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清
摘 要:隨著新高考的推行,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科學習中所需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在歷史學科中,學生需要具備歷史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能夠運用歷史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和解釋,能夠從歷史中獲取經驗和啟示,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觀點。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和挑戰。
關鍵詞:新高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和新高考的實施,對歷史學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圍繞核心素養進行歷史學科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培養他們的歷史分析和解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和理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工作打好基礎。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的必要性分析
(一)符合新高考改革要求
新的高考政策強調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而不僅僅是對知識的記憶和應試能力的考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將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作為教學目標,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提升綜合素質,這符合高考政策的要求。這種轉變使得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主動探究和思考問題,提高學習效果。
(二)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
歷史學科涉及的內容比較繁多,包括歷史概念、事件、人物等,通過歷史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不同歷史事件和人物對社會、國家和個人的影響,更好地理解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都有助于學生思考和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同時,歷史是一個不斷變遷和發展的過程,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認識到社會、文化、制度的變遷和發展,能夠從歷史中看到不同價值觀的產生和變化,了解到價值觀念是與時代和文化背景緊密相關的,幫助他們形成相對客觀和開放的態度,理解不同價值觀的產生和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學生能夠用全球化視角來理解世界歷史的發展,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我們國家的歷史,學生能夠在培養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以史為鑒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和重擔[1]。
(三)學好歷史學科的根本所在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它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僅僅依靠死記硬背和簡單累加知識點,并不能真正理解歷史的內涵和意義。只有通過全方位的把握和分析,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響,找出事件之間的關聯和內在發展規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對歷史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對不同史料和觀點的辨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等,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幫助他們進行深入的歷史分析和思考,形成獨立的觀點和看法,從而真正學好歷史。
(四)能夠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當代社會需要更多全能型人才,不僅注重學歷和專業技術水平,還看重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等全面的綜合素質。歷史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不僅僅是為了學習過去的史實和事件,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的鏡頭來認識現實和未來。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了解到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人類思想的演變以及各種歷史事件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同時,歷史學科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理解多元文化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在實踐中,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來鍛煉自己的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堅韌精神和適應能力,使他們能夠應對各種挑戰和壓力,進一步塑造健康的人格[2]。
二、新高考背景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創建教學情境,強化時空觀念應用
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和理解的意識和思維能力,是對事物存在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背景中的認識和理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釋歷史事件和地理現象。通過時空觀念的培養,學生能夠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是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的,了解事物發展和變化的背景和條件,培養他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觀察和分析,更加準確地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地理現象的特點和規律。教學情境的創建,對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創設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場景、道具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的發生和影響,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中,與同學一起合作、討論、互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模擬歷史事件或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參與其中,通過角色扮演、情境再現、案例研究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結果,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學《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如圖片、視頻、音頻等,將歷史事件和地理環境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使用地圖這一工具,將歷史事件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用地圖展示秦滅六國的歷史過程,看這一時期的國家邊界的變化、領土的擴張或收縮,以及不同政治實體之間的關系,了解歷史事件和政治沖突對地理空間的影響,幫助學生理解歷史背景下的政治格局和權力變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和地理條件,形成直觀的時空觀念。
(二)優化教學方式,增強史料實證意識
史料是歷史事件發生時的記錄或相關文物,它們反映了當時的情況、觀點和見解。通過研究史料,可以獲取當時的真實信息,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和背景,因此,史料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基礎。對于學生史料實證意識的培養,需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依據史料學習的意識,通過史料來學習和理解歷史事件與人物。史料來源于不同的渠道和人群,包括官方文獻、個人記載、考古發現等,不同的史料可能存在不同的觀點、立場和偏見,要對史料進行辨析和比較。另一方面,在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中,要能夠去偽存真。史料可能存在虛假、夸大或有誤導性的信息,因此需要對史料進行評估和分析,考慮史料的來源、作者的身份和目的,結合其他史料和證據進行比較和驗證,可以判斷史料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篩選出可靠的信息,避免誤導和錯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和利用史料,如文獻、圖片、視頻、音頻等,可以利用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搜索和閱讀,培養他們主動獲取和分析歷史史料的能力。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好奇心。通過問題導向教學,學生可以根據問題進行搜索和閱讀相關史料,深入研究和分析,從而加深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例如:在教學“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歷史史料,或文字、或圖片等,然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讓學生結合這些史料來解讀和印證魏晉到隋唐這一時期儒學思想特點、地位的變化情況,從而提高他們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為他們布置一項課后任務,讓學生借助互聯網繼續搜集一些相關的史料,并進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研究報告或展示,加深對這節內容的理解[3]。
(三)拓展教學內容,提高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是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論,它強調使用史料作為依據,并以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來解釋歷史事物。通過歷史解釋,人們可以深入研究歷史事件、人物和社會背景,以了解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并為未來的決策提供參考。不同于歷史敘述,歷史解釋不僅僅是事實的陳述,更是對歷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動機進行解釋和理解,是思維的過程。由于歷史教材的有限性和片面性,學生通常只能從教材中了解到有限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信息,這導致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知可能不夠全面和客觀,容易根據教材的敘述形成片面的觀點。培養歷史解釋能力,學生在學習歷史人物時,不僅僅局限于了解他們的事跡和成就,還可以深入研究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價值觀和決策過程等方面,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以獲得更全面的認知,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更加準確和客觀。同時,能夠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性,促使他們思考如何超越傳統思維模式,形成獨立的歷史觀點,這對于學生個人發展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引入不同的歷史學派和觀點,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歷史解釋方法和理論,培養他們對歷史問題的多元思考能力。通過比較和對比不同的觀點,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并能夠有意識地進行歷史解釋。例如:在教學《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前期制作課件時,借助互聯網搜集相關的資料,拓展教學資源,包括歷史文獻、圖片、音頻、視頻等,讓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史料,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讓學生探討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這兩個治世局面出現的原因以及影響,從文學、藝術、哲學、科技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分析研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基于歷史角度從措施、影響等方面深入理解“利民安邦、損民國敗”的歷史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重要性,提高他們的歷史解釋能力。
(四)構建科學評價,落實唯物史觀認知
評價是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對于教師來說,通過評價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是否能夠有效地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并根據評價的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學生來說,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問題所在,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并對自身劣勢進行調整和改進,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歷史學習能力。同時,評價不僅是單向的,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一部分。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雙方的共同進步。傳統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片面,以教師對學生的單項評價為主,且片面依據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唯物史觀能力的養成。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就必須對教學評價進行改革,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除了傳統的筆試和口試,可以引入更多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如項目展示、小組合作、互評等。同時,可以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更好地體現科學評價的要求。例如:在教學完《全球航路的開辟》這一課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新航線的開辟以及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意義,這是全球史觀,也是唯物史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延伸,向學生提問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必然性和可能,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肯定并表揚學生的思維過程,并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進步的方向,幫助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理解歷史事件的深層次原因和影響時,能夠從正反兩面進行全面剖析。
(五)開展實踐活動,培育家國情懷素養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是傳承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了解先輩們的奮斗和犧牲,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和尊重,這是家國情懷的基本內容。在這個基礎上,學生通過感受到國家的偉大和民族的精神,激發出內心的愛國情感,自覺承擔起為國家的發展和繁榮貢獻自己力量的責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來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在教學《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市政交通部門進行實地參觀,讓專業的職能人員帶領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建的發展變化。通過實地考察,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現代交通運輸所發生的變化,感受國家發展強大的歷史進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培養他們的歷史情感和家國情懷。同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回想自己生活中的交通經歷,感受現代交通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在課后,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可以創新作業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選擇“公路”“鐵路”“空中航線”“海上航線”等主題,通過查找相關資料,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交通運輸的變化情況,拓寬學生家國情懷的內容和深度,激發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在不斷發展前進,新高考背景下,歷史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對教材深入挖掘,創新教學方式,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培養他們扎實的歷史素養,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宗炳.讓歷史核心素養在新高考教學中落地生花[J].湖北招生考試,2021(1):13-16.
[2]張永林.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6):54-55.
[3]林婷.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1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