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潘村小學 高金富
在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充分體現與深刻踐行。樹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認識與行為習慣培養的“黃金期”,作為教師,我們要利用好這一階段,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主心骨,也是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負責人與實施人,因此,在開展班級工作、優化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應重視德育工作,做好班級的帶頭人與學生的領路者,讓德育工作的成效在班級管理中得到凸顯,也讓每一名學生能夠在班級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實現集體與個人的同步提升、共同進步。本文圍繞“德育工作在班級管理中的分析與思考”展開,詳細論述了德育工作對班級管理優化的積極影響、德育工作開展所應當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實踐路徑,以期讓德育工作受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的同時,實現班級管理的進一步優化與發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未形成系統的思維能力與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教育者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育與引導。然而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中,班主任往往存在“唯分論”思想,將關注點放在班級整體成績的提升方面,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在班級工作中注重紀律性與約束性。學生雖然能意識到“該怎么做”,卻并沒有真正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下,部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受到限制,甚至部分學生還會產生叛逆與抵觸情緒。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班級團結,還不利于班級持續的進步與提升。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重視并抓好德育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抓好德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班規班紀,從被動服從到主動遵守。其次,德育工作的開展能夠將學生從“服從者”轉變為班級活動的“參與者”,激發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熱情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與行為習慣。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在教育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與成果,已然成為每一名教師應思考和面對的關鍵問題。班主任是班級的主心骨,班集體是學生校園生活的“主陣地”,因此在班級管理中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不僅有充分的時間與機會,還與時代教育的需求相匹配,更為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指導與精神內核。不僅如此,重視德育工作還能夠打破傳統教育形式中“一刀切”的現狀,促進個性化管理方案的形成,用可塑性的班級管理方略為學生的個性成長插上“翅膀”,讓學生在提高自身學業的同時,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小學生的智力與思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開展德育工作、加強思想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打好堅實的道德基礎。班級是同學們的班級,由一個個不同個性的學生共同組成,因此要想讓班級管理工作得到優化,班主任需要對學生的德育加以足夠的重視。
進入新時代,電視、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走進了家家戶戶,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電子產品中會有一些“少兒不宜”的不良文化,而小學生判斷力弱、模仿能力強,容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輕則危害自身與班級生活,重則在生活中形成不良風氣。基于此,重視德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且必要。班主任需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為學生提供積極、正向的引導,形成正能量的班風班貌,營造和諧班級氛圍,讓每名學生從中受益,實現思想認知上的不斷提升。
德育工作包含的范圍甚廣,涉及言行舉止、人際交往、日常行為等方面。在“五育融合”的今天,德育作為“五育”之首,自然而然受到了班主任的重視。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部分班主任對德育的理解較為片面,將關注重點放在紀律教育方面,而對其他方面關注甚少,導致學生德育發展不全面。這種問題的產生意味著班主任將道德教育與行為約束兩個概念相混淆,并沒有深刻理解德育工作的內涵與具體內容。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理解德育工作的具體內容,并且在實踐過程中遵循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指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不僅要強調紀律,還要關注公德教育、勞動教育等方面,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不僅如此,全面性原則還要求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讓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融合,既讓學生受到理論思想的影響,又為學生提供切實性的實踐機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作為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也應從學生當前的思維水平、學習能力以及班級總體特征出發,將以人為本的原則落到實處。例如,學生不喜歡說教,難以將教師的說教銘記于心,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影視作品、故事教育等方式,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加深學生的理解。不僅如此,在開展班級德育工作時,班主任也要學會找重點,有些班級雖然紀律較好,但是班級內學生并不團結,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很難互幫互助。為此,教師可以針對這一情況開展德育工作,解決班級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德育工作從來不應只是班主任的口頭說教,否則難以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基于此,班主任應在實踐過程中遵循獎罰分明原則,讓學生意識到德育從來不是“口號”,而應成為指導自己生活與學習的方針。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重視程度高,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好這一點,對班級中道德水平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與獎勵;當學生違反道德規則時,也要進行一定的批評教育,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道德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不逾矩、不違規,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從師性”,這意味著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他們而言具有不可忽視的關鍵性影響,是他們成長的“榜樣”。優秀的教育從來不停留于口頭說教,而應是言傳身教。因此,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班主任應提升自身的教育素養,真正做到以身作則。教師的帶頭作用能夠更好地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建立良好的思想認知,向教師學習,創造教學相長的良好風貌。
例如,勞動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頭戲,為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不少教師會讓學生定期開展大掃除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師一直處于“旁觀者”的位置,則學生的勞動熱情便會大幅度降低,并將班級勞動視為一項繁重的任務。為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可以發揮帶頭作用,親身參與到班級打掃活動中,和學生一起勞動、為班級的整潔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了教師的帶動,學生干勁十足,出現一種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開辟“勞動角”,讓班級中的每一片區域都有具體的負責人,如每名學生需要負責自己腳下一片區域的衛生,一組同學需要負責教室窗臺的衛生。通過這樣的方式改變學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是班級活動的一分子。
文化教育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豐富德育因素,卻在“唯分論”思想的影響下受到忽視。為改善這一現狀,讓不同學科的德育因素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與成果,班主任需要做好帶頭作用,與各科任教師進行協商,共同挖掘學科教育中的德育因素,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豐富知識儲備,提高思想認識。
例如,在小學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時,教師可以滲透“飲水思源”、懂得感恩的德育培養,讓學生將課文中所教的道理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我們的校園環境干凈整潔,是因為有值日生與清潔工堅持打掃;我們在學校中能吃到香甜可口的飯菜,離不開食堂阿姨的辛勤工作;我們寫完作業能夠得到及時反饋與指導,離不開教師的盡職盡責……當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懷揣著感恩之心時,他們便能更愛惜學校與班級生活的一點一滴。
例如,在小學數學“認識時間”教學時,教師也可以滲透遵守時間的思想觀念——上學不要遲到、上交作業要準時、與人約定好時間要按時赴約……讓學生的生活學習更有規律。
學科教育與德育的融合標志著德育工作正在不斷拓展深度,如同一場春雨,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的思想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共同促進班集體的進步。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中,德育工作的開展形式有限,具有一定的固化,班主任多通過班會、口頭說教等方式展開道德教育。然而這種方式卻很難讓學生產生深入的理解與思考,導致德育工作進程緩慢,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基于此,班主任應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將德育工作開展形式豐富化,積極開展德育相關的活動,讓學生用理論思想指導實踐活動,并且在實踐活動中提升道德思想的深度。
例如,在環保主題德育時,首先,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讓學生切實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教師可以開展“我說環保”班級演講比賽,以“環保”為主題設計板報,還可以圍繞“環保”主題開展辯論賽,讓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豐富認知,在闡述觀點時加深認知,最終將環保意識扎根于心。
其次,教師可以結合節日開展環保主題實踐活動。例如,在“植樹節”時,教師可以帶領班級學生去植樹;在“保護地球日”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清掃校門口的垃圾。這種以集體為單位的班級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將所受教育在實踐中踐行,還能夠加強班集體的團結程度,構建團結一致、共同進步的良好班風。
最后,教師還應將德育工作落實到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教會學生合理運用草稿本,避免紙張的浪費;引導學生在大掃除時“一水多用”,避免水源的浪費;鼓勵學生在校門口撿起一張紙,不為抄近路而踩踏草坪……將這種教育活動融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提升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策略。
德育工作不是“講道理”,更不是通過班規班紀的制定對學生進行限制,相反真正成功的德育,是讓學生從內心認可道德準則,在生活中學會自我約束。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因此只有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做到立足日常生活、多提醒、多引導、常鼓勵、常教育,才能夠將德育工作這個大主題細化,最終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扎根發芽。
例如,在班會活動中,教師可以以班級中常見的問題為主題開展討論活動,讓學生針對“逃避班級勞動,利用該時間寫作業的利與弊”“怎樣看待某些同學帶頭排擠學困生”“如何看待部分學生不尊重父母”等話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思想認知,不斷進行自我批評與改正,讓德育工作真正接地氣,改正當前班集體所存在的問題,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將所受教育落實到自身的一言一行中,成為有素養、有道德的“五好少年”。
綜上所述,在班級管理的優化中,班主任應重視德育工作,將“立德樹人”思想觀念落到實處,順應新時代的需求,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全面性原則、以人為本原則以及獎罰分明的原則,通過以身作則、融合學科教育、開展德育活動以及立足日常生活等路徑,讓德育工作真正在班級管理優化中發揮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