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英

【摘要】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科占據著十分關鍵的地位,開展數學教學目的就在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造能力.數學知識不僅存在于教材當中,同樣蘊含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雙減”政策落實之后,為了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就必須要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利用課余時間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實現提質減負的必然之路.在此基礎上,文章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余時間的思考與定位進行簡要分析,并探討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數學活動的實踐原則,最后提出了幾點“雙減”背景下借助課余時間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雙減”背景;課余時間;小學數學;數學素養
引 言
隨著我國“雙減”政策的頒布與落實,大部分教師、學生和家長對“雙減”政策的內容與本質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雙減”政策的頒布,目的就在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后作業壓力與負擔,并對作業內容與形式作出明確的規定.在小學低年級不得布置任何書面作業,在小學其他年級段每天的書面作業時間應當在一小時之內.“雙減”政策在嚴格控制作業量與作業時間的基礎上,實行5+2的模式,要求學校每周五天開展兩個小時的課后服務.而在此基礎上,如何利用課余時間使學生提升數學素養,也就成為當前教師和家長所重點關注的話題.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余時間的思考與定位
“雙減”政策頒布后,最為興奮的莫過于學生.學生在學校內完成大部分作業后,回家之后應當做什么也成為當前家長的主要困惑.對于學生是否掌握知識的角度,家長存在過多的焦慮,并不了解應當如何督促學生.此外,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學生能夠在課后多看點書或練習習題,但是學生卻表示教師并沒有留下任何課后作業,也不想主動做題.而家長也更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并不清楚在課后的空余時間應當做些什么.此類新困惑也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思考和應對,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雙減”政策落實之后,教師應當做到減中有增,增中有提,真正提升課余時間質量和優質資源,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的教育保障.
二、“雙減”背景下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數學活動的實踐原則
(一)基礎性
在小學階段,教師設計課余活動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數學基礎,所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形式應當以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學基本能力,即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為出發點.除此之外,在設置數學課余活動時,也應當參考班級內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以及教學目標的實際設定,為了降低學生課余活動的時間投入,教師應當避免為學生設置海量機械化的練習題,也應當避免盲目拔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二)針對性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所設置的課余活動應當參考學生的反饋情況,開展針對性的活動設計,不僅要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數學相關知識,還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課余活動設計應當安排與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相符的活動形式,而對于學生已經完成的課余活動,也應當及時評價,并針對學生的活動完成度,對下一次活動設計進行修改.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階段,課余活動的安排要及時調整,要促進學生更好消化課堂所學的重難點知識.
(三)多樣性
不同學生的身心特征不同,在數學學習中也存在差異,設置活動內容時設計多元化的活動形式時,要遵循個體化差異.對于同一問題,安排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答,不僅能夠推動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在活動完成的過程中獲得收獲,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的學習目標.
三、“雙減”背景下借助課余時間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實踐策略
(一)設計數學類競賽與活動,提高學生的數感與運算能力
在“雙減”背景下,合理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數學知識,進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而在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好奇心與勝負欲較強,因此數學教師與學生家長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為其設置數學類的競賽與數學活動,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口算比賽、筆算比賽、數學周活動等都是課余時間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路徑.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小組分配競賽,其目的就在于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程度,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分組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競賽的興趣.
第一,口算比賽.設置口算競賽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口算水平,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速度內算出一些較為簡單的數學公式,并且保證最終得出結果準確.在比賽的最開始,大部分學生的口算速度較慢,也并不主動.由于學生能力差,且回答速度慢,也就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但是教師通過合理的引導方式,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口算技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進而加入口算競賽當中,引發學生的好勝心.
第二,筆算競賽.筆算競賽主要針對一部分并不擅長口算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性格較為謹慎,在眾人面前很難主動搶答,對于自己并不熟悉的口算,競賽參與熱情也不高,因此設置筆算比賽比較適合此類學生.
(二)設計生活類作業,提高學生的量感
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在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缺乏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弱的數學知識的邏輯性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同時錯誤的作業設計形式與內容往往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很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教師在設置課間作業時,應當為學生設計生活化作業,利用生活化語言,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真正滲透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解決數學難題.學生站在生活化的角度看待數學學科當中較為抽象且難以理解的數學內容,實現生活與數學的融合貫通,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利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核心素養.
比如,在學習“乘法”時,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當中電話卡套餐的案例設置課后作業,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假設電話卡的套餐有兩種方案.套餐一當中包括國內電話每分鐘的話費為三角錢,月租為68元,套餐二為國內電話每分鐘四角錢,沒有任何月租費用.而假設李華每個月的國內電話通話時長需求為200分鐘,那么選擇套餐一合適還是選擇套餐二比較合適,使學生計算出兩種不同的套餐,每個月所要花費的費用.這種作業形式更貼近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在構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數學知識的內涵,更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當中應用的價值.
此外,教師應當適當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不僅能夠豐富作業形式,同時能夠使學生們在完成作業時有更多元的選擇,提高學生的知識點接受能力.
(三)分享與閱讀數學繪本,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繪本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輔助工具之一,合理利用數學繪本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繪本當中,很大一部分故事情節和圖像與數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數學繪本本就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而創作的,通過極具童真的故事情節與色彩鮮艷的圖畫將數學知識以一種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樂趣的同時,在繪本閱讀中感受數學的魅力.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且十分活潑,數學繪本當中極具趣味化的故事和插圖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閱讀變成一樁樂事.而繪本當中的故事情節往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樂學習數學,真正愛上數學,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首先,教師需要向學生推薦繪本書目,使學生在課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繪本,開展自主閱讀,體會數學的魅力.在有條件時,教師也可以通過電子版的方式向學生分享在線文檔,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閱讀時在線添加閱讀批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可以在線上平臺與同伴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有興趣的學生根據所學的數學知識編寫繪本故事,自己創作一本數學繪本.創作繪本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繪本的好奇心,同時也能提高數學繪本制作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四)設計游戲類課后服務,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數學課余時間,教師可以從游戲的角度開展活動設計,采用游戲形式的課后服務,能夠以更直觀且更具有趣味化的方式凸顯數學知識,逐漸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比如,學習“位置與方向”后,在設計課后服務項目時,可以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落實.這一課程的重點關注目標就在于使學生們了解位置和方向的概念以及位置和方向的應用方式,了解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如何具體應用位置和方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方向的含義和概念進行深入闡述,并幫助小學生了解理論重點,在這之后,教師也需要根據課堂所學內容設置游戲活動.在課后服務時,教師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闖關游戲.闖關游戲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堅硬的卡紙,并遵循由簡到難的原則設計多個題目,使學生們獨立思考和判斷.通過闖關的方式開展課后服務,能夠加深學生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能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和求勝欲.
(五)設計針對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
在中年級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年齡段為9~10歲,中年級階段的學生不僅具備基本的數學知識,同時其邏輯思維能力也逐步成型.在這一階段,教師應當為學生設置具有較強趣味性且較為簡單的課外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統計六月份當地的氣溫變化并編制統計表.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分組的形式對氣溫進行測量并記錄,學生可以根據早、中、晚三個時間段進行分組,并根據小組內的記錄結果以及近年來的氣溫統計表進行對比,并得出結果,使學生能夠了解到應用足夠的數據就能發現事物變化的規律,進而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同時,教師要對此次分組活動進行評價,比如各組的活動完成效率與完成質量等,進而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更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設置具有較大難度且邏輯性較強的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開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的課外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
結 語
總的來說,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明確課余時間的應用價值,借助課余時間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時同樣要遵循“雙減”政策的原則.“雙減”所減少的應當是傳統機械化的訓練和海量的練習題,增加的應當是精心設計的課余活動,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有趣的數學類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數學習興趣,設計生活類數學活動以及數學繪本閱讀活動,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減輕學生數學學習的負擔.同時游戲類的數學課后服務活動與實踐活動,不僅符合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發展特點以及學習規律,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活動形式,進而提升數學知識掌握效率,確保“雙減”政策的落地.
【參考文獻】
[1]歐淑紅.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后延時服務有效學習方式探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32):68-70.
[2]吳遠云.快樂作業減負增效———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有效性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08):50-51.
[3]梁晶晶.淺談小學數學課后練習設計的有效性[J].數碼設計(上),2021,10(05):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