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宇

摘要:數字化人才是數字經濟時代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企業對人才的數字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中國—東盟人才培養模式應謀求數字化的變革與轉型,本文通過對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現狀進行分析,發現職業教育中國—東盟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中國—東盟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要從理論教學、實操訓練、素質培養、企業實踐等4個方面進行。結合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將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構,通過引入企業、走出國門、資源庫建設、活動交流、數字化發展等方面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數字化;職業教育;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數字化轉型是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一帶一路”倡議給職業教育創造了歷史性機遇,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中國—東盟各國對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視在不斷增強。在國內職業教育變革時期推動和促進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的數字化培育工作具有現實意義,為此,本文嘗試了解數字化背景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探究,為促進國際化職業教育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現狀分析
我國是職業教育數字化建設發展大國,現階段數字化建設的資源較為豐富,并且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過程中?!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 “加快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大力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教育治理常態化,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教育治理新格局”?!都涌焱七M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 (2018—2022年)》提出 “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及教育治理新模式,開展大數據支撐下的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2022年9月1日,教育部長懷進鵬出席二十國集團教育部長會議提出要共同引領教育數字化轉型執行力,合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和綠色轉型;2022年9月20日,懷進鵬出席2030年教育高級別指導委員會會議提出以數字化為杠桿,撬動教育整體變革,推動數字資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賦能教師和學習者,探索教育數字治理方式。2023年世界數據教育大會提出強化數據賦能,提升教書育人效力,推動職業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1]
現階段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數字化發展內容主要立足于專業層、課程層、教師層、學生層。專業層主要包括競賽、項目、科研、國際交流、社會服務等方面;課程層主要包括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課程資源、教學資源使用情況等方面;教師層主要包括教師的基本數據、教學數據、科研數據等方面;學生層主要包括學生數據、學習數據、實訓數據、考核數據等方面。[2]
二、職業教育中國—東盟人才培養問題
30多年來中國—東盟始終保持著親密友好的合作關系,中國—東盟職業教育通過論壇、建立孔子學院、與東盟各國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吸納留學生等多種形式快速發展。從20年前的 《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到2023年 《推動產教聚集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低實施方案》等方案的發布和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合會的成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更加形式多樣、內涵深化。[3]
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中培養出的學生無法滿足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存在以下四個原因:一是缺乏針對東盟國家需求崗位的定制化培養。無法根據東盟國家的就業崗位需求進行定向培養,導致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二是數字化課程建設速度慢。當前,雖然大部分職業教育機構已經開始意識到數字營銷化的重要性,但是數字化課程的研發、更新和升級的速度還比較緩慢,導致中國—東盟的國際化教育無法普及。三是跨學科整合欠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如市場營銷、計算機科學、網絡傳播等,因此需要中國—東盟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能夠具有通識作用,能夠適用于所有學科。四是師資隊伍建設不足。中國—東盟的職業教育因為存在語言溝通問題,同時需要教師具備行業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但同時具備這些能力的教師數量不足。
總之,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職業教育機構應該加強對市場需求的了解,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增加數字化課程數量和質量,并且加強跨學科整合和師資隊伍建設等,以培養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優秀人才。
三、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崗位能力需求
本研究從58同城、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網站的招聘信息中篩選出與中國—東盟職業教育有關聯的崗位,根據任職要求,提煉出關鍵詞清單?,F階段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崗位最需要具備的是專業素養、實操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電腦基本操作能力等能力。依據關鍵詞進行歸納整理,總結出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能力應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培養,包括理論教學、實操訓練、素質培養和企業實踐 (詳見圖1)。[4]
(一)理論教學
理論教學是專業能力的基礎,為后期能力的構建提供基礎支持,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需要針對菲律賓、柬埔寨、泰國、印尼、越南、老撾、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的行業需求進行調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崗位需求,有目標地進行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課程資源的建設,合理規劃教學安排、教學進度和教學資源使用情況等。
(二)實操訓練
對于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或者社會人士的技術欠缺,通過實操進行訓練,結合地區情況,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的基礎知識、方法和技能。如電子商務專業,包括搜索引擎優化、社交媒體營銷、國際電子商務平臺、商務禮儀、網絡營銷等課程,其實操訓練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行業的應用軟件和工具的使用,學生可以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下鍛煉自己的技能,有利于后期進行企業鍛煉和從事電商行業相關工作。在軟實力方面,學生鍛煉了溝通、協作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職場的挑戰。
(三)素質培養
在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學生能力培養中基本素質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進入社會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第一,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能夠準確清晰地傳遞營銷信息和吸引顧客注意力;第二,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深入分析市場和用戶需求,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和改進;第三,學生還需要具備群體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能夠與其他成員緊密合作,共同完成崗位任務;第四,學生需要具備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能夠不斷更新營銷思路和方法,積極探索新的創新點和市場機會。素質能力需要在長期的學習中不斷提高。
(四)企業實踐
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學生能力培養中企業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前期的理論學習、實踐操作及素質的培養,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勝任職業崗位。通過參與企業的實際營銷活動和項目,學生處于企業實際運營的工作流程和市場環境中,直接與實際客戶接觸和溝通,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和反饋,從而提出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策略和改進方案。在企業實踐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企業實踐也為學生提供了參與企業互動、拓展人脈和獲取實踐經驗的機會,提前感受崗位的真實環境,畢業后,學生和企業進行雙向選擇,增加了學生在實踐企業任職的概率。
四、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重構
為更好地滿足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崗位能力需求,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重構將通過引入企業、走出國門、資源庫建設、活動交流、數字化發展等具體措施進行模式重構。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合作的時代機遇,打造適應并能提升 “一帶一路”進程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推動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發展。[5]
(一)校企合作模式
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建設行業產教融合體,實施現場工程師培養、學歷繼續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提升行業校企資源開發水平。一是可以聯合開發課程,對接中國—東盟的職業市場,通過安排合理的理論和實訓課程,按照該領域需要的技能和經驗進行鍛煉;二是通過實戰技能比賽提高學生技能水平,提高學生綜合應用各門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實行行業導師制,企業可以為學生配備行業內資深導師進行指導,實現精細化人才培養;四是聯合策劃講座,邀請專業領域的骨干與學生進行經驗分享,領航學生職業生涯。
(二)海外服務模式
中國職業院校在海外聯合東盟高校和企業,結合當地政治和經濟環境,開展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合作辦學,在以下方面進行建設:一是課程體系。應該實現面向行業應用目標的完善改革。學??梢詢灮n程結構,引入新領域知識,加強實踐教學,采用多元化教育手段和加強行業合作等方式增強就業競爭力和實踐能力。二是教材教法。通過選擇優秀教材,加入最新的案例和內容資源,強調企業實踐,推崇探究式教學如虛擬實境仿真模擬、電子期刊進階、在線問答等,加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三是通識與素質教育。針對留學生進行定制設計,通過素質教育相關課程或學生實踐活動加強學生溝通交流能力、表達能力、電腦基本操作能力,同時弘揚中國和東盟國家文化。
(三)資源庫建設
國內在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庫建設方面有了飛速發展,因此,一方面可以共享國內資源庫資源;另一方面通過根據東盟國家政府和學校需求,建設中國—東盟資源庫,支持中國與東盟各國進行信息與資源共享。[6]
(四)活動交流
前期我國邊境省份如黑龍江、內蒙古、廣西、云南、新疆等地的職業院校通過論壇、人才培訓中心、孔子學院等多種方式,建立與東盟的合作和聯系,成就喜人。其他地區尤其是內陸地區可以利用數字化手段如線上教學等方式將當地職業教育發展的優勢與東盟職業教育相聯系,實現中國—東盟國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五)數字化發展
現階段,國內職業教育數字化模式在高速發展。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建設和共享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云平臺,探索與東盟國家高校間多元化教育手段,通過線上課程、虛擬實境仿真模擬、網上討論和在線問答等方式來加強互動性,并且更好地實現在線跟蹤績效。
五、結束語
在 “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支持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我國與東盟國家的發展機會前所未遇。本文通過探究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職業院校需要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將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構,通過引入企業、走出國門、資源庫建設、活動交流、數字化發展等方面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助力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中國—東盟國家職業教育人才發展研究。
參考文獻:
[1] 孫思玉,陳瀛.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創新: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論壇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8):46-51+44-45.
[2] 李明,夏智倫,朱孔軍,等.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全面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筆談之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03):5-12.
[3] 平和光.建設職教發展共同體 共享“一帶一路”繁榮:2017年中國與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17, 38(27):11-17.
[4] 呂茜茜.產業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6(01):39-43.
[5] 王屹.共建現代職業教育 共享“一帶一路”繁榮:2017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綜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1): 5-15.
[6] 包振山,韓劍,翁梅等.數字經濟如何促進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J].國際經貿探索,2023,39(0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