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梅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估算教學工作,對于培養學生的數感、量感、符號意識與運算能力等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有著積極意義.文章論述了估算的內涵及其教學意義,同時結合小學數學具體教學案例對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策略展開研究,指出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講述方法、組織練習、貫徹評價等方式落實估算教學,希望為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估算教學質量,提升學生估算能力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估算教學;教學研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數與運算”的內容要求為“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結合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簡單估算.此視域下,教師只有認識到估算教學的重要性,同時采取合適的手段開展估算教學活動,才能夠充分發揮估算教學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研究估算教學策略,同時將研究結果積極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通過理論研究、實踐探索等方式不斷優化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路徑,進一步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的長遠發展.
一、估算的內涵及其教學意義
(一)估算的內涵
估算是對事物的數量、算式的結果進行大致推斷的一種運算,與精準運算有所區別.要明確估算的內涵,首先要明確精準運算的概念.精準運算是對事物的數量、算式的結果進行精準加工,并求得精準答案的一種運算,具有準確、精準的特征.與精準運算相反,估算是一種粗略的運算,估算求得的問題結果準確性低,可能與精準運算的結果相同,也可能不同.國內外學者關于估算的研究不勝枚舉.綜合吳正憲所著《小學數學名師名課》、紅萍所著《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等研究,可以明確估算的內涵:估算是探究問題答案的一種粗略運算,是集口算、心算、數的概念、算術計算技巧于一體的一種模糊運算.
(二)估算的教學意義
估算的教學既滿足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又滿足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需要.《新課標》明確了小學數學課程性質,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核心素養即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應當具備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在小學數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多指數感、量感、符號意識等素養.估算是基于既有的運算知識對問題結果進行粗略判斷的一種運算,包含數學觀察、數據分析、數學運算等多項數學行為.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中落實估算教學,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感知數的意義、量的意義,同時使其體會不同數學符號所代表的內涵,感悟不同數學方法的應用技巧,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數感、量感等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有著積極意義.提升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水平,滿足《新課標》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發展預期,對于進一步推動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有著促進意義.
二、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真實情境,激發估算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有益于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使學生在良好體驗的驅動下對課程教學內容產生探究興趣,繼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開展估算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挖掘小學數學教科書內的趣味教學資源,也可根據課程教學需要開發課外教學資源,將多種教學資源用于情境創設工作中,進一步完善情境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主動與學生展開交流與討論,以師生對話的方式滲透估算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情境參與、情境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估算的意義,同時形成估算學習興趣.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初步體會估算的含義以及估算的意義,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展示某超市的貨架照片,同時創設情境:幸運超市開業大酬賓,所有商品一律打八折,比如,袋裝薯片僅售4.5元,筆記本僅售8.2元,鋼筆僅售9.6元,乒乓球拍僅售16.8元,文具盒僅售5.8元……如果幸運超市開在學校附近,你放學后想要買什么呢?
通過展示照片、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能自然地參與到情境教學過程中.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估算教學需要設計估算問題,并在情境中提出估算問題:像你們一樣,小麗也有許多想要買的東西.她拿著20元錢到幸運超市購物,你認為她能買到什么?這一問題的開放性比較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以下情境問題進行分類討論,如:
情況1:只購買一件商品時,小麗可以購買什么?
情況2:購買兩件商品,小麗可以購買什么?
情況3:購買三件商品,小麗可以購買什么?
分類討論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恰當的點撥,如這一情境問題的本質即探究商品總金額是否超過20元.針對情況1,每一件商品的單價都沒有超過20元,小麗可以購買任意一件商品;針對情況2,則需要考慮兩件商品價格之和與20之間的大小關系,如果兩件商品總價大于20元,說明不能同時購買這兩件商品,如果兩件商品總價小于或等于20元,說明可以同時購買這兩件商品;針對情況3也是如此.在情境中引導學生將購物問題抽象為比較兩數之和與確切數字大小的問題,繼而激發學生對估算兩數之和問題的探究興趣.
這樣,學生能夠在情境中認識到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廣泛性,同時體會估算方法對于快速解決數學問題的積極意義,從而對估算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估算學習興趣.
(二)講授估算方法,加強學生估算理解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講授估算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對于促進學生對估算問題的理解有著積極意義.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估算方法講授教學活動,并在此教學活動中為學生介紹估算的含義以及估算的方法,從而豐富學生關于估算學習的知識體系.在講授估算方法時,教師同樣要考慮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根據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精選估算方法教學內容,同時以通俗易懂的、深入淺出的語言為學生講解估算方法,確保學生能夠在聽講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估算思維.
以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一課的教學為例,在“不進位加”部分內容教學中,有問題如下:
例 李華喜歡收集郵票,下面是他收集郵票的種類和枚數.
估計李華一共收集了多少枚郵票?
要使學生快速解決此問題,教師可以在例題教學中為學生講授估算方法,并為其演示應用估算方法分析問題的過程,如:
去尾法 將每個數的尾數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數進行計算.如解決例題時,可以將尾數去掉計算30+20+10+10=70,得到問題答案:李華大約收集了70枚郵票.
進一法 在每個數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數進行計算.如解決例題時,可以采取進一法列式計算40+30+20+10=100,得到問題答案:李華大約收集了100枚郵票.
四舍五入法 即尾數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進去,取整十或整百數進行計算.如解決例題時,可以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列式計算30+20+10+10=700,得到問題答案:李華大約收集了70枚郵票.
教師先為學生講解估算的方法,后為學生演繹具體方法的應用方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明確估算流程,同時積累更多估算經驗,提升學生估算學習的認知水平.
(三)組織練習活動,提升學生估算能力
練習教學具備檢驗學生學習情況,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育人功能.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估算學習成效,教師有必要整合文字、圖片、生活案例等教學資源,并應用相關資源組織練習活動.通過組織練習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知識遷移、知識應用的學習機會,切實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下面,文章將結合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一課的教學案例,分析如何通過組織書面練習、組織實踐練習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
1.應用書面習題組織練習,提升解題能力
書面習題是一種常見的練習教學資源.應用書面習題組織練習教學活動,可以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激活學生的解題思維,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可以綜合教科書內外估算教學資源設計如下習題:
(1)估算下列算式結果.
713+299≈898+107≈999-202≈507-199≈
(2)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問題:民生賣場中,電飯煲238元,電子手表185元,自行車550元,襯衫98元.李阿姨要購買電飯煲和電子手表,她大約要準備多少錢?
238+185≈430(元).
教師通過呈現書面習題為學生提供更多應用數學理論知識、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聯想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估算經驗,從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2.應用活動資源組織練習,提升綜合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活潑,熱愛探索.教師可以基于小學生的學習特征組織個性化的練習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比如,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一課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常見事例設計練習活動,讓學生應用估算知識解決問題.
應用多媒體出示小玲家、郵局、書店、學校、超市的位置示意圖: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位置示意圖,根據圖中給出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應用估算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如:
(1)小玲媽媽先陪小玲去街心花園玩,之后再到超市上班,她大約要走多少米?
410+125≈540(米).
(2)小玲媽媽先去書店為小玲買輔導書,之后去超市上班,她大約要走多少米?
218+75+440≈220+80+440≈740(米).
在此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在觀察圖片的過程中提出數學問題,并應用估算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既滿足了“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課程關于估算教學的要求,又滿足了學生發展數學運算、數學應用等能力的需求.
(四)貫徹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反思提高
教學評價是教學體系的主要構成.合理應用教學評價,可以進一步豐富課程教學內涵,強化課程教學效果.在小學數學估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評價靈活應用到估算方法講授、估算練習等教學環節當中,通過評價指導學生客觀反思自身發展情況,進而促進學生的綜合提升.下面將結合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的估算教學案例,分析如何使用教學評價增強估算教學效果.
在教學導入階段,教師出示情境圖并提出問題:一本畫冊12元,買14本畫冊要多少元?此階段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討論,教師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如某名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采取估算方法列出算式10×14=140(元)快速估算出大約數目,這一思考問題的方式值得鼓勵.
在練習應用階段,教師設計習題,如一張作文紙共21行,每行18個格子,一張作文紙大約有多少個格子?在這一階段教師觀察學生的估算行為并對其估算結果作出評價,診斷學生的估算問題,如某學生采用進一法列式解決問題,但忽視了乘數的特點,將21看成了30,造成估算結果與精準結果相差過大.進行乘法估算時,要觀察乘數特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進行求解.比如,該題可以應用四舍五入法,將21×18轉化為20×20進行估算求得大致結果.
教師通過給予積極評價為學生樹立估算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生估算學習的動力;通過在練習應用階段給予客觀點評,診斷學生的估算問題,使學生結合評價內容改良估算行為模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反思提高.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估算教學,對于強化學生對數量關系的感知,培養學生的運算分析、運算應用能力有著積極意義.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教師只有深刻把握估算教學的內涵,同時綜合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要求、小學生能力發展需求優化并落實教學方案,才能夠滿足《新課標》關于估算的教學要求,發揮估算教學的育人功能.為此,教師有必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教學經驗教訓,進一步促進估算教學的優化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美玲.小學數學估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破解[J].新課程研究,2022(33):105-107.
[2]湯燕波.發展兒童數感:從關注估算出發———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22(29):79-82.
[3]徐正桃.關于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研究與探討[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2(09):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