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


【摘要】“思維體驗式作業”即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作業。積極探索不同文本、不同學段、不同學情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指導方式,從“主題視角,培養縱向思維”“人物視角,培養橫向思維”“寫法視角,培養聚合思維”“語言視角,培養發散思維”四個角度入手,在思維體驗式作業訓練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體驗;作業設計;實踐視角
新課標將小學語文課程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界定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其中,“思維能力”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作為教學手段之一的作業布置,也應該以創設學生的思維活動為核心,實現“鞏固知識、形成習慣和培養思維”的三維目標。筆者設計、布置了“思維體驗式作業”,引導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思維體驗式作業”即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作業,具體是指引領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深度品味中,通過聯想、比較、梳理、歸納、推斷等方式,提升縱向思維、橫向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思維能力的作業;是指支持學生培養思維靈活性、深刻性和獨創性的作業。語文學科的“思維體驗式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學會運用,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從主題視角,培養縱向思維
縱向思維是一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思維方式。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少年閏土》一文,節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因時代背景差異,學生不太能讀懂作者在文字背后表達的深層情感。教師可在學生細讀文本,感知到少年閏土的機智自信、見多識廣后,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故鄉》(節選),讓學生借助資料,運用縱向思維完成如下思維體驗式課堂作業:
請同學們閱讀《故鄉》(節選),圈畫出描寫中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的句子,比較其與少年閏土有哪些不同之處。思考三十年后的閏土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并試著完成表內填空。
通過對比閱讀,學生可從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三方面對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進行比較,感受到中年閏土的自卑、麻木。學生對作品的主題會有更深的理解:作者生動刻畫少年閏土的機智自信、見多識廣,其實是為了與中年閏土進行對比,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抨擊黑暗的舊社會對農民的殘害。也正因為如此,作者才會對三十年前的美好畫面、美好的閏土形象記憶猶新。
二、從人物視角,培養橫向思維
橫向思維是允許不斷嘗試、探索,并進行充分聯想的思維。《慈母情深》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學習本文時,教師可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掙錢”“塞錢”這兩個場景,細細品味足以表現 “慈母情深”的細節。在母親“掙錢”艱辛不易、“塞錢”毫不猶豫的鮮明對比中,學生應能充分體悟到作者母親的慈愛包容。
課后,教師可布置以下兩項思維體驗式作業,促進學生思維橫向拓展:
任務一:讀一讀梁曉聲《母親》原文的第一件事。這件事寫在買《青年近衛軍》之前。其中有哪些細節觸動了你的心弦?這些細節讓你看到了母親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任務二:體味作者母親那份深厚且讓人動容的母愛。學了課文,你想到了哪些母親關愛你的細節?請寫一寫,嘗試運用反復手法,表達自己的強烈情感。
通過這兩項作業,學生會發現:一個母親在不同的境況下表達愛的方式可能會不一樣,不同的母親對子女愛的表達也有不同之處,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 這樣的感悟,也可為學生學習本單元后面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作鋪墊。
三、從寫法視角,培養聚合思維
聚合思維即求同思維,是指從已有信息中推斷出邏輯結論,是一種有條理、有方向的思維方式。聚合思維法,就是把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朝著同一個方向思考,從而獲得結果。
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文,通過一件件真實有趣的事例,塑造了一個逐步成長的“小男子漢”形象。全文用小標題分成三部分。在導學第一部分“他對食物的興趣”時,筆者指導學生通過找事例、品細節、抓特點的方法,去發現、認識這個“爽氣”的小男孩。隨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他對獨立的要求”“他面對生活挑戰的沉著”兩部分,并完成兩份思維體驗式作業。
作業一:作者是怎樣來寫“小男子漢”的獨立和沉著的?快速默讀第二、三部分,找事例、品細節,完成以下表格。
作業二:綜觀整張表格,作者運用大量的事例展現了“小男子漢”的特點。這些事例有什么共同點?從中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收集到與作業目標有關的信息,篩選、梳理、概括、歸納后發現,文中寫的都是小事、瑣事,但正是這點點滴滴的細節刻畫出了一個豪爽、獨立、沉著的小男子漢。這就是“以小見大”的寫作妙法之一。
四、從語言視角,培養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亦稱求異思維,是與聚合思維相對應的一種思維方式,其特點是思維視域寬廣,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為培養學生的這一思維能力,教師就得讓學生以一種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去探索“一事多寫” “一題多解”“一物多用”……
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貓》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老舍十分愛貓,然而文章開頭卻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從字面上看,作者好像不喜歡貓,可是字里行間卻蘊含著對貓深深的愛。作者運用明貶實褒的寫法,使文本語言讀來更有親昵的味道,讓人更覺妙趣橫生。
在學生發現了老舍語言表達的玄妙之后,教師再設計、布置指向生活運用的思維體驗式作業,就可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作業一:自古以來,愛貓、寫貓的作家真不少。讀一讀“閱讀鏈接”中的兩個片段,看看別的作家是怎么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的?
作業二:你身邊有沒有這樣可愛的動物朋友?請寫一篇作文,表達對它的喜愛之情吧。不限一種寫法。
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寫同一事物、表達同樣的感情,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實現。應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真切感受到多維度思考的重要性。
思維體驗式作業旨在探索學習的本質,開啟深度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益。事實上,很多問題僅用一種思維方式是不能解決的,必須靈活整合運用多種思維方式才有妙解。小學語文思維體驗式作業以深度思維為核心、以任務型思維活動為主線,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方式,著力培養和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以此優化學生的思維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打通學生的思維渠道、提高學生的思維效益,引領、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超越、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