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薇
[摘 要]卡通形象幽默可愛,畫面富有感染力,素來受到學生的喜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概念卡通材料,充分發揮其優勢和價值,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研究科學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樂趣,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通過引入相關材料、設置開放性問題、組織探究活動、拓展實踐環境等方式,探索概念卡通材料的運用方法,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科學;概念卡通;實踐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0-0087-03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與運用科學知識,教師引入概念卡通材料,以生動的卡通人物形象、豐富有趣的情節、栩栩如生的畫面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在閱讀概念卡通材料的過程中發現科學現象,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強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充分發揮概念卡通材料的實踐價值。
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概念卡通的認識不夠,難以將概念卡通材料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中,使教學效果受限。概念卡通與普通卡通并不相同。普通卡通內容簡單,以娛樂為主,大多數不具備教育價值;而概念卡通將科學概念融入圖片,具有很多可以發掘的學習內容。概念卡通作為探究性學習材料,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還能夠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思考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一、引入相關材料,奠定學習基礎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引入概念卡通材料,需要教師立足于學科內容,保證其與所學內容的相關性,以便于學生在閱讀概念卡通材料的過程中發現相應的科學現象,從而更好地開展科學知識的學習。在備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定制卡通材料,繪制有趣、可愛的卡通人物、植物與動物形象,配合簡單的短句來編撰趣味小故事。教師在課程導入環節讓學生閱讀概念卡通材料,使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科學知識,能夠提升導入的有效性,為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問題探索與知識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土壤——動植物的樂園》的教學為例,通過以往的學習,學生對“地球家園”有了一定的認知,且對土壤較為熟悉。教師可以根據該課“土壤及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們”這一核心知識點設計概念卡通材料(見圖1、圖2、圖3),同時配合“我們都生活在土壤中”“我是土壤的搬運工”“我是土壤的伙伴”等句子,讓學生體會閱讀的樂趣,掌握科學知識。
【教學過程】
(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概念卡通材料,將土壤、小石塊、沙子、黏土、草莖、落葉、螞蟻、鼴鼠、蚯蚓擬人化,繪制出形態可愛的卡通角色,配合“我是土壤,我體內有很多好朋友”等簡單、俏皮的語句,為學生學習本課知識提供材料)
師:請大家看一看這些圖片,說一說這是什么故事呢?
生1:這是土壤爺爺和它的伙伴們的故事。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圖片中的形象,同時想一想土壤爺爺與伙伴們的樣子,土壤爺爺都有哪些伙伴呢?
(教師在學生觀看卡通圖片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主動發現科學現象。學生自行閱讀卡通內容,并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能夠對科學概念、科學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同時引發對土壤及其中動植物的學習興趣)
生2:土壤爺爺胖胖的、黑黑的,身體內有很多空隙,它的伙伴們都在它的身體里生長著。
生3:土壤爺爺的伙伴有小草、鼴鼠、小螞蟻,它們有的幫助土壤爺爺更換空氣,有的幫助土壤爺爺補充身體營養。
教師在課程導入環節組織學生閱讀概念卡通材料,激發學生對卡通材料中“土壤”“植物”“動物”的探索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觀賞色彩鮮艷的卡通圖片,閱讀生動有趣的語句,形成自己的理解與表述,更具體、準確地認識了土壤、土壤中的動植物,進一步提升了學習效率,概念卡通在科學教學中的實踐價值得以體現。
二、設置開放性問題,獲取科學知識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結合科學概念,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設置相應的開放性問題。相較于課堂導入環節中的啟發性問題,開放性問題重點強調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即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想象,不能設置過多的限制條件。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如何做?”“你猜猜會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生什么呢?”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進一步提問“為什么?”,讓學生就自己的回答進行解釋與闡述。學生回答開放性問題的過程,就是將現有認知與所學知識進行融合思考與分析的過程。學生通過回答教師的問題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從而直接獲取科學知識,形成科學認知。
在《土壤——動植物的樂園》的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概念卡通材料初步了解了“土壤”“小草”“螞蟻”“鼴鼠”之間的關系,同時對“土壤及其中的動植物”產生了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發散思維,鞏固科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過程】
師:觀察卡通圖片(見圖4),請同學們找一找土壤爺爺還有哪些朋友呢?如果你是土壤爺爺,你還會交哪些朋友?說明你的原因。
(教師以卡通圖片為基礎,讓學生設想自己是土壤爺爺,回答開放性問題。學生在設想的過程中會聯想土壤的性質與特點方面的知識,同時發散思維,獲取科學認知)
生1:我是土壤爺爺,那我的成分就是砂子、黏土、細土壤等。落葉與花朵腐爛后,會變成我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讓我的身體更加強壯;螞蟻與蚯蚓在我身體里活動,可以增大我的空隙,讓我的身體結構更好;甲殼蟲與鼴鼠排放的糞便是我所需要的有機肥料,給我補充營養;雖然我不喜歡腐敗的壞物質與大量的蟑螂,因為這會使我丑陋,但是它們的確有利于我的生長發育。
生2:我猜,土壤還會吸引蒲公英來扎根,它會讓土壤爺爺的外表看起來更加清爽!
師:還有呢?
生3:小草應該也是土壤爺爺的伙伴之一,它會在地面上為土壤爺爺提供更多的營養!
教師設置開放性的科學問題,讓學生根據卡通圖片發揮自己的想象,尋找土壤爺爺的朋友。在這一環節,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能夠充分調動已有認知,發散思維,并結合新學的科學知識,思考土壤與落葉、腐殖質、昆蟲之間的關系以及土壤的結構等。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土壤及其中動植物的理解,同時形成對自然界中動植物關系的認知,提升了學科素養。
三、組織探究活動,加深知識理解
教師可以依托概念卡通材料的趣味性、形象性等特點,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與課程相關的主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散思維,產生更多科學的想法,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科知識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分組探究的過程中,小組內可能會出現無法統一意見的情況,此時教師應該尊重和肯定學生的思考過程,并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引,確保探究活動順利進行,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以《地球表面的地形》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選擇與地形相關的卡通圖片,設置活動探究主題,同時將班級學生分為三個組,讓大家合作討論,并派一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再點評其他小組的觀點,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充分掌握及應用與地形相關的科學知識。
【教學過程】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卡通圖片(見圖5、圖6、圖7)?,F在老師把同學們分成三組,請每組同學選擇一張圖片,說說圖片反映的是哪一類地形,并探究這種地形對我們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學生分組后,共同探究所選圖片表示的地形類型,并在小組內闡述自己的觀點。例如,選擇圖5的小組中,有的學生認為該圖反映的是平原地形;有的學生則認為是高原地形。學生分享自己在圖片中找到的線索,互相討論后達成了共識)
師:好了,討論時間結束。請每個小組派一位同學作為代表,說一說你們的結論。
第一小組:我們選擇的是圖5。經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圖5反映的是盆地地形。因為該圖地形中間比較低,四周比較高,就像一個盆,與盆地的地形特點相符合。盆地地形中間比較平坦,有利于開展工業、農業等生產活動。而且,很多盆地都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
第二小組:我們選擇的是圖6,該圖片反映的是平原地形。因為圖6地形比較平坦,且農田呈塊狀分布,與平原的地形特點相符。平原不僅地勢平坦,而且大多還具有土壤肥沃的特點,因此平原的農業比較發達。
師:其他小組還有什么補充嗎?
第三小組:我們認為第二小組說得不夠全面。平原還可以為工業生產提供廣闊的平坦土地,有利于工業發展;相比于山地等地形,在平原建設城市的優勢也很明顯,我國的許多大城市都建立在平原之上;平原還有利于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以上探究性學習中,學生不僅學習和掌握了生活中常見的地形,還發掘出概念卡通材料中蘊含的信息,通過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融合,達到了開發思維與鍛煉表達能力的目標。教師將概念卡通材料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能夠提升學生的想象力,營造科學探索的濃厚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探索能力。
四、拓展實踐環境,驗證科學知識
教師可以根據卡通圖片的情節搭建相應的情境,提出具體的實踐任務,讓學生進入更廣闊的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從而驗證所學的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以強化概念卡通的應用成果,拓展概念卡通的實踐環境。
在上述《土壤——動植物的樂園》的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概念卡通材料,對土壤、植物、動物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新的認知,激發了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此時,教師組織“去野外看望土壤爺爺與它的好朋友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獲得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理解能力與地理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師:我們去野外看望土壤爺爺與它的好朋友吧!
生1:我們需要準備什么?
師:需要準備放大鏡、橡膠棒、小鏟,同時注意看望的時候要溫柔一些,不要傷害土壤爺爺和它的朋友。
生2:我們可以按照概念卡通材料中的內容逐步探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先前準備的工具和活動手冊分工合作。一名學生負責觀察土壤的結構、成分與其中的動植物;一名學生負責記錄;一名學生負責觀察土壤中動植物的狀態及特點,隨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中,學生將對自然科學的主觀認知與生活中的客觀實際相對照,通過觀察、記錄、分析等方式,在實踐過程中更具體地掌握了相關知識,進一步鞏固了學習成果,從而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同時,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領悟了概念卡通材料的形象性、趣味性、準確性等特點,提升了對概念卡通材料教學的接受度。這有助于后續更多相關教學活動的展開,實現對概念卡通材料的拓展與延伸。
綜上所述,卡通材料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實踐優勢與教學價值,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讓學生在閱讀和探究卡通材料的同時,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并且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選擇概念卡通材料并靈活運用,設置啟發性、開放性、引導性問題,組織探究活動,拓展實踐環境,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科學知識,提升知識運用能力,充分發揮概念卡通材料的實用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 倪仁英.說與做: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習力培養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9(35):38-41.
[2] 邵巍.開展科學探究 引入科學大門:一年級科學教學淺探[J].山東教育,2019(10):51-53.
(責編 李鉉華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