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春鈺
【摘要】“雙減”政策明確提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實效.因此“創新增效,控量減負”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背景,簡單介紹了對“創新增效,控量減負”的理解,論述了“創新增效,控量減負”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意義,進一步探究了基于“創新增效,控量減負”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對策,希望為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控量減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導向,提出減負增效的核心任務.因此,探析基于“創新增效,控量減負”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對策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增效,控量減負”的內涵
“創新增效,控量減負”本質上是在保證并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的前提下,控制作業總量,減輕學生負擔.根據現有政策,“創新增效,控量減負”中的“增效”要求教師創新應用分層教學、探究性教學等個性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而“減負”則包括減輕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質量兩個方面,需要教師建立健全作業管理辦法并調控作業結構,避免學生書面作業總量過多,克服機械化、無效化及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二、“創新增效,控量減負”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推動數學教學發展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幾何的基礎學科,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密切關系.傳統高負荷數學課堂以書本知識點注入式教學為主,教學內容未與時俱進,壓抑學生主動性.而“創新增效,控量減負”方針在數學課堂的落實,為原有注入式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指導,可以幫助小學數學課堂掙脫原有束縛,推動數學教學進一步發展.
(二)滿足新課改要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強調,課程教材應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創新增效,控量減負”回答了“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適應新課標關于“要有充分空間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能有足夠時間學習”的要求.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落實“創新增效,控量減負”方針,可以奠定新課程改革基礎.
三、基于“創新增效,控量減負”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對策
(一)落實精準教學方針
精準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期間從多層次了解學生學習期間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學習問題開展針對性教學,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提高教學效果.在開展精準教學前,教師可以先量化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確定精準教學內容,系統輔導學生薄弱點.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交預習提綱為節點,從預習提綱中涉及的知識點、嘗試進行思考探究、記錄筆記、根據預習內容嘗試做題等幾個方面考查學生表現,確定下一步指導方案;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交復習提綱為節點,從復習提綱中涉及的當天學習的概念、自制配套習題、思路清晰、可詳細書寫自學知識點的學習過程、可將課堂內容細化后融入個人理解等幾個方面評價學生表現.
(二)打造“活教育”體系
“活教育”是體驗式教學的升級版,也是“創新增效,控量減負”在數學課堂上的新實踐.“活教育”體系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強調關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優先采取以“做”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即以“做”代替大多數書面理論學習,指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求進步,促使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并將其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問題解決中,真正增強教學實效.
1.確定“活教育”目標
在打造“活教育”體系前,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在“活教育”體系中,教育被認定為培養具有健全身體、服務精神、創造能力、合作態度、世界眼光的人的工作,可概括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思想.因此,教師應立足所教授內容,先以學生日常生活學習背景為基準,明確教育內容與學生生活連接點,將連接點作為“知識與技能”維度目標設置的依據,再以啟發學生自主聯系生活與學習為依據,創設“過程與方法”維度目標,最后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為切入點,制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目標.
2.引入“活教育”內容
大自然、學生所處社會環境均是活教材,教師應以學生所處社會環境或大自然為背景,組織學生在大自然、社會中尋找數學內容,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載體轉變為探索知識、獲取知識的主人公.根據小學生身心發育特點,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資料中挑選符合學生心理期望且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引導學生專注于數學課堂學習.以“速度、時間和路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前將學生劃分為4人一組的若干小組,為各小組準備秒表,并要求各小組自備紙、筆等工具,隨后將學生帶到操場,要求各小組在固定時間段或固定路程內奔跑,感受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數量關系,引入教育內容.
3.構造“活教育”情境
情境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創新增效,控量減負”目標實現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營造“活教育”情境,便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發展過程.一般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設置直接體驗情境;而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設置生活化教學情境,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畏難心理,降低學生在課上學習時的心理負擔.以“小數加法和減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上引入超市購物場景,借助多媒體圖片營造超市購物氛圍,并播放超市優惠錄音,組織學生根據抽取的“數字紙幣”購買商品,并鼓勵學生探究利用現有資金購買最多數量商品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動手、動腦興趣,促使學生完成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碰撞,達到創新增效的教育效果.
4.投入“活教育”資源
資源投入在“活教育”課堂中不可或缺,資源投入多寡是決定“活教育”課堂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教師應從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著手,投入趣味資源,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促使其將獲得的直接數學經驗升華為表象思維.以“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課為例,作為計算類教學內容,該課整體內容較為枯燥,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提前準備有關植樹節植樹、公園栽花的相關內容,并要求學生開動腦筋,通過觀察資料內容自行設計問題,并嘗試列出算式.在學生列出算式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小棒工具,以擺小棒的形式,直觀展示算理,并在展示的同時鼓勵學生驗證算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除以”的認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開展“活教育”評價
在“活教育”體系中,學生是評價的主體,負責自行總結學習過程、評估過程表現并檢查個人學習知識牢固性、運用靈活性與創造性.在明確學生在課堂評價中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教師應注重與學生多維互動,增加肯定、贊揚類評價語言的應用,并著重評價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獲得的非智力發展,降低學生學習負擔,如:“這名同學關于栽花的步驟回答得真不錯,說明平常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孩子.”
(三)創新應用教育游戲元素
教育游戲是一種契合學生天性且可培養游戲使用者情感、技能、知識、智力、價值觀、態度的元素,具有教育性、娛樂性特點,可以為“創新增效,控量減負”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提供充足支持.在教育游戲元素創新應用過程中,參與(目標、獎勵、情境)、沉浸(挑戰、交互、控制)、反饋(信息、反思)是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改善的主要元素.因此,教師應正確認識教育游戲的優勢,將教育游戲元素與學生主體探究式學習相結合,打造集游戲情境創設、自主探究指導、合作交流討論、評價反思優化為一體的高效教學模式.
1.創設游戲情境
數學是多符號抽象學科,游戲情境是學生在內部動機支持下持續探究學習的關鍵.根據小學生思維跳躍、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教師可依托集動畫、故事、聲音、圖像為一體的教育游戲平臺,將枯燥的知識點轉化為與學生原有知識背景相貼合的直觀情境,整體情境靠近學生最近發展區,便于學生在游戲情境中自發完成知識建構,改善教學效果.在教育游戲平臺選擇時,教師應依據畫面豐富、情節富有吸引力、角色扮演等特點,選擇Matific等平臺.在平臺確定后,根據小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薄弱的特點,教師可提前在教師端下發平臺地址,隨后在學生端瀏覽器開啟網頁創建書簽,便于學生直接點擊登錄.如在“等式的性質”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首次接觸抽象數學符號、代數理念這一學情,教師可以借助Matific教育游戲平臺“置換戒指”活動直觀展示教學情境“隱藏在茂盛叢林里的猴子王國”.
2.指導學生探究
探究是基于游戲元素的數學課堂教學核心環節,強調學生自主參與并得出結論.在基于教育游戲元素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將自身視為引導者,指導學生將游戲作為探究的認知工具,組織學生經歷游戲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尋找數學規律并記錄到自主學習記錄單上,根據數學規律解決問題通過游戲關卡.在學生“通關”困難時,教師可以作為“NPC”給予策略方面的指導,激勵學生持續探究.如Matific教育游戲平臺“置換戒指”活動共10個關卡,學生需要在15~20min的時間內指揮猴子置換物品拿走戒指.在闖關過程中學生需要保持天平平衡.在學生無法順利闖關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在天平兩端同時加(或減)、乘(或除)相同數量的物品,通過關卡.在闖關過程中,學生將主動了解等式的性質.
3.組織交流討論
在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后,教師可以依托Matific教育游戲平臺細分學習小組,貫徹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針,發揮學優生的帶頭作用,以小組為單位積極參與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遇到的疑難問題,開展多樣觀點碰撞.隨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小組討論內容反思失敗或成功的原因,調整思路,嘗試解決問題,并將所取得的成果記錄到自主學習單上,為小組匯報提供依據.教師主要擔任監督員,督促學生討論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內容,并給予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溝通策略指導,以小組排名激發各小組成員合作交流的積極性,避免學生交流與學習無關的內容.如在Matific教育游戲平臺“置換戒指”活動闖關成功后,利用平臺后臺記錄的通關時間進行小組排名,激勵各小組持續深入探究相關知識點,共同奮進.
4.評價反思優化
階段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模擬講課活動,在活動中引入角色互換游戲元素,由學生作為知識講授者重現問題解決思維過程、探究成果并發表個人見解,促進學生主體反思學習過程,固化知識點,提高教學實效.如在“等式的性質”教學進入尾聲后,各小組需要選出代表,由代表根據Matific教育游戲平臺“置換戒指”活動闖關經驗,匯報數學公式內涵以及解題思考過程,其他小組成員則擔任裁判,判定相應小組匯報內容是否準確、論述是否清晰有條理,并在點評他人的同時反思自身不足,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完成課程重要知識點的遷移運用.
在學生合作反思期間,教師需要進一步拓展教育游戲平臺應用情境,概括性總結知識點,并根據學生自主學習記錄單、學生打分表分析學生在自主探究目的、解決思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環節存在的不足,給予針對性指導.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教育游戲平臺排行榜上的排名及小組得分,給予學生客觀評價,激勵學生不斷努力進取,為課堂教學實效提升提供依據.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程改革持續推進過程中,“創新增效,控量減負”作為適應新時期教育規律的教學方針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并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效.因此,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教師應注重選擇契合學生天性的教學模式,打造“活教育”體系,創新應用教育游戲元素,落實精準教育方針,真正響應“創新增效,控量減負”要求,實現高質量教學.
【參考文獻】
[1]朱俊華.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問題與對策———基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視角[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01):64-68.
[2]秦玉友,綦文惠.我國中小學減負政策的基本共識與發展趨勢[J].教育與經濟,2022,38(01):3-10.
[3]白穎穎,馬云鵬.如何從教師的教入手照顧學生多樣性———對四位加拿大小學教師數學教學實踐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5):114-128.
[4]彭泳斌,鐘麗莎,張宇清.“減負”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來源分析[J].教育評論,2023(02):118-124.
[5]吳存明.高品質學習任務的內涵、設計與實施———以小學數學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2(03):76-80.
[6]呂娜,芮志成.“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2(14):47-51.
[7]王志建.小學數學中的啟發式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103.
[8]楊曉夢.為“減負”破局:探尋作業管理與改進的實踐智慧[J].中小學管理,2021(1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