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熠華 顧臻譽 李欣然 王禹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而鄉村產業振興則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對于農村農業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農商行作為貼近農村農業的金融機構,在對鄉村提供金融資源等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這一目標上不可忽視的一環。基于此,文章以江蘇縣域的農商行為例,總結了江蘇眾多農商行的創新模式,解釋了這些模式行之有效的內在運行機制。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振興;農商行;機制研究
一、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就業,達到以工代賑的效果;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帶動生態完善,達到建設美麗鄉村的效果;通過產業集聚吸引和留住人才,構建鄉村振興的人才基礎;通過產業發展的輻射效應,促進鄉村文明和鄉村治理的提升。
鄉村產業振興的資金需求主要源于兩大塊:一是農業的現代化。二是鄉村產業的發展壯大。農商行作為具有地緣優勢的當地銀行,其自身的發展要求資金需求與供給的接洽,由此農商行的創新基礎是有跡可循的:第一,多渠道做好農商行自身的資金供給;第二,尋求需求側信息;第三,融入鄉村產業實現多方協同,達成需求和供給內在統一;第四,提供鄉村產業指導,吸引創業者創業、促進從業者發展,從根本上擴大需求。
二、研究背景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江蘇轄區農村商業銀行基于鄉村產業振興中不斷變化和增長的金融需求,愈加重視鄉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多樣化、多層次供給,不斷進行鄉村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
(一)鄉村產業振興的金融需求
農村要素稟賦、農業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等動態調整都會引致新的農村金融需求(劉芬華,2010)。從農戶視角,收入差異(趙羽等,2014)、正規與非正規信貸的認知(易小蘭等,2013)、可獲得性、滿足率等影響農戶的金融需求。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視角,融資需求具有普遍性(杜爽,2021),而農村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生產不穩定等因素致其“融資難、融資貴”“信貸擔保難”“金融排斥”等問題普遍(何廣文等,2018;宋洪遠等,2020;王曉麗等,2022),嚴重制約鄉村產業振興。
(二)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與問題
一方面,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提高金融風險(郭佳蓮,2019)。另一方面,鄉村產業的資金支持的持續性也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彭童云,2018),制約著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廣度。
(三)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新發展
其一,融入新理念。農商行需回歸支農本源(汪小亞等,2018),引導涉農企業“綠色化”。其二,結合新技術。農商行通過不斷提高金融科技能力,打造普惠銀行體系(吳蘊赟,2021)。其三,構建合作關系。其通過財政涉農資金整合、政府的增信作用等創新融資模式,構建多邊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李小云,2018),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綜上,目前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相關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農商行鄉村振興業務風險的管理、信用擔保機構等方面的研究。第二,已有研究集中于某一市或縣農商行,難以探索一般性規律。因此,本文通過對江蘇省縣(市、區)農商行的調查研究,凝練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創新模式,分析其運行機制,提出政策建議,為模式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提供支撐。
三、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模式的機制分析
(一)供給側發力
“大網格+大走訪+大數據”的模式、太倉農商行精準授信模式、主要強調科技賦能信息獲取,為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多維度畫像,精準授信,可以提升服務的精準化、提高融資效率、滿足金融產品多樣化需求以及提高農村金融可得性。高郵農商行與地方政府合作推進資金池項目建設模式等,以“政策性資金+商業性資金”助力小微企業發展,該行與高郵鎮、城南新區和擔保機構達成合作,為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極大緩解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因此,可從緩解融資約束效應、資源配置優化效應兩個方面總結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機理。
1.融資約束緩解效應。首先,農商行在大眾化的數字交易平臺的基礎上,可以提供精準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肖雪萍等,2022);其次,農商行是地方法人銀行,機制靈活、代理鏈和決策鏈短是其最大的優勢,從而提高融資效率。最后,隨著農村信用環境的提升,能夠緩解農村金融機構信貸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交易成本和信用風險(溫濤等,2020),提高信貸服務質量,進而促進農業產業的增長(顧寧等,2018)。
2.資源配置效應。首先,農商行為鄉村龍頭企業提供信貸規模的支持,可以將產業鏈主體留在鄉村,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其次,農商行通過放款可以滿足農村居民的生產經營貸款等多樣化貸款需求(歐陽文杰,2023),提高農村居民的創收能力(柳思維等,2019);最后,農商行作為因農而生的平臺,聚焦農業金融,可以有效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二)需求側牽引
在江蘇的調研中,啟東農商行聚焦縣域農村客戶需求,推出差異化金融產品。同時,根據不同縣域經濟發展程度、農民產業經營狀況等,制定具有地方特點的授信政策,從農村金融產品的深度、廣度聚焦,打造多層次、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因此,可從農村金融發展消費和投資兩個渠道兩個方面總結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機理。
1.消費升級效應。農商行多樣化的金融產品(證券、信托等)深入農村,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自行開發個性化的金融產品,突破了單一儲蓄存款的理財渠道,促進農民財富的增長和農村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其消費水平的升級。
2.投資增質效應。農商行是地方法人銀行,機制靈活、代理鏈和決策鏈短是其最大的優勢,因此更可能滿足農業發展各個環節的金融需求,提高農村金融產品的深度。農商行可以整合資源,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克服區域小法人與大市場對接的難題,解決農村金融產品廣度問題。農商行通過農村金融產品的深度和廣度的提升,拓寬投資增質。
(三)多鏈協同賦能
多鏈協同賦能,不僅可以實現鄉村產業信息的數字化和共享,為鄉村產業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提供技術支持,而且還可以實現智能合約的應用,提高鄉村產業的管理效率。
1.“金融+產業”雙鏈融合。首先,農商行可以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產業鏈企業的融資需求。啟東農商行聚焦縣域農村客戶需求,不斷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根據不同農戶的信貸需求,推出差異化金融產品。其次,農商行還可以通過金融創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拓寬金融服務邊界。太倉農商行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以“農業大數據+金融”支農模式,將數字普惠金融融入鄉村經濟發展中,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2.“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多鏈協同。農商行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多鏈協同的實施過程中,主動擔當起企業家的角色,積極推動產業鏈各環節的緊密協作。通過建立產業聯盟、推動技術創新等方式,為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同時,農商行通過多鏈協同,可以將各個環節的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從而提高整個價值鏈的效益。此外,農商行通過建立信息平臺和共享網絡,為各個環節提供更為準確、及時、全面的信息支持,提高協同決策的效率和準確性,進而提升協同效果。農商行可以通過信息平臺了解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生產、市場、物流等信息,協助企業進行供應鏈的優化和協同,幫助企業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的基礎和支撐。以農商行為代表的農村金融能夠幫助農村地區“彎道超車”(賀健等,2019),有利于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運行機制與影響效應機理。
1.生產方式現代化。農商行能夠通過發展多元化的金融工具,緩解農戶等長尾群體的融資難題(羅振軍,2023),利用“大網格+大走訪+大數據”的模式,有效分析客戶信用狀況和資金需求,讓數字普惠金融在服務“三農”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農商行憑借其“包容性”理念和“草根”特征削弱傳統金融的排斥性,為促進農村技術轉移提供新的機遇。首先,農商行通過提供資金支持,為技術轉移提供必要的經濟條件;其次,農商行通過提供專業服務,為技術轉移提供必要的支持;最后,農商行通過推動金融創新,為技術轉移提供新的機會和方式。
2.農業管理現代化。在風險管理效應方面:首先,農商行能夠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夠為客“戶精準信用畫像”等方式,對農業貸款的風險進行識別。其次,農商行運用統計分析等方式評估農業貸款風險,提高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最后,農商行可以通過“政府+銀行+擔保機構”協同發力等方式規避農業貸款的風險。如政府牽頭建立“企業白名單”,幫助農民和農業企業規避自然災害等風險,保障其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在信息傳遞效應方面:首先,農商行通過其廣泛的服務網絡,可以收集大量的農業信息,包括生產、銷售等方面的信息。其次,農商行通過數據挖掘、模型分析等手段,得到更為準確和可靠的信息結果。最后,農商行通過為農業經濟組織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咨詢,幫助其更好地利用市場信息,開展農產品銷售、營銷策略設計等方面的工作。
3.農業結構現代化。從創業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農商行作為金融機構,能夠為創業者提供融資等金融服務,提高創業者的融資成功率。另一方面,農商行提供研發投資,支持農業產業的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從創新的角度來看,農商行不斷創新自身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產品、技術和合作創新,更好地支持農業結構現代化的發展。如“陽光E貸”等信用貸款,解決“小農戶”的信貸需求,為農業產業提供更加精準的金融服務;從產業關聯效應來看,第一,隨著農商行的發展,不僅提供貸款和金融服務,還積極參與到農業產業鏈中,與農業企業建立聯系和合作關系,形成緊密的產業關聯,推動農業結構現代化。第二,農商行通過與農業企業的產業關聯,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和合作機會。如太倉市電站村先后掛牌成為上海交大鄉村振興培訓基地,提供技術咨詢和培訓等服務,拉動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四、推動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推動農商行轉型,實現供給精準滴灌
一是轉變思維理念,增強內生動力。過去的金融助力“三農”發展主要是由政府主導,銀行的內生動力不足。在政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當下,農業領域迅速發展,農業產業正向規模化、集群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為農商行未來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因此,農商行助力鄉村振興應隨著時代背景與農業發展需求轉為市場機制主導,提高內生動力,對新時代普惠金融的轉型升級有著清晰的認知,不斷加強金融機構引導農業發展的主觀能動性。
二是金融科技賦能,降低成本風險。科技引領創新,在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科學技術為各行各業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地方支持“三農”主力軍的農商行應順應著大環境的變化創新業務模式,促進精細化管理,全力發揮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優勢,將互聯網技術充分與金融領域融合。同時,銀行要積極推進與電商、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支付清算體系,改良服務模式,完善現代化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
三是創新產品服務,強化“人才興行”。農商行創新適應各類經營主體需求的多元化金融供給,需要注重人才培養,發揮人才興行作用。以貼近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體驗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創新產品服務,滿足不同層級客戶的不同金融信貸需求。注重引進具有豐富經驗的復合型人才,鼓勵和支持中層干部在職稱和學歷上進一步提升,多學專業技能,發揮“能人”的示范和“幫傳帶”作用,從而使農商行在金融市場上具備競爭力。
(二)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實現“三化”協調發展
一是培養“農村能人”,促進規模化發展。產業興旺是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根本要求,以大力支持培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入點”,通過發揮現代農業產業規模化的引領作用,有效帶動農戶致富增收,助力打造富裕農村。各地“三農”主體應轉變原先落后于時代的小農經濟經營方式,注重對農業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通過技術培訓與有關政策宣講解讀促進當地農業生產者成為懂生產、會管理、善經營的新時代農戶,促使效率較低的農民個體戶轉型成為小農場、農業合作社等公司化經營合作新主體,加速推動產業規模化轉型升級。
二是立足特色產業,促進集群化發展。在金融促進農產品加工鏈條延伸,實現鄉村振興的模式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業開發是其重點,應該圍繞這一核心,根據各區域內所具有的特點,充分利用經濟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促進打造有地方獨特性的精品農業。小農經營主導下的產品種植難以再滿足新時代鄉村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新要求,應根據各地特點優勢,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主導型產業,堅持分類政策,補齊產業鏈條短板,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從而加快實現現代化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三是完善基礎設施,促進服務化發展。為積極促進當地鄉村振興進程,應完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地區要服務好優質項目建設,落實人才引進,為入駐產業“一站式”辦理“保姆式”服務,完善“綠卡制度”,提供住房、子女入學保障等,關心生產生活,讓客商真正體會到“如魚得水”的感覺。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釋放基礎設施優勢所帶來的價值,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配套政策及金融方面的扶持,早日走上鄉村振興的道路。
(三)推動相關部門協同,實現為民政策保障
一是優化頂層設計,“自上而下”推動。面對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形勢、新部署、新要求,我國亟須加強頂層設計,優化供給結構,走出一條現代化的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各政府機構、銀保監會等管理部門應堅持“管”字為要,完善管理機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政策推廣,吸引社會資本、人才的注入和協作,保障鄉村產業創新活動順利進行,從而在較短的時間里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縮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周期,改善經營狀況、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從而推動實現鄉村振興。
二是加強統籌配合,促進政策落實。農業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破解執行困境以全面提升政策的落實對于促進鄉村振興發展處于首要的地位。因此,當地政府應當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統籌配合,優化基層政府農業政策執行方式,形成共促農業高質量發展合力;同時應合理協調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之間的利益關系,厘清基層政府與各級政府間的職責和權力關系,做到宏觀層面上級調控指揮,微觀決策基層自主把握,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執行暢通道路。
三是搭建合作平臺,推廣示范經驗。政府主導搭建“政府+金融機構+農戶”三位一體的對話合作平臺,疏通鄉村產業振興金融供求主體的隔閡與障礙,把握梳理鄉村產業振興金融需求的特點和難點,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反映,便于“總”對“總”協調。相關部門應堅持加強基層調研,通過走訪、檢查、現場會、推進會等形式,指導各地根據交流平臺意見有序開展示范培育工作,給予專項指導和資金扶持,從而進一步提高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力。
五、結語
產業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江蘇鄉村產業和農商系統發展皆在全國前列,形成一系列創新發展模式,需要凝練推廣。因此,本文對江蘇轄區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模式進行分析,并從供給側、需求側、多鏈協同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等角度闡述模式的內在運行機制與效應。最后提出推動農商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政策建議。包括推動農商行轉型,實現供給精準滴灌;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實現“三化”協調發展;推動相關部門協同,實現為民政策保障,以此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支持。
參考文獻:
[1]Zhong Weiqiang,Tingfeng Jiang.Can internet finance alleviate the exclusiveness of traditional finance?Evidence from Chinese P2P lending markets[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0,(republish).
[2]杜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需求及農商行服務創新問題探究[J].學習論壇,2021,435(03):109-114.
[3]顧寧,張甜.基于普惠金融發展的農村信用體系創新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8(02):108-114.
[4]郭佳蓮.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基于全國11家省級農信的案例[J].西南金融,2019,457(08):54-62.
[5]何廣文,何婧.農村金融轉型發展及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創新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8,465(12):14-18.
[6]賀健,張紅梅.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地區差異影響研究--基于系統GMM及門檻效應的檢驗[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0(07):26-32.
[7]李小云.沖破“貧困陷阱”: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150(14):6-13.
[8]劉芬華.農村城鎮化、異質性金融需求與金融產業結構調整——以廣東省中山市農村城鎮化為案例[J].財經科學,2010,267(06):25-32.
[9]柳思維,杜蓉,周洪洋.金融發展、人力資本投入對農村居民信息消費影響[J].經濟地理,2019,39(12):168-177.
[10]羅振軍,蘭慶高.數字普惠金融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調研世界,2023(02):57-66.
[11]歐陽文杰,陸岷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金融改革面臨的現實狀況與路徑選擇[J].西南金融,2023(01):56-70.
[12]彭童云.縣域涉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瓶頸及路徑選擇[J].河北金融,2018,491(07):16-20.
[13]宋洪遠.鄉村建設行動推進鄉村振興[J].中國金融,2021,950(08):37-39.
[14]汪小亞,黃邁.鄉村振興中農商行之擔當[J].中國金融,2018,891(21):55-56.
[15]王曉麗,郭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創新型農業保險嗎?——基于9省858個樣本的調研分析[J].金融經濟,2022,554(08):72-78.
[16]溫濤,何茜.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歷史方位與現實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20(05):3-12.
[17]吳蘊赟.科技金融助力農商行支農支小路徑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現代商業,2021,604(15):132-134.
[18]肖雪萍,王雪琳,孫蕊娟.數字普惠金融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約束的優勢、困境及對策[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12):131-134.
[19]易小蘭,宋瑋楠.我國農戶借貸需求及其滿足程度的調查研究[J].經濟縱橫,2013,329(04): 86-89.
[20]趙羽,左停.農村金融需求、金融供給與城鎮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7(06):95-98.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