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榕欽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前學生作文普遍存在故事千篇一律、語言平淡、情感虛假等問題。對此,教師應該積極反思作文教學,改變思維方式,調整思路,尋找突破口。課堂上,教師可通過營造談話氛圍、創設活動情境、挖掘練筆內容、切入現實生活、激勵學生創作和鼓勵學生實踐這一系列策略,減少學生寫作的束縛和壓力,為學生開拓自主寫作的廣闊空間,讓學生走進百字作文,以張揚學生個性。
[關鍵詞]作文教學;百字作文;個性化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5-0090-03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閱讀學生的作文時,我們會發現太多的問題:故事千篇一律,語言平淡,情感虛假等。能感受到,學生多是為了完成作文而完成作文。作文教學為何出現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中?究其原因,是教學任務模式化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對此,教師要反思作文教學,改變思維方式,調整思路,尋找突破口,減少學生寫作的束縛和壓力,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創作,努力為學生開拓自主寫作的廣闊空間,讓作文成為他們盡情揮灑個性的載體。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提出“百字作文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水平影響的研究”這一課題,通過“百字作文”這種短小的片段訓練,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作文素材,抓住當下的情緒及時記錄。這樣習作,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容易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表達自信。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調活激情
一般來說,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在真實生動的情境中,學生的激情和個性才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因此,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是關鍵的一步。教師要盡可能地淡化作文的概念,模糊作文的界限,創設真實生動的活動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盡情盡興。
(一)輕松愉悅的談話
在教師和學生聊著彼此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調動記憶,去觀察、去發現、去想象、去感悟。在這種輕松、自由的狀態下,學生更容易述說自己真實的經歷、思想和情感。教師要準確揣摩學生的內心世界,努力尋找合適的時機巧妙引導,恰到好處地點撥,發掘學生潛在的感情,激發學生表達的激情,引導他們及時記錄下這一刻印象最深的回憶片段,再現當時的情景,重溫當時的情感體驗和成長收獲。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談話氛圍下主動創作,會使文字更貼近內心,更能展示個性。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要求學生記錄下自己個性化的生活經歷。教學伊始,教師可以播放《童年》作為背景音樂,勾起學生美好的童年生活回憶,和他們一起開啟“憶童年”聊天模式。教師可以先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再鼓勵、引導學生打開記憶閘門,把埋藏在自己心靈深處的、有趣的、與眾不同的童年生活傾吐出來,感受“那一刻”自己的成長感悟。在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思路被打開,為自主作文做好了準備。交流之后,教師不急于讓學生全文創作,而是讓他們挑選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寫作百字作文。短短的百字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大壓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具體描寫和細節刻畫的技巧,讓學生意識到,百字作文描寫的場景其實就是一篇精彩作文最突出的亮點。通過輕松愉悅的談話,教師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創作出來的作文內容就不會千篇一律,學生鮮明的個性也得到了體現。
(二)真實生動的情境
教師打亂以往作文教學的單元時間線,抓住合適的時機,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參與體驗。這樣,學生就能獲得最真實的實踐感受。教師應不露痕跡地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及時記錄。學生能夠以當下最鮮活的體驗和最激昂的狀態去描寫場面、抒發感受,如同拍電影捕捉鏡頭一樣,他們的創作會更具畫面感。親身參與實踐,獲得真實體驗,這樣的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
比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人物描寫一組》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體會作者的精彩用詞,感受人物的細節描寫,使學生學會刻畫場景、表現人物的方法。其中《摔跤》一文節選自徐光耀的小說《小兵張嘎》,繪聲繪色地描寫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兒的摔跤過程。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其作為一次活動情境的“點”,組織“掰手腕”比賽,讓學生現場參與。比賽結束后,教師再引導他們及時記錄“掰手腕”比賽的過程,抓住人物的細節刻畫,表現人物特點。這樣創作出來的百字作文,不僅語言妙趣橫生,場景畫面感十足,而且人物也充滿了活力。
二、關注語文要素,挖掘練筆內容
統編語文教材對單元語文要素與單元課例、單元習作是一個整體,教師要開展漸進式教學。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單元語文要素,明確單元學習的目標和重點;其次,教師要圍繞課例的閱讀與教學,挖掘其中的讀寫實踐點,給學生創造練筆的機會,為單元習作做鋪墊。統編語文教材中的課例,都是根據單元語文要素科學、合理地編排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單元教學目標的最佳范例,學生要掌握的表達手法在課文中都能得到重點呈現。教師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讀寫實踐點,引導學生或借鑒模仿,或展開想象,或延伸情節。這些隨文小練筆就是一篇篇百字作文,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同時進行語言表達,沒有壓力,能夠自由地發揮,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表達方法的理解與掌握,更是通往單元習作的一個階梯,可以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提高他們表達的能力。
(一)借鑒與模仿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習作時發揮想象,把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一些”。第一篇課文《草原》的第一自然段,就是充分運用了想象和情景交融寫法的一個典型段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品讀賞析,思考作者如何表現草原的美,體會在寫景時加入想象、融入感受的精妙之處,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再適時引導學生開展百字作文小練筆,幫助學生在語言運用實踐中習得方法。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小練筆:“‘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同學們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寫你最喜歡的一處景物。”這樣讓學生走進教材文本,感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映成趣的表達方法,再學以致用,將其延伸到語言實踐中,提高學生閱讀與表達能力。
(二)想象與補白
統編語文教材中編排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優秀作品。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作者故意留白,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想象點與空白點,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進行補白,進一步品味文章語言的妙處。
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臘八粥》一課時,在學生已經可以清楚地區分課文的詳略部分后教師提問:“作者把八兒等粥的場景寫得有層次、有條理,將八兒的喜悅、八兒的著急、八兒對臘八粥的饞寫得妙趣橫生。那為何只用了短短一段寫八兒喝粥的場景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感受結尾的巧妙之處。有的學生認為,正是因為結尾簡簡單單,才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八兒會如何“吃粥”。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練筆,在結尾處的補白:請你想象一下,一碗臘八粥上桌了,八兒會怎樣吃起這碗千盼萬盼的臘八粥呢?以下是學生的小練筆片段:
“八兒,粥好了!”八兒覺得媽媽的這一聲呼喚比任何一個時刻都要動聽。八兒趕過去,緊跟在端著臘八粥的媽媽身后,等媽媽把碗放在桌上,八兒搶著坐上椅子,好想一股腦兒喝個精光,無奈它太燙了,正冒著騰騰的熱氣。八兒眼里閃著光,拿著筷子在碗里沿著邊兒劃一圈,嘟著嘴使勁呼氣,一下一下把粥“刮”進嘴里,感受著粥的濃稠和甜蜜,一臉滿足。待粥的熱氣漸漸散去,八兒大口大口往嘴里送……不一會兒工夫,兩碗粥進肚,八兒抱起碗舔干凈才放下,把兩只筷子浪漫地擺成十字,再摸了摸那脹成一面小鼓的肚子,對媽媽說道:“真好吃!”
這樣的想象與補白,不設限、有個性,既滿足了學生想象八兒喝粥的情感需求,又實現了語言讀寫實踐相互促進的作用,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三)延伸與創造
統編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課文在精彩處戛然而止,言已盡而意未窮。對于這類課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適時引導,讓學生進行內容的延伸,開展創造性的語言表達實踐,從而激發他們個性化表達的興趣。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窮人》一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小說。小說以“‘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作為結尾。這個結尾簡短卻耐人尋味,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設計續寫小說結尾的百字作文小練筆,引導學生結合小說的特點,發揮大膽又合乎情理的想象,延伸小說情節,創造性地構思、設計小說的后續發展。這樣,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說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與掌握。這樣具有創造性的小練筆,可以讓學生在交流與分享的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產生個性與思維的碰撞,拓展了語言實踐活動的內容。
三、切入生活,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每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豐富多彩。”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想象所憧憬的都不一樣,都涂抹著不同的個性色彩。在開展“百字作文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水平影響的研究”這一課題實踐活動時,我們努力打破傳統作文教學固有的程序化模式,把學生作文的時間和空間擴大,不失時機地把他們的目光引向廣闊的、自由的、多彩的生活中,引導他們嘗試進行日記式的百字作文實踐。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作文走向生活,學生放開束縛、擁抱自由,記錄下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表達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彰顯了自己的真性情。一景一物、一書一文的描繪抒發,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的展示釋放,化作文為自己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們的每一天看似單調重復,但總有不一樣的事情發生,不一樣的感受涌現,只要我們善于去觀察、發現、捕捉,就會找到最獨特的自己。及時地記錄當下,就是要將一個個富有生活氣息和個性色彩的故事呈現出來,將一段段發自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小日記,把自己一天當中看到的、經歷的,或是在某一刻特別有感觸的事物,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自由地去呈現。這樣日積月累地堅持下去,學生的表達能力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和提升。同時,在一篇篇小日記中,學生也能于無形中積累豐富的素材,讓生活成為作文素材的源頭活水,作文內容也會更富煙火氣、更具個性化。
以下是部分學生的“百字作文”小日記。
1.我家的“大大”可貪吃了,瞧它把自己吃成了一只胖貓。它縮成一團,懶洋洋地窩在地板上,就像是一個大絨球,看得人好想抱抱它。那就抱唄,我輕輕將它抱起,可它不太愿意,扭動著身體要掙脫,好像在抱怨我打擾了它的美夢似的。
2.弟弟淘氣,硬拉著我去院頭摘那尚未成熟的枇杷。掛在枝頭的枇杷黃里略帶著青,看著叫人口齒生津。弟弟摘下一串,我們開吃,酸酸的帶點甜,吃了兩顆就酸得牙齒都快軟了,可惜了剩下的。弟弟,我們還是耐心等待枇杷成熟了再吃吧!
3.溫柔輕快的音樂攀上了耳機線,溜進了我的耳朵,《剩下的盛夏》很好聽,身后的三寸日暮裹挾著瑩白的星子在此刻定格。恍惚間,我竟感覺六年的時光與童年一同定格了。我把回憶融化在這黃昏里,隨手一舀都是濃濃不可言的情意。
四、激勵賞識、鼓勵實踐,激發表達個性的動力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渴望得到激勵和賞識。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激發他們表達的內驅力,使他們更愿意去展示自己的個性風采。
(一)激勵賞識
在“百字作文”的實踐中,教師的激勵賞識成為學生作文時的家常便飯,能讓學生得到肯定的同時,獲得積累語言的快樂和動力。教師如果用挑剔的目光對待學生的作文,只會放大它的不足之處,澆滅學生的表達熱情。相反,用激勵賞識的目光去挖掘作文的閃光點,帶給學生的感受和產生的效果都會與前者大不相同。在教師的激勵賞識下,學生習作興趣不斷提高,產生努力進取的動力,獲得表達的快樂,迸發作文的熱情。
(二)鼓勵實踐
以往課堂上的封閉式作文,限制學生個性化表達的同時,也封閉了學生通往現實生活的路徑。對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動眼、動手、動腦,調動各種感官觀察。在實踐中,學生興趣盎然,表達時自然也能更加輕松自在。教師可以以學校活動和各種節日為契機,平時也可以多組織一些開放性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多參與、多實踐,并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成長口袋書”中。這樣,沒有壓力的自由創作,能更好地喚醒學生的表達欲,讓他們覺得這只是一份成長的記錄,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自我、展現個性。有了興趣,學生在表達時才能拋開畏難情緒,解放自己的思想,進行自由的、個性的、創意的表達。
作文是學生個性化的表達需要,興趣和自信是學生感情自然流露的源泉。只要教師努力地為學生開拓自由廣闊的寫作空間,用心挖掘練筆契機,營造輕松的作文氛圍,減少學生表達的束縛和壓力,就能讓學生走進百字作文,張揚自己的個性。
(責編 蔡宇璇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