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要】相比較傳統單篇閱讀教學模式,群文閱讀可以有效改善中學生閱讀量不夠的現狀,推動整體文化素質和讀寫水平的提高。另外,群文閱讀教學中能夠全面覆蓋學生德、智、體、美的各個方面,更有助于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因而,教師需要將“立德樹人”視為群文教學的重點任務,通過深入發掘閱讀材料中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提升自身道德修養?;诖耍疚囊浴段业哪赣H》群文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將德育教育融入到群文閱讀教學當中。
【關鍵詞】立德樹人? 初中語文? 群文閱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0-0148-03
一、引言
立德樹人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立足點,因而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需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元素。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閱讀方式,打破課內外局限,有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面,構建起語文閱讀體系,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同時,隨著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逐步深入,教師還需要根據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合理調整閱讀教學策略,實現閱讀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群文閱讀教學概述
群文閱讀,是指由教師把許多內容和類型都相同的文章放到一起加以結構化處理,再經過學生共同閱讀而產生整體共識的讀書形式。群文閱讀也不是單純的文字堆砌,它必須以話題為引子,并有邏輯地展開資源整合。群文閱讀打破了傳統單篇閱讀方式單一化、碎片化的局限,以閱讀主題為引子,串聯起多篇閱讀材料,使得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閱讀大量材料,在提高自身閱讀效率的同時,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認知水平和文化素養。同時對于語文教師而言,群文閱讀也需要教師不斷鉆研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豐富自身文化知識修養,設計階梯型問題體系,引領學生逐步了解閱讀主題。
群文閱讀教學課堂中,學生在短時間內會獲取到更多的信息,有效解決傳統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量不足的問題,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大量閱讀技巧,并且能夠熟練運用,提高閱讀效果。在課堂中,教師一般以小組合作討論為主,讓學生自主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與教師、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強化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夠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能力提出自己的觀點,徹底改變傳統以生為主的教學局面。
三、立德樹人理念在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模式較為落后
傳統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德育工作與閱讀教學內容的連接不夠緊密,以教師為主的閱讀教學模式,嚴重壓縮學生的自我表現和展示空間,使得學生無法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尤其在涉及德育教學的相關內容時,由于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差,更無法獲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未考慮學生實際需求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未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對于學生關注度不高,更未開展針對性閱讀教學策略,使得德育工作在閱讀活動中的開展效果較差,無法充分發揮德育效果。
四、群文閱讀在立德樹人上的優勢與作用
(一)構建立德樹人體系
群文閱讀依托多篇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將教學內容、語文知識進行集中教學,并且運用到不同文本的賞析過程中,通過前后互文,凸顯語文學科人文性、工具化的教育特點,并以單文閱讀為點,群文閱讀、拓展材料為主線,構筑了立德樹人的德育網絡。不同文章材料之間前后映照,不僅能夠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與閱讀技巧,更能夠拉近其與主題之間的距離,增強他們的品德涵養,提高其精神境界,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產生良好德育效果
當前的語文教材內所選取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既蘊含文學韻味,又具備一定邏輯編排,既蘊含立體生動的人物形象,又富含真實感人的情感。因而將學生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的提升與語文閱讀教學聯系起來,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審美能力提高的同時,自覺體會文章中作者的高尚情感與人文情懷,進而強化自身的道德情操,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
五、立德樹人視域下初中語文群文教學策略
(一)確定閱讀主題
依據文章材料的難易程度,群文閱讀可以包括一個或者多個中心,為此教師需要在確定群文閱讀主題的基礎上,選擇內容、結構大致相似的一組文本材料,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集體閱讀構建起集體共識。而主題則是群文閱讀的中心與關鍵點,教師在選擇閱讀主題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與實際能力。首先要確定本節閱讀課的主題,并在主題的引領下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只有教學主題明確,教師才能夠依照主題設計多元化的問題,學生也才能知道圍繞什么主題進行學習。為此,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加入到主題的選擇當中,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增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為了確保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教學質量,教師在確定教學主題后需要認真篩選閱讀材料,確保材料能夠提高學生參與程度。考慮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教育性、思想性的閱讀材料,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我的母親》是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其主要內容為作者對母親的回憶與紀念。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把握不同作品的異同點。因為本文可與鄒韜奮《我的母親》、老舍《我的母親》,共同構成群文閱讀任務群,在確定《我的母親》一課的學習目標時,更應該圍繞這一組群文的閱讀學習目標,即探究不同文章中的母親形象,掌握不同文章的語言風格以及寫作特點。同時,語文課堂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應該將德育融入其中。例如在導入環節,就可以結合閱讀主題創設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一般來說可以采用設問、設疑、懸念等方式。在《我的母親》一課中,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到母親,大家腦海中會出現什么樣的畫面呢?”通過學生的發言,為學習《我的母親》打下基礎,也使得學生認識到母親的形象雖有不同,但是都蘊含著對子女的愛,拉近學生與閱讀主題之間的距離,增強德育效果。
(二)任務驅動引領
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一大特點,通過任務驅動,教師能夠推動學生深入了解閱讀群,促進學生潛在發展區的成長與發展,并最終促使其語文能力提升?!段业哪赣H》與鄒韜奮《我的母親》、老舍《我的母親》之間存在較多的關聯點,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比較同一主題下的不同文章在思想內容、人物形象、語言風格與寫作手法上的差異。如教師可以設計相關閱讀表格,讓學生在表格內填寫朱德描述母親如何面對生活的困苦,反映出母親什么樣的品格;鄒韜奮如何描寫母親生活的困苦與母親的做法,反映出母親什么樣的品格;老舍如何描述母親直面生活的困苦,反映出母親什么樣的品格。通過縱向與橫向對比,感受母親形象的異同,引導學生感受母親的偉大。辨別不同文章寫法時,教師同樣采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比較三篇文章中關于“生活勞動中的母親”“待人處事中的母親”“教育子女中的母親”不同的描述。最后聚焦三篇文章中的結尾,比較三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內涵與表達形式上的不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就三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表達的差異發表自己的看法,深化對群文閱讀主題的理解。
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主體性愈發重要,但是教師的引領依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師要關注群文閱讀教學,圍繞教學目標、任務主題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由易到難地設計任務,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具體地了解文本,實現學生閱讀效果的不斷提升。以《我的母親》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快速瀏覽文本內容,了解文章大致內容以及思想感情;然后細讀事件,在內心中構建起“母親”這一形象;再仿照例文,細讀其他文本;最后交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借助“片段賞析”“情景再現”等實踐性活動,助推學生更加詳實地了解文本內容。
在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習任務以比賽活動的形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閱讀積極性。同時,還可以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組織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配樂朗讀,豐富學生的閱讀活動形式,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主題。此外,教師可以定期舉辦主題閱讀活動,如以“母愛”為主題開展閱讀比賽,激發學生閱讀書籍的興趣與熱情,比較記錄每個小組的閱讀量與閱讀面,選出其中閱讀量最大、閱讀面最廣的一個小組,并設置相應的獎勵。在大量閱讀過程中,學生對于“母愛”這一主題的了解更為全面與廣泛,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要求學生寫《給媽媽的一封信》相關內容,學生的抵觸情緒大大降低,并且對于“母愛”有了更多的思考內容,在閱讀、寫作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三)進行自主閱讀
語文新課標提出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做好引路工作,創造豐富的語文閱讀課堂,因而教師在積極參與到學生閱讀主題的制定以及閱讀材料的篩選當中,用科學的方式指導開展群文閱讀。
以《我的母親》為例,教師應該在關注文本文體特點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典型事件、品味作者語言細節,引導學生自主嘗試賞析其他語段,提高自身對于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力。在群文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與閱讀技巧也是教學目標之一。只有教會學生掌握科學閱讀方法,才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與掌握文章大意,提高閱讀效率與閱讀面,拓展閱讀范圍。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理清文章主旨與寫作意義,指引學生對文體進行快速辨別與分類;其次,了解文章的基本脈絡,選擇閱讀方式如精讀或者略讀;最后,學會歸納總結文章的方法,在保障文章閱讀速度的同時,提高閱讀質量。待學生掌握自主閱讀方法后,才能夠在閱讀中體味文章的魅力,從一篇到多篇,逐步拓展自身的閱讀量,并且依據主題自主補充、添加、整合閱讀材料,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素養。在交流討論中,實現學生之間的思想、觀點的交流碰撞,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差異,并且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思考與解讀,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段业哪赣H》一課定位為對于母親的懷念與哀思,通過不同文章的縱向對比,從不同角度感受到母親群體的偉大,使得學生能夠學會正確認識“母親”這一形象,學會感恩母親,實現自己思想的熏陶。
(四)開展合作探究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其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而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造成其對于材料的理解也是更加多元的。通過討論、探究、思考、推理、論證,進行深度學習。以《我的母親》為例,在探討文章風格的差異時,學生通過朱德質樸深情的語言,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其母親勤勞能干、寬厚仁慈的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朱德筆下母親的人格魅力,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從中挖掘作者的人格魅力與思想品質,感受其筆下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質與人格魅力,從而加深文字的感染力與沖擊力。朱德質樸的語言更加引發學生對于母親的深入思考,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在《我的母親》開展群文閱讀時,鄒韜奮《我的母親》、老舍《我的母親》等材料都能夠進行豐富與補充,豐富教材內容,使得閱讀主題更加全面深刻,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的共鳴,有利于培養學生感恩父母的良好品質。
在群文閱讀活動結束后,教師還需要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進行整體性評價,記錄下本節課中存在的不足與優勢,為后期開展群文閱讀打下基礎。同時,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群文閱讀活動的評價,指導學生自主開展自我評價與自我總結,通過逐次總結,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道德修養。此外,采用小組互評的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互相了解,而且能夠讓其他學生了解到他人良好的閱讀方式,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實現整體閱讀能力和閱讀質量的提高。
六、結束語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閱讀教育方法,跳脫出傳統單篇閱讀教學模式的局限,實現多文本的整合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其當前仍處于探索階段,因而教師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功能性特點以及立德樹人的德育要求,實現學生德育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從閱讀主題選定、閱讀材料篩選等方面,實現德育的滲透與整合,共同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郝麗敏.基于部編版教材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2]邱澤寧.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9.
[3]仇芬英.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J].全國優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22(4):59-60+72.
[4]李小玲.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思考[J].試題與研究,2022(3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