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與課堂活動、課外實踐活動構成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體系,是學生在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以及新課標的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文章基于對個性化作業概念以及當前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與實施現狀的分析,明確提出了個性化作業的特點與價值,而后,從多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個性化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與實施策略,指出教師要設計形式多樣化、內容生活化、過程活動化的作業,同時注意對作業進行多元化的評價。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個性化作業;生活化作業,實踐活動
作者簡介:呂文閣(1992—),男,甘肅省金昌市第三小學。
為有效落實“雙減”政策和做好“五項管理”工作,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提升,我校通過個性化的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有效提高了教師自主設計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能力。此外,在發揮作業育人功能的前提下,我校教師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切實減輕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創新作業類型與實施方式,堅決扭轉一些班級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問題,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以我校個性化作業設計與實施方面的一些經驗為例,具體闡述了個性化作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什么是個性化作業
個性化作業是指教師在傳統作業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切合教學活動、適應學生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的作業。《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個性化作業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新時代教育的要求。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現狀
第一,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作業設計模式。部分教師布置的作業僅僅是讓學生抄寫相關知識點,既無新意,也無法讓學生通過作業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部分教師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設計作業,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導致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受到阻礙。
第二,部分家長不配合學生家庭實踐作業的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涉及人思想內化的過程。學生若想深刻地感受與領悟所學的道德與法治內容,就需要在社會、家庭中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身體、思想的發育都尚未成熟,他們需要家長配合或參與他們的實踐作業。但是,部分家長錯誤地認為,將學生交給學校后,學生思想工作就應由學校全部負責,忽視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此外,不同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不同的家長思想文化素質不同,家庭德育和法律觀念存在差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個性化作業的實施。
三、道德與法治個性化作業的特點
(一)緊密聯系生活,充滿生活氣息
教師可將道德與法治作業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課堂中,可以運用視頻,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中,設計課堂作業,從而加深學生的感觸,幫助學生理解重點、難點知識。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身心發育尚未健全、自我控制力相對弱、思想不穩定、易對新事物產生好奇心、愿意學習和嘗試新事物等特點,要關注班級學生的思想動態,而后輔以生活化的元素設計道德與法治作業,同時控制作業的難度,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枯燥乏味的說教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心理需求,他們渴望走進社會,步入生活,去獲得更有意義的信息,以滿足自身的成長需要。因此,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布置具有生活氣息的作業,學生就會更樂于接受并積極完成。例如:在教學了“我奉獻我快樂”一課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做一些家務,并在后續的課堂上談一談自己做家務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在教學了“中華民族一家親”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一份關于“民族團結”主題的手抄報,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這類充滿濃濃生活氣息的作業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和質量。
(二)適應學生特點,滿足學生成長需要
從心理發展程度來看,小學生還處于波動期,這要求教師在平時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在設計作業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滿足他們的成長需要。例如,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注重層次性,滿足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的需求,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主選擇與自身水平相適應的作業,同時鼓勵學生挑戰難度更大的作業。在設計作業時,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希沃白板中的教學資源,設計多種形式的作業,以提升作業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趣味性與學科特點緊密結合
趣味性是個性化作業的典型特征,也是其顯著標志,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將趣味性與學科特點相融合,這樣才能真正提升作業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游戲闖關、小組競賽、課堂練測、小組辯論等豐富多樣的課堂作業,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他們鞏固課堂所學。在完成這類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培養自己的團隊合作意識、口語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等。例如,在教學“健康游戲我常玩”一課時,教師不妨設置大轉盤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明白什么游戲能玩,什么游戲不該玩,什么是健康的游戲,什么是不健康的游戲,從而加深學生對健康游戲的認識。
(四)注重與其他科目之間的聯系
學科與學科之間不是互相孤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也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其跟其他科目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教師在設計道德與法治作業時,可適當引入其他學科的相關資源,巧妙地引領學生去探究實踐。例如在教授“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時,教師不妨結合語文課文《軍神》《清貧》中的主人公形象來設計課堂作業,幫助學生理解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先輩的大無畏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個性化道德與法治作業的作用
(一)檢測課程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個性化道德與法治作業,可獲知學生在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的發展信息,通過對學生完成的作業的評價,判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從而及時、精準地檢測課程教學效果。
(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教師可通過個性化的道德與法治作業,了解課程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分析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而后積極探索有效的改進路徑,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通過設計與實施個性化的道德與法治作業,可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強化學生知、情、意、行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個性化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作業形式多樣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并根據學科特點以及當堂所學的內容,設計和布置多樣化的作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式,如思維導圖等,展示課堂所學的內容,以此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幫助他們構建知識體系,促進他們學科素養的發展。教師也可以設計動手實踐類作業、感悟體驗類作業、親子互動類作業。這些類型的作業不僅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還能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升他們的生活幸福感。
(二)作業內容生活化
道德與法治作業在內容上應該生活化,而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作業,有助于學生感悟生活,感悟身邊的人和事。例如,在教學了“我奉獻 我快樂”一課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的勞動,并讓學生談談或寫出自己在參與勞動過程中的感受。通過參與家務勞動,學生可以體會到家人的辛苦,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義務與責任,形成家庭責任感。通過參與學校的合作勞動,學生可以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學會團結同學,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通過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學生可以體會到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從而激發社會責任感。又如,在教學了“家鄉變化大”一課后,教師可以“脫貧攻堅”為主題,讓學生通過搜集、調查、走訪的方式去發現家鄉的巨大變化,從而將課程內容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真正感受家鄉的變化。這樣的活動不但能激發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還能激發他們探究生活的興趣。
(三)作業過程活動化
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作業與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各類活動來實施課程作業。小學生喜歡體驗,往往對情境再現、角色表演等活動有較強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結合他們的這一特點,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將活動與作業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開展“體驗五分鐘媽媽”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媽媽懷孕時的辛苦,感受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深化學生對母親的愛和感恩之情。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扮演眼睛失明或腿、胳膊受傷的人,體會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擁有健全、健康的身體是多么幸福,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教師要避免只圖場面熱鬧、盲目體驗而缺乏思考和提升等問題,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要確保課堂有效、有序地進行,使學生能通過活動掌握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還可以利用校園環境來設計作業,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比如:在教學了安全知識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校園,使其了解校園的布局,繪制出校園平面示意圖,明確校園緊急逃生的路線;組織學生進行校園垃圾調查活動,讓他們看看校園中存在哪些垃圾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和鍛煉其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保護環境。
(四)作業評價模式多元化
學生都喜歡得到教師的表揚和夸贊,教師真誠恰當的夸贊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課堂上,教師贊許的評價、肯定的眼神、豎起的拇指等都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課堂紀律。例如,在學生認真完成課堂作業后,教師要給予其肯定和鼓勵。教師可以給學生獎勵一個貼畫,并告知學生,集夠8個獎勵貼畫可以向教師兌換一封表揚信或一個小獎品。此外,教師要對學困生傾注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幫助和鼓勵他們,通過各種激勵評價,激發其學習熱情,調動其學習積極性。關于作業評價,除了教師評價,還可以運用同桌互評、小組互評、班級互評等模式,甚至可以鼓勵家長參與評價,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讓他們更加積極地做作業,形成樂觀自信的品質。
結語
個性化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不斷努力、不斷實踐和積極探索。教師要將作業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使作業契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特征和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滲透,使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從而發揮學科作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婷婷.核心素養下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小學生責任擔當的培養[J].天津教育,2019(14):25.
[2] 蘇培園.優化作業設計 評價助力生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后實踐性作業的應用策略[J].福建教育,2021(12):30-33.
[3] 鄭亞萍.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優化思考[J].小學生(中旬刊),2020(3):66.
[4] 許瑞芳,沈曉敏.公民身份認同:思想品德類學科的核心能力[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7):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