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權
[摘 要] “雙減”政策對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率提出了要求。小學數學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是難點。很多時候,由于傳統的課堂黑板+粉筆或者簡單的PPT呈現并不理想,需要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借助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直觀、生動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可感的情境、可視的過程。多樣的探究路徑和系統的學習過程,不僅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考,還能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加深對知識的認知。
[關鍵詞] “雙減”政策;信息技術;實際問題;數學教學
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臺。為有效落實“雙減”政策,很多學校嘗試各種舉措,更多的可能從學生課后作業的設置著手,比如優化作業的設計和評價等,以此為突破口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其實,“雙減”政策對課堂教學同樣提高了要求。新形勢下,很多教師雖已改變傳統、機械的講授方式,但仍需要在教學設計、資源利用、內容呈現、問題解決等多個方面下功夫,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和資源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教學的具體需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理念和策略,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究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增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雙減”政策下,融合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更加重要,它可以在不增加學生作業負擔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與創新能力。
一、融合信息技術使問題“情境化”,增強問題解決的趣味性
由于缺乏數學問題呈現的生動情境,很多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抽象和乏味,學生缺乏探求問題的欲望。因此,創設和實際問題相通的生動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數學知識,還能不斷地激發學生思考。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課件展示多面建國初期設計的不同尺寸的國旗圖案,展示了國旗設計的歷程,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在介紹五星紅旗時,乘機引入“比”的知識。接著,這位教師又出示了大量“比”的生動場景和實際應用,瞬間讓枯燥的課堂變得趣味盎然,不僅讓學生很快地理解了“比”,學會了求比值,還提升了學生學習“比”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最后,這位教師出示天安門廣場上五星紅旗的圖片,讓學生猜猜它的長和寬是多少米,瞬間點燃了學生的興趣。大家爭先恐后地猜想、回答,有說長10米、寬6米的,有說長8米、寬5米的,也有說長6米、寬4米的……最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得出天安門廣場上的五星紅旗長5米,寬3.33米。
我們常常強調,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上大忙。它在課堂上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實際問題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出現的幾個分數一樣大,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段“八戒分金條”的視頻:先把金條平均分成2份,讓八戒拿走1份,但八戒不同意,他覺得1份太少了;又把金條平均分成4份,讓八戒拿走2份,八戒還是不同意;最后,平均分成20份,八戒拿走了10份,十分開心,并引得學生哈哈大笑。像這樣,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播放一段視頻,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方便學生接受和理解。
二、融合信息技術使問題“自主化”,豐富問題解決的素材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資訊的來源和傳播范圍不斷擴大,資訊的加工方式不斷改進;信息傳播的速度提高了,人們的信息意識也得到了加強。信息技術既能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也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還能成為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工具。教師通過各種網站,可以獲取有價值的、數字化的教學資源,通過區域和學校的教學資源庫,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學資料。
比如在講授“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一課時,筆者就讓學生在課前自行收集相關資料,包括各種網絡資源,然后在課堂上由學生作報告。他們拿出了一些資料,有兩顆星球的相隔距離,有中國陸地的面積,有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觀眾人數,等等。通過分析一系列形象生動、富有教育意義的數據材料,學生順利地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同時對祖國、對社會主義、對科學的熱愛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從傳統的教學效果來看,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他們的注意力也不可能長時間高度集中,加之教師的授課內容大都限于課本,所以,很難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量的教學軟件被開發出來,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軟件來提升教學質量,例如“貍米老師”“一起作業”等網絡平臺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以及傳統作業存在的缺陷,為學生搜集了很多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具有鮮明的畫面、多樣的作業形式、個性化的專業評論,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多樣的素材,豐富了解決問題的探索路徑,從而推動了小學數學課堂的發展。
三、融合信息技術使問題“可視化”,降低問題解決的難度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比較感性,容易接受直觀形象的事物,而數學實際問題的呈現往往不是特別合理,不利于學生思考和問題解決。如今,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幫助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型和表象,有效解決了情境抽象的問題。因此,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數學問題、數學模型等合理、清晰地呈現出來,不僅能避免學生的厭學情緒,還能充分展現數學問題的本質,有助于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培養直觀意識與能力,提升數學素養。
筆者在一次聽課中,看到一位教師在教學“角的認識”時,通過動態呈現鐘面、扇面等實物,為學生提供了角的直觀圖形,借助課件的直觀演示慢慢抽象出角,再讓學生觀察角,根據學生的發現出示角的頂點,從角的頂點又動態地引出兩條射線,形象地展示了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到這里,這位教師的課件展示并沒有結束,他又將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圍著頂點旋轉,形成了幾個大小不一樣的角,通過旋轉、平移等動態展示,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角是怎樣形成的,還讓學生意識到角的大小跟它的開口有關,即跟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接著他又出示兩個邊長不等、一樣大的角,讓學生猜角的大小。最后通過角的重疊演示,發現兩個角一樣大,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度無關。
同樣,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和經驗的制約,對于一些實際問題,可能無法通過文字來有效地獲取信息,這就需要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可見的情境,降低思維難度。例如,在教學解決“時、分、秒”的實際問題時,有一位教師在課件中展示了鐘表,鐘面的大格和小格十分清楚,點下按鈕,時針、分針和秒針都同時走動,再點下按鈕,指針就會停下,可以加速運行,也可以減慢節奏,十分方便學生觀察三個指針之間的關系。直觀生動的課件操作很快讓學生明白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小格,分針的轉速是時針的60倍,時針的轉速是分針的[160];同樣,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秒針的轉速是分針的60倍,分針的轉速是秒針的[160],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某一時間段內時針和秒針轉過圈數差的計算方法。這節課信息技術應用得淋漓盡致,相信學生對“時、分、秒”及相關實際問題肯定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四、融合信息技術使問題“多樣化”,拓寬問題解決的思路
在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教學模式和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會變得較為被動。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豐富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拓展學生思維。
筆者在教學“用同樣長的籬笆圍成的各種正多邊形和圓的菜地面積大小”時,曾借助信息技術設計一段多媒體動畫視頻,用同樣長的籬笆分別圍成不同的正多邊形,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七邊形、正八邊形、正十邊形、正十二邊形,還有圓,通過移動各種圖形使之重疊來比較大小,學生發現,邊越多的正多邊形,其面積越大;接著,筆者又通過圖形的割、補、拼的動態展示,讓學生慢慢體會到“圓”是最“豐滿”的;最后,筆者又給出了周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思考,用學過的知識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并進行比較,筆者形象地展示出計算過程,不僅便于學生理解和計算,更將知識多樣化地呈現給了學生。學生很快融入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探索熱情被激起。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拓寬了學習渠道,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改善和學習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計一張百數表:可以轉換表格的排列格式,提取奇、偶數,探究數的特征;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數字顏色的變化,探究其中的規律。類似的操作很多,這在信息化的今天可謂司空見慣,學生更是樂此不疲。
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大豐富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手段和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眼看,耳聽,腦想,手做,口說,學生自我表現的空間無限放大,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五、融合信息技術使問題“系統化”,增加問題解決的深度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提高教學效率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攻方向。教學中,很多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不夠深入、不夠系統,學生探究的體驗不足,解決問題的教學價值和意義大打折扣,同時還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了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對網絡上的教學資源進行獲取、優化和整合,甚至可以使用各種軟件對如圖片、聲音、視頻等資源進行加工,使這些資源能系統地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
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將零碎的數學知識和問題進行串聯,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借用信息化手段,向學生展示形象、直觀的學習材料。如筆者在執教“圓柱和圓錐”時,通過課件讓學生回顧了圓拼成近似長方形的動態過程,喚起學生回憶圓的面積公式的由來;接著課件演示了各種不同式樣的多面體,讓學生理解圓柱展開拼成近似長方體的動態過程,讓學生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學生也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和學習過程,不僅從中抽象出圓柱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更將圓和圓柱的有關知識進行了關聯和貫通,促進知識的延伸和思維的提升。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在很多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成為激發學生思維、突破重難點的有效手段。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有關“面積”的實際問題時,為了說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中的“÷2”問題,在課件中插入動畫,出示兩個重疊的三角形,等底等高,通過旋轉、割補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樣動態的旋轉、拼合,把兩個三角形合成一個長方形的過程生動地展示了出來,幫助學生理解“÷2”的含義。接著,在梯形面積公式的學習中,學生自然想到了這種移、拼的方法,不僅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還增加了知識的深度。
參考文獻
[1]戴晶晶.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的策略應用[J].學苑教育,2023(17):79-81.
[2]李柏林.信息化教學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界,2022(31):14-16.
[3]許湘閩.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應用策略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1(2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