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延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初中物理教學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一方面,課程安排減少、教育教學壓力增大,給初中物理教學帶來了一些挑戰;另一方面,實施“雙減”政策也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契機和動力。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雙減”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學效果,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文章探討了提升“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效果的措施,以期為初中物理教育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物理;教學質量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初中物理教育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成為當前初中物理教學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1? ?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雙減”政策的重要性
1.1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的關鍵因素,“雙減”政策的實施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是其未來學習和發展的重要保障,“雙減”政策的落地釋放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學生對物理學科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實施“雙減”政策可以促進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革新,使教師可以運用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推進初中物理教學的轉型升級;物理學科的學習不應局限于物理知識的傳授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施“雙減”政策可以緩解學生的學業壓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拓展機會,推動其素質綜合發展。
1.2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實施“雙減”政策可以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機會,教師可以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物理教學水平;“雙減”政策的實施也可以引導教師更加注重探究式學習、多媒體教學、創新實驗教學等方法的運用,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此外,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的工作壓力和負擔可以得到有效緩解,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學研究中,激發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熱情和投入度,增強教師的教育教學主動性。
1.3推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實施“雙減”政策可以為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和空間,“雙減”政策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從而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和聲譽。“雙減”政策能夠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更多的動力和支持,在減少課業負擔的同時,學校會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推動教育教學向更加深入和細致的方向發展。
2? ?“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面臨的困難
2.1學生缺乏物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傳統的物理教學方式單一、缺乏趣味性,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講解概念、公式和解題方法,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由于學習時間減少,學生通常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很容易產生焦慮和壓力;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知識難度大、缺乏直觀性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下降。
2.2物理知識過于抽象
物理學科的本質是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以及與之相關的物理量和物理概念,由于這些現象和規律的本質比較抽象,因此,物理知識也相對抽象,難以理解;物理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一些學生在數學基礎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對于物理知識的抽象性和理論性不能形成很好的認知;一些教師的課程難度設計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匹配,導致學生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
2.3物理教學與生活脫節
物理知識的理解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然而,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比較有限,難以理解知識的本質;物理學科強調的是實踐應用和探究精神,需要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探究物理現象,然而,一些學校的實驗教學和實踐應用教學比較有限,學生缺乏實踐和應用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脫節,缺乏實際意義和現實參照,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2.4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頻率較低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教授物理知識,沒有足夠的課堂時間與學生交流;一些教師只是簡單地講解物理知識,未能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討論和提問時間,一些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出錯而不愿意發言與交流。
3? ?“雙減”背景下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效果的路徑
3.1進行針對性教育
教師可以定期進行學業評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展,發現學生的問題和困難,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幫助和指導。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水平,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升學習效果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收集學生的反饋和建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和互動性。教師積極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如多媒體教學、實驗教學、在線學習等,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師建立學習支持系統,包括課后輔導、家長和社會支持等,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學習支持和幫助,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3.2合理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
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物理知識進行可視化呈現,如使用動畫、圖表、實物模型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物理知識。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和移動設備,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在線學習資源,如網絡課堂、在線實驗、虛擬實驗等,能夠幫助學生在互動中掌握物理知識。教師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數據采集、分析和處理,可以提高實驗教學的準確性和直觀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技能和方法。教師建立在線學習和互動平臺,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二節《密度》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虛擬實驗軟件進行實驗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密度的相關知識。教師先通過電子教案或者教學軟件展示實驗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實驗內容和流程,加深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可以演示如何利用比重杯測定不同物質的密度,并通過動態展示加深學生對實驗流程的記憶;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虛擬實驗軟件進行模擬實驗,讓學生在模擬實驗中熟悉實驗步驟,提高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利用虛擬實驗軟件模擬測定金屬密度的實驗過程,讓學生自主操作并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測量方法。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與實驗相關的數據、圖表和視頻,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多角度、多維度地了解實驗內容和結果,也可以展示不同物質密度的數據表和柱狀圖,幫助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各種物質的密度大小和密度的變化規律。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將與實驗相關的信息和資源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和探索。
3.3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現象結合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利用生活案例引導學生思考物理知識和現象之間的聯系,使物理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氣球在充氣過程中的變化。開始充氣時,氣球會顯得松軟,但當氣球充滿氣后,會變得充滿彈性,并通過物理學中的狀態方程來進行解釋,即物理系統的狀態由其體積、溫度和壓強三個參數決定。當氣球充氣時,體積增大,壓強和溫度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氣球的狀態會隨之發生變化。教師還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中搭建一個小型的滑梯,讓學生以不同高度和角度作為起點,親身體驗滑梯的物理現象,如重力、動能、摩擦力等,使學生加深記憶,提升學習效果。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壓強》為例,教師帶領學生體驗“壓扁鐵圈”這一實驗,將壓強的知識點與生活現象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壓強的概念。在實驗前,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圓形的鐵環,并告訴學生如何用力去壓扁這個鐵環,接著,讓學生嘗試壓扁這個鐵環,使學生親身感受到鐵環受到的壓強,并在實驗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力的大小和力的持久性等方面的問題。在進行實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會發生壓扁現象,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壓強的應用。
3.4設計趣味性強的互動環節
教師在講解完某個概念或者知識點后,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就某個問題或者話題展開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從而增強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教師可以將一些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或者案例錄制成視頻,在課堂上播放,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感受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物理知識相關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行設計實驗步驟和方案,并進行實驗操作和結果分析,從而增強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通過提升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提高教師物理教學水平、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現象結合、設計趣味性強的課堂互動環節,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在未來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尋求更加創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物理學習環境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強衛兵.淺析減負增效背景下如何實現初中物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1):52-54.
[2]張涌泉.“雙減”政策下初中物理教學優化措施[J].試題與研究,2023(8):67-69.
[3]杜宇新.芻議“雙減”背景下如何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減負增效[J].試題與研究,2023(6):13-15.
[4]王沛雯,彭可涵,黃鈺迪,等.“雙減”政策下自媒體輔助初中物理教學案例應用與分析[J].物理教學探討,2022,40(10):67-70.
[5]李賢文.“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課堂構建[J].文理導航(中旬),2022(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