,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2]。
三、當前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一)知識的碎片化
高中歷史學科的知識涉及廣泛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又比較復雜。歷史知識又被劃分成了不同的章節和主題,導致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認知是零散的。學生很難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和梳理,缺乏對歷史發展的整體把握。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陷入對事件、人物、時間的簡單記憶,而缺乏對歷史背景、原因和影響的深入理解。這種碎片化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理解歷史進程和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
(二)學習興趣的不足
由于歷史學科知識點繁多、內容復雜,往往被視為一個需要死記硬背知識點的學科。加之一些歷史事件的時間跨度較大,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許多歷史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容易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對于一些學生來說,歷史可能是一門抽象的學科,相關的概念和事件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有較遠的距離,學生缺乏對歷史故事和人物的情感和情趣的參與,僅僅止于背誦記憶,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三)缺乏批判性思維
歷史學科應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質疑和思考。然而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一些教師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和復述,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思維習慣的培養。學生缺乏對歷史事件和觀點的批判性思考,容易淪為知識的消化器,無法真正理解歷史的意義和內涵。這種缺乏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無法真正掌握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強調對歷史事實的了解和掌握,而忽視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面對復雜的歷史問題時缺乏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3]。
四、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采用問題驅動的學習方式
問題驅動學習方式是一種有效的實踐策略,可以促進核心素養和唯物史觀的培養。這種學習方式以問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探索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探究性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這些問題應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旨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時代背景和歷史事件有關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在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素養。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也是推進問題驅動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共同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資料,并就問題展開探究并形成結論。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資源尋找相關材料,并進行深入的資料分析和研究。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搜索和篩選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采用問題驅動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和合作能力,并促進核心素養和唯物史觀的培養[4]。
(二)引入跨學科教學資源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意義的聯系,從而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認識。一種實施跨學科教學的方式是整合相關學科知識。教師可以將歷史知識與語言文學、社會科學、地理等學科的知識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并將其置于更廣闊的背景中。另一個實踐策略是開展跨學科項目。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歷史與科學技術關系、歷史與藝術聯系等跨學科項目,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探索和研究來激發興趣,加深對歷史發展和影響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創設情境化學習,設計情境化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結合不同學科知識的情境中思考歷史問題。
例如:高中歷史唯物史觀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和認識論,它注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影響。在實現跨學科教學中,可以將高中歷史唯物史觀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結合,以促進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思考和全面理解。舉例來說,可以將歷史唯物史觀與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學科進行整合。通過歷史唯物史觀的視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背后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因素,并深入探討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例如:討論一個時期的社會變革是如何由經濟基礎的變化推動而來的,進而導致政治、法律和思想觀念的轉變。
此外,歷史唯物史觀還可以與其他自然科學學科相結合,例如地理學、生物學和環境科學等。學生可以通過研究歷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自然環境條件,探討地理與歷史的相互關系。同時,學生也可以運用生物學和環境科學的知識來分析歷史事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人類社會如何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高中歷史唯物史觀可以與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生物學和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相結合,實現跨學科教學。通過這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并培養綜合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互動技術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如電子課件、影音材料和在線資源等,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圖像、視頻和聲音等多種展示形式能夠更好地呈現歷史事件和文化景觀。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互動教學工具,如在線教學平臺、投影儀和智能白板等,增強學生的參與和合作。通過設計互動活動,學生可以在虛擬場景中進行模擬操作、問題解決和團隊合作,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字化學習資源也是促進核心素養和唯物史觀培養的重要手段。借助電子書籍、在線文獻和歷史數據庫等資源,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資料。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深入研究,引導學生分析和解讀歷史事件,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和批判思維能力。此外,虛擬實境技術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沉浸式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學生可以在虛擬的歷史場景中進行探索、觀察和互動。這樣的學習環境可以深入了解歷史文化和背景,提升學生的歷史體驗和情感共鳴。運用多媒體和互動技術可以促進核心素養和唯物史觀的培養。這種實踐策略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并促進深入思考和主動學習。同時,它們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跨文化交流和數字化素養。
例如:探索古代中國的科技發展與對社會的影響時,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利用投影儀展示各種圖片、視頻和動畫等資源,引入古代中國的科技發展的背景和基本知識。學生利用互動技術制作展示文稿,可以通過PPT、視頻等形式展示他們所研究的科技產品。運用多媒體和互動技術,教師可以創造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參與。學生通過互動學習活動和科技產品展示,將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國的科技發展與對社會的影響,同時培養科技素養、信息素養和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和唯物史觀的培養[5]。
(四)倡導多樣化評價方式
采用綜合評價的方式來衡量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筆試形式,還應該結合口頭表達、項目作業、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批判思維、問題解決、合作能力等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自我評價。學生有機會審視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并從中獲得啟示。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指導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遇到的困難和改進方向。這種評價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持續進步,培養他們的全面素養和學習動力。
通過實際應用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學生置于現實情境中,要求他們運用所學的核心素養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實踐任務。這種評價方式強調學生的能力轉化和實際應用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合作評價。學生可以相互評價和給予建設性的反饋,幫助彼此提高。通過合作評價,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視角和觀點獲得反饋,并借此改進自己的表達和思考能力。這種評價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互助互補的能力。
通過倡導多樣化評價方式,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唯物史觀的培養。多元化的評估方式能夠全面而準確地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持續進步。
例如:探索古代文明的傳承與影響時,教師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口頭報告、書面作品、項目展示、同伴評價等。學生通過口頭報告展示研究成果,并回答提問;書面作品可以是研究報告、綜合分析等;項目展示時學生可以解釋展示作品的設計理念和實際應用等。倡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鼓勵學生的多維度表達和展示能力。學生通過獨立學習和實踐探索,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傳承與影響,并通過多種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實踐能力,促進核心素養和唯物史觀的培養。
結束語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唯物史觀對于高中歷史教育至關重要。核心素養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多個方面,而唯物史觀則是一種科學的歷史觀,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的本質。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教師可以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唯物史觀的培養。這樣,學生就能夠全面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為未來的人生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赟茜.歷史新教材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索: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為例[J].華夏教師,2022(28):83-85.
[2]史玲玲.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培育策略[J].華夏教師,2022(26):79-81.
[3]吳賽庚.基于核心素養的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內蒙古教育,2020(14):79-80.
[4]韓玉林.基于核心素養的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10-11.
[5]張菊花.基于核心素養的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思考[J].文理導航(上旬),2019(8):72.
本文系東莞市教育科研課題“基于新課程理念的中學歷史品質課堂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GH160)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