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精選紅色文化文章,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感悟革命先輩的紅色精神,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分析了創設情境、讀寫結合等紅色文化選文教學策略,以期在挖掘紅色文化選文多重價值的基礎上,提高小學語文紅色文化選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紅色文化;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王愛菊(1978—),女,甘肅省隴南市禮縣鹽官鎮新合小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而紅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實踐的結晶。學習紅色文化文章,可以讓學生接受歷史知識的熏陶,了解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從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使紅色文化選文真正服務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完善、創新、優化教學方式,提高小學語文紅色文化選文教學質量。
一、開展教學活動,調動紅色文化學習熱情
在新課改背景下,越來越多教師意識到,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傳授學生具體的語言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教師應該采取高效的教學策略,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氣和心境,筆者為學生設計了課本劇表演活動。此活動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歷史資料增添了其他的角色,有助于營造積極、良好的紅色文化學習氛圍。
角色:周恩來、同學、伯父、婦女、中國巡警、魏校長、其他中國人。
第一場:初到東北
旁白:12歲的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此時的東北,已是西方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伯父來接他。
伯父:恩來,那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你可千萬不能去玩呀。
周恩來不解地問:為什么呢?
伯父:那是外國的租借地,惹出麻煩來就糟糕了,可沒有地方讓我們說理。
周恩來:那又是為什么呢?
伯父:為什么?哎,中華不振呀!
第二場:租界見聞
旁白:周恩來始終忘不了伯父來接他時說過的話,一系列的疑問在他腦子里回旋,讓他迷惑不解。他經常想:什么是租界?那是中國人的土地,中國人卻不能去,反倒讓外國人住在那里,太奇怪了。于是他決定去租界一探究竟。
周恩來:我們約在風和日麗的周天吧。
同學:好的,沒問題。
旁白:兩人就這樣闖進了租界。
周恩來:這里果然和別處大不相同,熱鬧非凡。
同學:看,那些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
旁白:正當他倆在租界左顧右盼時,巡警門口圍著一大群人,于是他倆也走了過去。
婦女(哭著):我的親人被外國人的汽車軋死了,你們作為中國人,不應該還我一個公道嗎?
中國巡警:喊什么喊,哭什么哭?這是外國人的租界,不是中國人的!
旁白:周圍的中國人都緊握拳頭,但是卻都不敢上前爭論,只能勸那個婦女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周恩來:原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是這個意思呀!
第三場:課堂言志
旁白:從租界回來后,周恩來每天都心事重重,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大家的謎團才得以解開。
魏校長:請問諸生是為什么而讀書?
同學1:為明理而讀書。
同學2:為做官而讀書。
同學3:為掙錢而讀書。
同學4:為吃飯而讀書。
旁白:周恩來一直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讓大家安靜下來,點名讓周恩來回答。
周恩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旁白:魏校長聽后為之一振。周恩來的胸懷和抱負讓魏校長感慨萬千,這真的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說出來的話嗎?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遍。
魏校長:你再說一遍,你是為什么而讀書?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旁白: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
魏校長: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應當效仿恩來?。?/p>
通過上述課本劇的演繹,學生猶如置身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認識到中國人被肆意欺凌的悲慘事實,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恩來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歷史背景,體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真正含義。
二、運用情境教學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為了讓學生充分感悟紅色文化傳遞的精神和內涵,教師可以結合紅色文化選文,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豐富情感體驗。
首先,教師可通過播放紅色音樂來營造濃厚的紅色氛圍,讓學生在音樂節奏和節拍的感染下,逐漸進入學習狀態。比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長征》一文時,筆者就播放了《黃河大合唱》,展現了抗日戰爭中紅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饵S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歌頌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播放這首音樂作品,可以在調動學生感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音樂與課文的結合,體會戰士們在長征途中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圖片、視頻等形式,再現課文情境,讓學生在逼真的場景中感知課文內容。比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升國旗》一課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天安門升國旗的片段,并讓學生站起來,行少先隊員禮,讓學生了解奏國歌、升國旗的基本禮儀,認識到這不僅是對中國國旗的尊重,更是對革命先烈的尊重,從而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開展紅色文化選文教學,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文學習中感受到紅色文化所帶來的強大的精神力量。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時,筆者創設了一個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周一晚上放學的路上,一個陌生人拿著你最喜歡的玩具,讓你帶他去一個地方。此時你應該怎么辦?”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這個時候,筆者順勢引出課文內容:“革命時期,雨來就和你們一樣,面對著同樣的誘惑。如果你是雨來,你會怎么做?”筆者讓學生自由發言,體會當時雨來的情境和心情,學習雨來熱愛祖國、英勇無畏的優秀品質。
三、合理設置教學環節,傳承紅色文化
學校教育是紅色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語文課堂是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要深挖語文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元素,合理設置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與紅色選文產生情感共鳴,以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開國大典的相關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開國大典的壯觀場面,深刻體會到人民軍隊的威風凜凜、紀律嚴明以及當時人民自豪、激動的心情。
其次,教師可以結合紅色文化學習活動,開展新課的教學。比如,可以采用唱紅歌、講紅色故事、誦讀詩歌等方式開展新課的學習,讓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中去。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文時,教師可以以“講紅色故事”的方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將這個故事復述給其他同學聽,并引導學生討論“黃繼光為什么在關鍵一刻做出犧牲自己的決定?如果是你,你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嗎?”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課文“比一比”活動,引導學生對比《黃繼光》與《狼牙山五壯士》這兩篇課文,歸納總結這兩篇課文所體現的紅色精神,讓紅色精神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精神養分,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最后,在課堂結束環節,教師應該升華學生的情感。比如,在教學完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習作練習升華情感,學會感恩,學會感謝教師的教導,感謝同學的幫助,感謝父母的養育,感謝一切幫助過自己的人,進而提升紅色文化與傳統美德相結合的教學效果。
四、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提高紅色教育效果
為了提高紅色教育效果,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來回穿梭,讓學生運用閱讀所感為寫作服務,從而實現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的雙重落實,獲得閱讀能力和寫作素養的雙重提高。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開國大典》這篇課文后,重點學習這篇課文所采用的由面到點的寫作手法。首先,讓學生找到文章中的“面”—讓人震撼的閱兵儀式的整體場面,再找到“點”—海軍、步兵、炮兵、戰車師、騎兵師、空軍在閱兵儀式上的不同風采。學習了由面到點的寫作方法后,在開展《別開生面的班會》的習作練習時,學生就可以運用這一寫作方法,從“面”著手,先寫所有學生在班會課上的整體表現,再聚焦于“點”的描寫,具體到某一位同學身上,圍繞該同學在班會課上的表現進行詳細描述。
有同學這樣寫道:“聽了張一一同學的事跡,班級里的同學大受感動,紛紛表示,應該在班級內傳遞這一份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特別是李沐同學,故事還沒結束,他就已經淚流滿面。他一方面覺得張一一同學的遭遇值得同情,一方面又感受到生命的弱小和無力,他哽咽著說道:‘老師,回家后,我會拿出所有的壓歲錢幫助他渡過難關,可能那些錢在巨額的手術費面前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我希望我們的愛心能夠傳遞下去,幫助他渡過難關,讓他重回校園……”
通過閱讀和寫作,學生可以在語言的輸入和輸出中引發情感共鳴,學習優秀品質,傳承中華紅色基因。
結語
紅色文化是革命年代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印證歷史、促進文化傳承的獨特價值功能[1],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從中體會革命歷史的厚重感,從而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將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投入學習當中[2]。為確保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深入研究教材文本,精選紅色文化選文;創新教學方式,打造別開生面的紅色文化課堂;渲染紅色氣氛,與學生一起接受紅色革命精神的洗禮。
【參考文獻】
[1]李升.紅色文化融入語文課堂的途徑芻論[J].成才之路,2023(6):89-92.
[2]張冠玉.紅色文化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滲透策略[J].作家天地,2021(11):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