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學生的生活,以跨學科閱讀的方式打破不同學科之間原有的閱讀壁壘,建構適于不同學科閱讀的基本模型,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全面地獲取知識,并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生活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必備品格的發展。
【關鍵詞】跨學科;閱讀;必備品格
作者簡介:沈霞(1989—),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
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應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生品格錘煉與核心素養的全面養成為目標,以建構充滿生機活力的基礎教育生態為取向,在聚焦現實、問題導向、價值引領的基礎上,著力于學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的系統培育;著力于學生志存高遠、勤學上進、健康生活的自主發展;著力于學生責任擔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整體提升,探索學生內心喜歡、知行合一、堅守不變的符合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育人范式。跨學科閱讀是指將有聯系的學科通過閱讀的方式加以融合,用不同學科的閱讀思維模式,獲取學科信息并建構相關學科的知識模型與圖式。學生形成適于不同學科閱讀的基本能力,能夠享受更為廣闊、真實的閱讀世界。把學生的品格培養融入跨學科閱讀是符合學生學習與成長規律的,能夠讓學生的品格和素養同步發展,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添能助力。
一、學生必備品格培養的路徑
(一)學習生活
這里的學習生活主要指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以及拓展延伸性學習。學生的課堂學習雖然是有學科分類的,但實際上每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也融合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思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主要通過學習、閱讀活動獲得知識、積累知識、內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適于自己終身學習的必備品格。
(二)校園生活
學生的校園生活包括校園文化社團活動、校園主題活動等有組織、有計劃的校園活動,也包括日常互動交流等學生自發的校園活動。學生在豐富的校園生活中需要運用所學學科知識,為必備品格的培養蓄力。
(三)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相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校園生活來說,領域更廣泛。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面向社會,經歷豐富的、更具挑戰性的社會生活,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只有面向社會的跨學科閱讀,才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必備品格落地生根。
(四)綜合性體驗
綜合性體驗是學生整合學習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后的自我反思。學生能夠通過反思生成適合自己的跨學科閱讀路徑,調整閱讀和實踐方向。
二、指向學生必備品格的跨學科閱讀與活動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就要依據學生的閱讀特性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教師開展跨學科閱讀活動,僅憑學科分類是不符合學生學習的基本規律的。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在學科分類的基礎上,打破學科的壁壘,既要凸顯學科的特性,又要整合學科的優勢,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更系統。
(一)拓展+思辨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以及關鍵能力。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有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價值,還有很大的育人價值,是培養學生品格的重要途徑[1]。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材料,辨別是非、善惡、美丑。這其實是讓學生在思辨中培養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維。
1.拓展:指向主題的閱讀延伸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這篇課文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學習完這篇課文后,學生提出了關于海洋的一系列問題。為了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
此外,在暑假里,筆者結合教材,開展了“科幻一夏”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神奇的海洋世界中暢游。筆者精心挑選了適合三年級學生閱讀的內容,主要包括相關科普閱讀書目、雜志、電影等。科普閱讀書目包括《海底兩萬里》“海洋動物小說系列”,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在驚險生動、趣味盎然的故事情節中,進一步尋找海洋的奧秘;雜志包括《科學大眾》《未來科學家》等,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雜志了解科學、了解海洋,積累有關海洋的科普知識;電影包括《海底兩萬里》《海底總動員》等,學生可以通過電影,了解海洋世界、海洋生物,激發探索海洋的興趣。
指向海洋主題的閱讀延伸,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海洋,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質疑、求真、專注的必備品格。不同形式的閱讀,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有重要意義。
2.思辨:促進品格的發展
通過閱讀,海洋在學生的心中有了獨有的樣貌。這時候,筆者再請學生繪制屬于他們自己的“海洋小書”,并請學生以海洋為主題開展手工創作活動。繪制“海洋小書”、手工創作的過程就是圍繞閱讀開展的梳理、探究、思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學生閱讀的本質是以閱讀的方式在其原有生活經驗、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拓展,從而建構新知識。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閱讀方式和閱讀思維,教師要以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為前提,通過具體的跨學科思辨性閱讀活動促進學生品格的全面發展。
(二)跨界+交流
課外閱讀文章《絲綢之路》以獨特的視角,生動地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古代絲綢之路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1.跨界:打破閱讀方式的局限
絲綢之路對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校地處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有“綢都”之稱,我們的先輩曾經創造出“日出萬匹,衣被天下”的輝煌。基于此,我校開展“遇見·絲綢”主題活動,活動分為“絲綢知識庫”“絲綢小市場”“絲綢小實驗”“絲綢展示會”四個活動環節。學生通過瀏覽網站、觀看視頻、欣賞圖片、查閱圖書等方式,了解絲綢的分類、歷史、起源、發展等知識;通過實地考察、記錄等方式,了解不同絲綢品種的價格,記錄不同絲綢品種的特點;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了解絲綢的鑒定、保養方法;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展示活動成果。
“絲綢知識庫”“絲綢小市場”“絲綢小實驗”“絲綢展示會”四個活動環節,讓學生在圖片、文字、視頻、研究報告、參觀走訪等跨界閱讀中獲取了有關絲綢的知識,了解了絲綢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加深了對絲綢文化的理解。
2.交流:在碰撞中錘煉品格
通過“遇見·絲綢”主題活動,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在觀察、記錄、參觀、體驗中學會思辨、質疑;在與他人交流、互動中學會主動、堅持。
不同的閱讀方式、閱讀途徑、閱讀內容,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在更豐富、更鮮活的學習生活中習得絲綢文化知識,錘煉成長必備品格,為終身學習助力。
(三)知識+實踐
生活的變革影響著教師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教師的教學應該回歸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這樣才是符合當代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當前,學生內在的發展需求呼喚更加智能、多元的學習方式,跨學科閱讀為學生的智能、多元學習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2]。
1.知識:開展實踐的基礎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認真觀察周圍的植物以及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初步掌握觀察記錄卡的填寫方法,激發學生熱愛植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為了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發展,筆者結合學生的綜合實踐課程開展系列活動。
小小的種子里有大大的學問,不同植物的種子有相同點亦有不同點。在系列活動初期,筆者讓學生通過上網搜索資料、實地觀察等方式搜集與植物種子相關的資料,并且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班級種子博覽會。
在班級種子博覽會上,學生帶來各種種子,有紅豆、芝麻、綠豆……學生通過現場觀察,認識了不同種子的特點,激發探索植物的興趣。
2.實踐:在行動中內化品格
在系列活動中期,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手工實踐活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樹葉,通過剪、貼、畫等方式,一片片樹葉變成飛舞的蝴蝶、綻放的花朵、跳舞的姑娘……
在系列活動后期,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豐收節”活動。學生來到種植園,開展“收割比賽”“我為蔬果代言”“快樂繪長卷”“瓜果運動會”等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高了交往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快樂。
教師要基于生活,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深化閱讀,在讀、做、行、思中建構基于生活實踐的閱讀思維模式。
三、跨學科閱讀教學輔助
在跨學科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學的主體,但這并不是說教師是旁觀者。教師是跨學科閱讀教學的主導者,因此,教師要深入思考如何開展相關的閱讀教學。
1.知識性互動交流
這里的知識不僅指的是基本的理論性知識,也指實踐性知識。學生在跨學科閱讀中能夠經歷知識的學習、積累和內化的過程。
知識性的互動交流可以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進行。在交流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入,能夠逐漸形成必備品格。
2.實踐性情境對話
實踐性情境對話是貫穿在整個跨學科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性情境對話有兩種,一種是對內的,一種是對外的。無論是何種形式,最終的落腳點都是指向學生本身的知識、技能、品格的形成。教師在實踐性情境對話中,要發揮促進功能,幫助學生開展體驗、表達、思辨等活動,促進學生形成必備品格。
3.體驗性創作表達
跨學科閱讀最后要在體驗性創作表達活動中外化學生的必備品格。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創作性表達活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推動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完善實踐的過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
教師是學生跨學科閱讀學習實踐的引導者和評價者。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能夠有所啟發,從而以更好的狀態開展后續的學習;通過教師的評價,學生能夠調整現有的學習和實踐內容,去粗取精,提升必備品格。
結語
教師圍繞學生的必備品格,構建并推進跨學科的閱讀與活動,有利于豐富學生的閱讀與實踐體驗,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和思維空間,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添能助力。
【參考文獻】
[1]李俊堂.跨向“深層治理”:義務教育新課標中“跨學科”意涵解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9(4):116-124.
[2]田慧生,張廣斌,蔣亞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材體系的理論圖譜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22,43(4):52-60.
[3]李立國,趙闊.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四新”建設的知識邏輯與實踐路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72(3):1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