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要注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解題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文章結合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意義及培養現狀,從聯系生活、畫圖輔助、小組合作、數形結合、實踐調查、強化基礎、做好評價等方面探究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策略,希望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解題能力
數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計算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意義
小學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這個時期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成長至關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下面從以下兩個方面闡述其重要意義:
第一,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可以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解題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解決難題的能力,可以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并不斷嘗試利用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具備更高級別的數學思維,為今后更深入的數學知識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每名學生都需要成功的經歷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可以說成功與自信是相互促進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實踐成功地解決一些難題之后,會極大地增強自信心,進而充滿信心地迎接更多的挑戰.同時,加強解題能力的訓練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這些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都非常重要.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培養現狀
(一)缺乏實踐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解題能力過于重視,希望通過各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缺乏實踐能力,不能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在做題時不能夠認真地審題,對題目的要求和條件沒有認真地分析,從而導致解題結果出現偏差.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上,讓學生能夠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從而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為今后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解題思維過于死板
很多學生的思維習慣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和方法也都是以教師為標準的,在解決數學題目的過程中總是習慣于去想“老師是怎么想的”,而不是從題目本身去思考問題,這樣就使得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障礙,也導致了學生在做題的時候不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另外,學生在做題時也會存在一定的惰性,只想著不會做就先“隨便寫一寫”,一些學生還存在沒有看清楚題目要求就直接開始計算或者寫答案的情況,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一定的錯誤.
(三)數學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
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很大一部分建立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以及統計與概率的基礎之上,所以學生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有很多學生認為數學等于解題,只需要掌握解題技巧就可以,根本沒有想過為何解題.在教學中教師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學生雖然能夠完成作業,但是做題速度極慢、錯誤率極高.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的學生身上.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策略
(一)聯系生活,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也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比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自己家中的電視、相框、窗戶的大小是多少,然后帶領學生推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當學生真正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留下課后作業,讓學生在課后計算家中一些長方形的面積.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還能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聯系生活實際引出教學內容,能夠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終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幫助他們尋找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能使他們對數學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二)畫圖輔助,降低學生解題難度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他們很難從邏輯上進行思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就需要轉變教學觀念,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畫圖輔助教學的方法.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的理解不夠深入,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使用竹條和釘子制作一個長方形,隨后引導學生拉伸長方形的兩個角,讓長方形發生形變,形成平行四邊形.在發生形變之后,教師再詢問學生:“長方形的周長是否發生變化?”學生回答并未發生變化,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使用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周長.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簡單地了解圖形之間的彼此關系,最終有效推導出各種公式.
(三)小組合作,提高學生解題效率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按照“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的劃分原則將學生進行分組.這種分組方式雖然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但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降低了學生的解題效率.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進行分組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每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圓錐體積”這一內容時,一些學生對圓錐體積的計算方式不夠明確,理解得過于淺薄.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其在小組中討論出不同的圓錐體積計算方式,再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組進行講解.例如,一些學生提出可以將圓錐看作圓柱來計算體積,隨后將其一分為三即可.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講解這種方式的推導來源.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其他學生,都能夠起到疏導思路的效果.
(四)數形結合,拓寬學生解題思路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就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要想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就要通過多種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其中,數形結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數學解題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夠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就能夠使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所謂數形結合,就是指將數學問題與具體形象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
比如,在教學“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一個圓,然后將圓周上各點與圓心的距離進行比較.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比較直觀地理解圓周上的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的具體含義.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線段圖來直觀地理解圖形之間的數量關系,從而使學生對數形結合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五)實踐調查,真正內化知識
小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找出解題方法.為了幫助學生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技巧,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實踐調查.實踐調查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理論的限制,更好地從實踐中尋找答案.
例如,教師在教學“圓錐”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調查圓錐體積的計算方式,以及推導措施,最終得出結論,圓錐體積可以用圓柱體積公式進行計算,最終除以3即可.但是一些學生對這一推導方式存在疑慮,并不了解這一推導方式的實際來源.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實踐嘗試,首先使用硬紙殼制作一個圓柱,上沒有封頂,隨后使用硬紙殼制作一個與圓柱底面積相同、高相同的圓錐,接著引導學生,將圓錐裝滿水,再倒入圓柱中,除去一些殘留之外,圓錐中的水倒三次剛好可以裝滿圓柱,這說明同底面積、同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以此使學生真正內化知識.
(六)強化基礎,注重鞏固擴展
首先,教師需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基礎知識訓練活動,在講解新知識之前,可先組織訓練性習題活動,幫助學生回憶和鞏固基礎知識.例如,在加減法運算中重點訓練進位借位方法和口算技巧,或者在小數與分數的轉換中訓練公約數、公倍數等相關知識.其次,教師需要拓展性地講授相關內容,在講解完基礎知識之后,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例如,教師可在測量問題中設計不同難度的應用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造力.最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鞏固拓展,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根據其不同的鞏固和拓展需求,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例如,針對數學趣味愛好者,教師可以組織數學競賽或趣味數學游戲;對于數學弱勢群體,教師可以采取輔導補充教材或練習冊等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
例如,在進行加減法運算基礎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教學任務,如在練習加減法的口算技巧以及進位借位方法時,為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計算的要領與方式,教師可以提供一組加、減法的數學題目,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然后引導他們分析其中難解決的問題或錯誤,并演示常見的進位借位方法.通過多次練習,學生不僅能夠提升運算速度,也可以掌握一些運算技巧,不斷強化基礎、鞏固數學知識.
(七)做好評價,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身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評價工作,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質量進行積極評價,讓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現存的不足之處,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首先,多元化評價.針對學生在鞏固習題練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來發現問題和及時糾正.例如,除了平時的考試、作業等,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診斷性評價,如教學測驗、個人訪談、教學檔案的記錄等,從不同角度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重視鞏固基礎知識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考查能力與動機的平衡.傳統的數學評測主要注重得分和排名,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動機培養.因此,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注意鼓勵學生樂于思考、探究,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態度,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再次,引導學生掌握基本解題方法.數學解題能力的核心是正確運用基本的計算方法、技巧和規律.因此,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加深對基本數學概念的理解,并學會自行組織和策略性地運用這些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
最后,個性化制訂評價方案.教師在制訂評價方案時應聽取家長及學生的建議,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以針對性的評價、引導策略幫助其更好地發展.
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解題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數學成績及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和訓練,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技巧,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發展,為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易金煌.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的探索[J].數學之友,2022,36(22):49-51.
[2]楊春燕.探討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方程解題能力的路徑與措施[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1):132-134.
[3]蘆池.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策略[J].教育界,2022(2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