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是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必然選擇。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專業課程的重要性尤為凸顯。在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和價值意蘊的基礎上,華南師范大學“會議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堅持“四個統一”原則,即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統一、理論教學與實踐體驗相統一、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傳統課堂與智慧課堂相統一,明確落實課程育人目標、挖掘課程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探索課程教學的多元方法及完善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體系等實踐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會議管理”課程;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12-0040-05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出發,深刻回答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1]。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從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來抓好[2]。2020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建設全過程。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比較突出,同時,師生也更加關注專業課程的專業教育屬性,因此,容易忽視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專業課程相較于公共基礎課程而言,課程數量較多,授課學時更長,因此,學生在專業知識獲取及價值觀塑造上也更容易受到專業課教師的影響。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思政元素融入尤為重要,需要特別關注。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專業課程如何結合專業特色和課程特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育人效果的知行合一,是回歸課程育人使命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與價值意蘊
(一)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
課程思政建設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休戚相關。課程思政的緣起可以追溯到1954年全國中學教育會議和同年發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3]。2005年,上海率先推進以“學科德育”為核心理念的課程改革,由此開啟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序幕。
高德毅等人指出,課程思政的實質是一種課程觀,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4]。吳月齊認為,課程思政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和教學全過程,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5]。肖香龍等人提出,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師德師風緊密相連,強調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精神范式在課程中的提煉[6]。張晨宇等人認為,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是始終堅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堅定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本源和價值旨歸[7]。當前,關于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在表述方式上存在差異,但研究者大多認為,其是堅持在“大思政”背景下創新課程教學模式,以凸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融通、融合。文章在相關研究基礎上將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界定為: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和全過程,圍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形成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全課程育人格局。
(二)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1.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戰略舉措
人無德不立。北宋政治家司馬光提出:“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8]只有德才兼備之人,方可大有作為。高校應如何擔負起人才培養的重任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9]。課程思政應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融入學生的血液,使其外化為學生的行為。
2.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教師“育才育人”的核心使命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教師應當率先垂范,引導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一位優秀的教師,既要傳授知識、解答疑惑,也要以“傳道”為使命,在學生價值觀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發揮積極作用,做學生學習知識和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在全面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教師必須擔負起“育才育人”的核心使命,在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和素養的同時,還要提高課程思政建設的自覺性和使命感,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傳播思想和真理。
3.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倡導自然教育,認為教育應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德國民主教育家F. A. W.第斯多惠(F.A. W. Diesterweg)認為,教育應當培養全人,讓學生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馬克思指出,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學生作為現實的人,就其精神發展來說,應該是真善美的統一和知情意的統一。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回歸課程育人的初心,使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增長知識、鍛造品格,進而培養出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新時代學生。
三、“會議管理”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原則
“會議管理”是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會議產品的設計與運營、會議產業的發展及前瞻等知識,授課對象為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二年級本科生。在“金課”建設背景下,“會議管理”課程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突出了“活動大系統”的整體觀念,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統一,讓課程“立”起來;建立了符合本科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目標和教學體系,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讓知識“新”起來;構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讓學生“忙”起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傳統課堂與智慧課堂相統一,讓課堂“活”起來。具體如下。
(一)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統一,讓課程“立”起來
“會議管理”課程基于OBE(成果導向教育)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反向設計課程體系。在深入研究會展行業發展趨勢、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會議管理”課程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無縫銜接”,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效性,讓課程“立”起來。教師深挖思政元素,將愛國精神、紅色文化、科學精神、創新意識、正確的人生觀、會展職業道德素養自然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探索。教師通過靈活開放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和載體,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人生態度。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讓知識“新”起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會議管理”課程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讓知識“新”起來。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綜合實驗、行業見習、紅色研學、會展專業賽事等環節,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動式”轉變為“主動式”,在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教育引導學生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將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將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遠目標中。
(三)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讓學生“忙”起來
“會議管理”課程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忙”起來。一方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即教師要尊重、關懷、信任學生,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積極優化教學策略,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運用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即教師將教學案例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引導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和思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頻率增加,互動質量提升,進一步推動了具有共同學習愿景的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四)傳統課堂與智慧課堂相統一,讓課堂“活”起來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表現為教學環境多元化、教學資源立體化及教學手段智慧化。“會議管理”課程順應這一趨勢,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讓課堂“活”起來。教師利用學校礪儒云課堂、中國大學MOOC(慕課)、微信群、騰訊會議等信息化平臺開展教學,將傳統課堂與智慧課堂有機結合,覆蓋課前、課中、課后各環節,通過自主式、探究式、協作式、互動式教學方式,鍛煉學生在復雜環境中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直觀感受和思想認同。
四、“會議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路徑
(一)明確課程育人目標
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會議管理”課程緊扣這一標準,以人才培養成效為重心,推動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結合,促進課程形成“學校育人目標+專業育人目標+課程育人目標”的建設形態。學校育人目標層面,華南師范大學以“立德樹人,追求卓越,自主發展”為本科教育理念,以培養“優秀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優秀創新人才”的“雙優”人才為目標,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一體兩翼”課程體系和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專業育人目標層面,華南師范大學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立足珠三角經濟區,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致力于為會展活動行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具備專業服務精神、行業洞察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卓越執行力的專業人才。課程育人目標層面,教師通過系統講解會議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用唯物、客觀的思維方式思考會議運營管理中的相關問題,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會展職業道德意識和會展職業素質。
(二)挖掘課程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
在“會議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挖掘課程內容承載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內涵,具體如下。
1.“四個自信”的思政元素融入
“四個自信”凝聚了新時代黨的理論成果,為“會議管理”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例如,在講授“會議產業發展的推動要素”知識點時,涉及很多重大會展活動,如世界互聯網大會、APEC峰會、G20峰會、博鰲亞洲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奧運會、亞運會等,而大型會展活動的舉辦需要舉辦國家或地區具有穩定的政治局勢,以及繁榮發展的經濟、金融、科技、物流、住宿、交通、通訊等配套產業活動,需要有完善的硬件設施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越來越多的大型國際會展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這些會展案例的介紹,學生認識到強大的中國是辦好這些重大會展活動的最有力支撐,由此證明中國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道路、是偉大的選擇,從而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認同感。
2.愛國主義情懷的思政元素融入
在講授《會議的起源與發展》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系統梳理會議的起源、發展及未來趨勢,其中,涉及中國會議市場時,重點講述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大會。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鑄就了偉大精神,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等,這些偉大精神都是蘊含著愛國主義情懷的思政元素。在“會議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知識講授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在介紹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時,將其和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進行前后呼應,通過回顧四十年的改革歷程,闡述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學生深刻理解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而提升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3.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政元素融入
當今世界,各種風險交織,威脅著全球和地區的安全。面對挑戰,各國只有攜手合作,才能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在講授“會議產業的構成”知識點時,教師結合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來闡述復雜的外部環境給會議產業帶來的影響。例如,在疫情沖擊下,很多大型會展活動按下了“暫停鍵”,一些會展活動或取消,或延期,或轉為線上。疫情發生后,各方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中國通過捐贈疫苗、派遣專家、技術轉讓等形式援助發展中國家,展現了大愛無疆的中國精神,為抗擊疫情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會議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充分認識到只有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才能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園。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元素融入
大型會展活動的舉辦,除了主辦單位、承辦單位、支持單位、贊助單位外,還需要大量輔助人員的配合,如翻譯人員、安保人員、技術人員、志愿者等。2017年,在廣州《財富》全球論壇舉辦期間,華南師范大學近千名學生報名參加了《財富》全球論壇志愿者選拔,來自19個學院的145名學生志愿者圍繞開幕晚宴、歡迎酒會、商務考察等項目開展服務,學生志愿者的表現得到了主辦方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評。在“會議管理”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身邊的案例講述學生志愿者的奉獻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時刻牢記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在平時的學習和社會實踐中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把責任和擔當扛在肩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5.職業道德素養的思政元素融入
在講授“新會風的產生背景及影響”知識點時,教師引入了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對調研、文件、開會等八個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其中,對于“會議”的要求非常具體:要精簡會議活動,切實改進會風;要提高會議實效,開短會、講短話。教師對新會風背景進行了深入解讀,指出在中共中央“八項規定”的指引下,會議的規模、期限、形式、場地和經費等都有相應改變,我國會議市場出現了結構性調整,政府會議數量減少,會議形式趨于簡化。新會風推動了會議組織者主動求變,積極創新,以期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結合時政案例開展教學,一方面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我國會議市場的結構和現狀,另一方面強化了對學生職業觀、道德觀的引領和塑造,使學生明白未來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要保持自我約束、守住底線,方能行穩致遠。
(三)探索課程思政教學的多元方式
“會議管理”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等特征,采用多元方式開展教學,增強了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及針對性。
1.故事講授方式
課程思政不是“硬灌輸”,而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授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是解惑之根本。教師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深挖故事背后蘊含的思政元素,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用唯物、科學的思維方式思考會展專業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進而使學生主動承擔對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的責任,積極履行公民義務,建設性地參與社會事務。故事講授方式使學生在積極的學習過程中得出結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親和力,也更受學生青睞。
2.案例剖析方式
教師通過模擬或者還原案例中的一些場景的方式,剖析典型會展案例,使學生深刻理解案例中蘊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切實感受案例蘊含的思政元素。案例教學法最大的優點就是貼近生活,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進而活躍課堂氣氛。特別是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師應不斷創新教育傳播手段,創新話語表達方式,探索傳播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有效途徑,結合微視頻、漫畫、直播等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案例教學,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3.互動討論方式
互動討論是“會議管理”課程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方式。例如,在講授“會議附設展覽”知識點時,教師在課前會提供一些會展案例的相關背景資料,并布置一些需要學生自主閱讀的相關文獻。開展課堂互動討論時,教師一般會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學生從會議主辦方、與會者和參展商等不同利益相關主體的角度去思考會議附設展覽的價值及其與一般商業性展覽的區別。在組間分享與問題研討環節,其他小組成員認真聆聽并提出問題,教師在最后進行總結、點評和釋疑。學生在合作探究、揚棄創新的學習與實踐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4.實踐體驗方式
為了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教師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目標,開展了特色移動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專業認知見習或者行業實踐[10]。近些年,華南師范大學在組織學生赴廣州國際旅游展覽會、廣州CPF國際寵博會、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等知名展覽和會展中心進行考察學習的同時,也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會展專業賽事,實現以賽促教。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多元活動的參與也培養了學生的包容精神,提升了學生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與合作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責任擔當的公民意識和主體精神,給專業教育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色。
(四)完善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體系
1.基本原則
第一,目標導向正確。在開展課程思政效果評估時,首先應明確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學生正處于價值觀的形成期和塑造期,需要教師給予正面引導和強化,因此,目標導向正確是最基本的原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時,不能脫離專業孤立地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否則專業課程建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會議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專業特色、課程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二者有機融合,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第三,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統一。量化評價是指通過對量化指標進行分析,評估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其可操作性強,但對于價值引領、精神提升等效果難以量化。質性評價是指通過描述性手段評估課程思政建設效果,在價值判斷上具有優勢,但主觀性因素會影響評估的信度和效度。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可以實現兩種評價模式的優勢互補。
2.評價方法
第一,專項評估與隨機督導相結合。專項評估是專門針對“會議管理”課程實施情況進行的全過程評估,涉及課程目標的設計、教學大綱的修訂、教學方案的完善、教學計劃的安排、教學課件的打磨等多個維度,考查教學過程是否遵循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的畢業要求及課程的教學目標。隨機督導是指不定期開展的課程思政實施情況評估,一般通過隨堂聽課、與師生的互動交流等形式開展。督導成員由學校教務處、學科評議組及學院學術委員會專家構成。
第二,自我評估與多元評估相結合。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有利于強化教師育人意識,提升教師育人能力。自我評估關注的是課程思政給教師帶來的變化。教師通過撰寫自評報告,系統總結其政治立場、職業修養和思想政治素養如何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得以提升,反思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并積極改進。多元評估的評價主體包括學校教務處、教學督導、本學院專任教師、學生、校企合作企業等。評價指標包括組織管理、專業建設、課程教學、隊伍建設及學生成長五級指標,涵蓋了目前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第三,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變革傳統課程考核方式,增加平時作業的比重,注重在學習過程中考核學生。形成性評價由考勤、前置性作業、課堂交流、課后提煉等環節構成,占比50%,主要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創新能力及將理想信念融入專業知識學習的能力。結果性評價以考試形式重點考查學生對課程的綜合掌握情況,占比50%,主要考查學生是否能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具體指標包括學生有效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情況、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課程學習動力提升情況、專業認可度等等。
總之,“會議管理”課程將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培養當中,通過多元主體的合力,共同推動課程思政的開展,使課程思政更“接地氣”、更有實效。
五、結束語
“會議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始終遵循立德樹人這一導向,重新確定教學目標、梳理教學資源、設計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評價。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華南師范大學圍繞“會議管理”課程構建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將“創新精神、責任意識及愛國主義精神”(思政目標)融入專業課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會議運營與服務管理等知識性和能力性目標(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以活動思維思考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將課程的作用從以往單純的知識傳輸轉向為學生全方位能力提升和素質培養,將學生的課程學習與個人全面發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新性。結課后的問卷調查顯示,95%以上的學生認為該課程的教學形式靈活多樣,認同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積極嘗試。師生在課前、課中、課后等環節中的互動更加頻繁,這種互動不僅包括學業方面,也包括學生的情緒管理、生涯規劃等多個方面。總之,課程思政教學既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學生的品格,又提升了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問題,深刻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探索課程思政的多元化實踐路徑,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 徐興華.以習近平總書記“3·18”講話為重要遵循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2(2):9.
[2]?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3]? 陸道坤.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難點焦點及未來走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3):43.
[4]?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
[5]? 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7.
[6]? 肖香龍,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133-135.
[7]? 張晨宇,劉唯賢.課程思政的基本內核與生成邏輯[J].中國高等教育,2021(12):40.
[8]?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線裝書局,2007:3.
[9]?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10]? 黃玲.項目教學在會展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1):43.
收稿日期:2023-01-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4-07
作者簡介:黃玲(1979—),女,湖南汨羅人,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會展系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會展經濟、紅色旅游。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旅游類課程的價值意蘊與思政教育路徑研究——基于OBE理念視角”(2022GXJK179);2022年廣東省高等學校黨的建設研究會黨建研究課題“以
紅色文化為載體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邏輯理路、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研究”(2022BK043);2022年華南師范大學黨建創新項目“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會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