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玲
【摘 要】本文旨在探尋“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重構的策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雙減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重構策略
新課程改革及“雙減”背景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并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在教學目標以及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探尋“雙減”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重構的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地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究,從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以“生”為本,提高核心素養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重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的過程,還要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尊重學生在學習、思維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鼓勵學生在課堂學習和研討的過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空間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平等、輕松,且具有探究性的課堂學習氛圍,保障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可以將自身的個性充分表達出來。
例如,《那一定會很好》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是通過一粒種子的經歷去對學生進行奉獻教育,讓學生明白要做一個對別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在進行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從童話故事的寓意出發,引導學生明白作者通過“種子、樹、手推車、椅子、木地板”的故事,描寫了種子的一生,并請學生結合文章說一說有什么深意,體現了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自己先對文章進行閱讀、分析和歸納,進而對文章的主題進行理解。然后,可以使用小組合作的模式,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表達觀點和聆聽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可以得到啟發,有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減負作業,增進學科和諧
“雙減”政策就是要降低小學生在課后的作業負擔,但小學語文教師在重構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意識到,降低課后負擔,并不意味著完全沒有課后作業。一方面,需要教師通過重構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理解和掌握,進而實現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對作業進行改革和優化,在減負的基礎上,對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優化作業設計。
1.設計梯度,創造最近發展區。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析,設置分層作業(基礎性知識的作業、理解性知識的作業和探究性知識的作業),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去對作業進行選擇,從而提升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設置自主學習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借助線上教學平臺為學生推送具有差異性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可以主動提出問題,從而為實現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2.學科整合,從單一走向多元。
新課改下,要注重跨學科學習,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整合美術課、音樂課、科學實驗課、勞動課等,設置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檢測型作業等,提高作業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四季》一課,按照春夏秋冬順序描寫景色變化。筆者在設計作業時,讓學生回家以“我愛四季”為主題,畫一張畫。學生眼中的四季五彩繽紛,充滿童真童趣。又如,學習《小書包》一課時,筆者布置了“整理書包和文具”的作業。學生個個興致勃勃,整理得有模有樣,并提出了保護文具的規則,這樣滲透了勞動技能教育。再如,學習《草船借箭》時,筆者設計小組合作閱讀的作業,借助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描寫進行深入的體會,在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同時,也提升了作業的趣味性,有助于激發學生對閱讀作業的興趣。這樣,通過作業設計去實現學生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在減負的同時,保障了語文教學的高效性。
3.融入生活,耳聞目睹“踐”課堂。
“雙減”下的作業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用雙眼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滲透語文的人文性,樹立學生的家國情懷、規則意識、法律意識等。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筆者讓學生回家觀察垃圾桶、街道上零星散落的各種各樣的塑料袋、市場門口的海鮮殘渣等,讓學生親身感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小公民。
三、實踐“生活”,走進深度體驗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重構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到不同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積累,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挖掘,找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存在的生活元素,同時對生活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助力的事物、經驗進行分析研究,進而將課堂教學和生活進行有效的搭建,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
例如,教學《找春天》一課時,筆者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在一花一草中體會春天的美麗。學生是生活的主人,他們可以在生活中感悟文本。又如,在學習《中國美食》一課時,需要學生會認“菠、煎”等16個生字,會寫“燒、茄”等9個生字,可以說出用“炒、烤、爆”等方式制作的美食。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父母做飯的過程,以及自己吃到的一些美食,借助生活經驗對漢字字理以及教學內容進行理解,從而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這種生活結合教學的模式,可以拉近學生和語文知識的距離,進而讓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和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讓學生可以產生審美感受,并在知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
四、多維評價,改進評價體系
在“雙減”政策下,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重構,教師需要結合教學任務以及不同學段學生的情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評價的內容可以是學習成果、課堂表現、課外活動等,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學生自評、學生之間互評、家長評等,以此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進而和學生建立起平等的關系。
例如,在開展習作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在習作完成后,引導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互評,教師進行補充評價。教師的評價要注意不要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鼓勵,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而學生之間的互評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勝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開展社團活動,提升綜合素質
在“雙減”政策下,各校都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如舞蹈、羽毛球、乒乓球、剪紙、繪畫、書法、象棋、智能機器人等興趣小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梢灾朴喴粋€合理的教學方案,讓興趣小組成為教學的一個特色部分,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提升學生的素養,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減負增效。
我校每學期開學初進行“少年宮社團”報名活動,班主任根據事先了解到的學生情況組建幾個小組,方便學生課后團體協作活動的開展。另外,少年宮還充分發揮了“優生”帶動“學困生”的作用,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總之,“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重構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研究和實踐,并根據教學內容、學段以及學情去對重構的視角進行選擇,可以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革新,在減負的同時,要做到增效,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健康發展。
信息:本文系福州市長樂區教育科學研究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語文課堂重構的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CJXZ2022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