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璐
[摘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本文以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的單元主題作業為例,設計思路突出“整合”,設計內容聚焦“支持”,具體實施體現“分層”,即時評價關注“多元”,以此提高作業育人的質量。
[關鍵詞] 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主題作業;作業設計
單元主題性作業的題目選取要有整體性、相關性,能夠有效地整合單元教學內容;要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使選取的素材能夠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與鞏固。同時,還要避免因增加題目數量而給學生帶來的書面負擔及教師自身批改的負擔。因而,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合理利用單元作業這一形式,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減輕學生的負擔,能促進學生實現知行合一,提高作業育人的質量。
一、設計思路突出“整合”
第一,單元知識的整合。“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這一單元共有兩課,“我們神圣的國土”與“中華民族一家親”。在完成既定的課堂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筆者關注知識整合,梳理了如下作業設計思路:整體回顧中國之“大”→拓展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相關法律知識→樹立法治觀念。單元主題作業同時涉及了對不同民族的深入了解,也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體現。
第二,學科之間的整合。從課堂教學中可見,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理解不夠深入,故而筆者設計了欣賞紀錄片這一形式的作業: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歷史和文化,請欣賞紀錄片“民族文化,繁榮共生”。以上設計包含音樂、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語文等學科內容,實現了跨學科融合。同時,又能充分發揮“五育”中德育、智育、美育的協同作用,有助于達成學科間的融通。在道德與法治單元作業設計中體現跨學科的思想,包括但不限于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的融合,這既是基于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探索實踐。
二、設計內容聚焦“支持”
單元主題性作業的設計要具有合理性。我們鼓勵有創新、趣味性的作業設計,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設計的作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熟悉的領域中獲取知識。設計的內容能夠支持教學需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匹配,能夠明確指向相應的教學目標,杜絕模棱兩可或者牽強附會的素材。在涉及國情、基本方針和重大國家政策等方面,必須保證價值觀立場的正確與堅定。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中經常會涉及查找資料的環節。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傾向于上網查閱資料,而在網絡上搜索到的信息,其數量和質量卻是不可估、不可控的。教師布置的作業中如果有過于龐雜的信息讓學生去篩選,其實是對學生時間的浪費,也不符合“雙減”的精神。對此,單元主題作業要有明確的作業要求,必要時應配有示范性的指導。比如,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脫貧攻堅案例,查找資料,了解當地是如何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成功脫貧的?可以說,該項作業的主線問題既契合單元主題之一的“家園的變遷”,又緊扣脫貧攻堅這一時代命題,還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可以說在設計內容上聚焦“支持”。
在完成作業的主線問題之后,教師附上精挑細選的資料鏈接,掃碼即閱。鏈接內容出自中宣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內各大主流媒體,這些有分量、可靠、可信的權威媒體發布的信息,為學生進行網絡搜索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參考。閱讀新聞、瀏覽專門扶貧網站、到政府門戶網站搜索脫貧攻堅報道、分析帶關鍵信息的宣傳海報,這些方法是有層次、多角度的。這樣的示范指導除了能鍛煉學生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也為學生提供了搜集信息的有用路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去篩選、加工、管理和表達,有別于讓學生在網絡上漫無目的地搜尋,教師給出的方法指導成為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有力支持。
三、具體實施體現“分層”
其一,內容選擇的分層。作業設計的問題在難易程度上需要呈現出階梯式變化,可以指向較為簡單的理解與感悟,關注思維過程,挖掘智力因素,創設思維訓練情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知行合一。比如,今年夏天格外熱,持續的高溫天氣席卷全球,我國多地進入了“炙烤模式”,你知道原因嗎?查找資料,了解一下。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考慮到學生剛過完暑假,因此對當時的高溫天氣仍然印象深刻。同時,這項作業在一定程度上聯結起生態變化這一議題,教師可順勢點出思政教育中的生態文明教育,以讓學生對“國土”“家園”產生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認同。這樣的作業設計更具層次性,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讓認知層面的知識轉化為操作層面的行動,以所學引領所為,真正實現知行合一。
其二,時間選擇的分層。學生有不同的生活和學習需要,有時候需要規劃相應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質的長作業,讓學生有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可供選擇的自主學習窗口更為時間分層做好了充分的保障,菜單式、趣味性、可自選的作業設計支持學生在任意的課余閑暇時間完成自主學習。考慮到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設計有彈性、有層次的作業,有必做題和選做題,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要求。讓能力強的學生“做得飽”,讓中間的學生“做得好”,讓能力弱的學生“做得了”。如此,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單元主題性作業的完成中得到發展。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體現時間分層的理念,可以延伸單元主題教育的寬度。
四、即時評價關注“多元”
一方面,評價主體的多元。在設計單元主題作業時要關注評價的即時性、生成性、針對性,發揮評價的引領和激勵作用。評價的主體應當是多元的,包括學生自己、他人(主要是家庭成員或者其他相關成員)、同伴(主要是同桌、四人小組組員、本班同學)、科任教師。既提倡教師參與評價,又鼓勵學生之間開展自主評價和互相評價,還歡迎家長與其他相關人員積極參與。
另一方面,評價內容的多元。評價內容應當包括完成作業的態度、對于學習內容的掌握、學習能力、學習成效等維度,可以利用表格量化的方式呈現,這樣的評價結果是可視、可感、一目了然的。因為評價的內容是多維的,評價主體是多元的,故而評價比較準確、全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呈現了每一位學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富有個性的發展,也能讓學生明確自己可以提升的方向。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主題作業立足單元內容分析,分解作業目標,提煉并優化單元主題性作業整體設計,是尊重學生發展,響應“雙減”政策,落實“雙新”精神,發揮作業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徑。
花 璐? ?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