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鳳 李琳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傳統的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變革,大量傳統工作崗位將會逐漸消失,同時也涌現出了大量新興職業。對于大學生來說,雖然技術的發展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但也帶來了更大的就業壓力。面對就業環境的變化、職業發展的不確定性等挑戰,大學生需要不斷更新適應就業需求的動態技能,持續學習、提升綜合素養,打通各領域的人才協作方式以及掌握多種跨界技能,以更好地應對新時代的挑戰并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關鍵詞]人工智能;大學生;就業;挑戰;機遇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作為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人工智能、納米科學、基因工程)之一,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1]。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和硬件處理速度的提高,人工智能作為當前科技領域的熱門技術,得以飛速發展,催生著新一輪的產業革命。2022年11月30日,美國OpenAI 研發的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一經發布,便引起全球范圍的大討論甚至恐慌,有人更是稱此為1980年以來最具革命性的科技進步。不可否認的是,隨著AI越來越智能,其應用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大,這必將深刻影響就業市場的格局,一部分沒有競爭力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一部分人將因此失業。大學生工作經驗不足,競爭力相對較弱,受到的影響和挑戰尤為顯著。在全國大學生就業總量非常龐大的不利環境下,大學生必須認清面臨的就業挑戰及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影響,及早應對,以便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勝出。
一、人工智能時代就業市場特點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全球經濟也在不斷邁入智能時代,一些研究機構稱,未來五到十年內,人工智能將從原來的“科技奇觀”逐漸走向“常態性的技術”,將會對全球就業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市場也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傳統就業模式將受到挑戰
智能時代的到來將對傳統的就業模式產生深遠影響。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顯示,全球近四分之一(23%)的工作,預計將在未來5年發生變化,有8,300萬個工作機會將會消失。傳統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工人面臨被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設備所取代的風險。例如有些工具和設備已經可以自動監控和管理生產流程,降低工人工作的必要性。此外,隨著機器人、智能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不僅重復性勞動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將被取代,隨著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機器學習技術的不斷發展,像記者這類腦力勞動者也將會越來越多地被人工智能取代。
(二)新型職業不斷興起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新的職業正在如春潮般涌現。例如,機器學習、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求正不斷升溫。人工智能領域將會催生大量新職業和新工種,特別是那些需要對人工智能芯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具有深入研究和理解經驗的人才。如數據分析師、虛擬現實設計師、機器學習工程師、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師等都是新興的一些職業,在未來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職業。
(三)知識迭代速度變快
與傳統通信網絡相比,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驅動的人工智能系統將更加靈活和高效,并能更快地采集和處理數據。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知識和技能的更新換代也將加速,新的知識理論將層出不窮,特別需要學習能力超強的新型人才,在技術和行業方面必須敏銳地預測和描述新技術的趨勢和市場發展方向。與之相適應,個人職業規劃需要更加注重對行業的預判,了解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并不斷學習以應對新的要求和格局。
(四)機會和挑戰并存
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機會,如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傳遞變得更加便捷,使得商業和社交活動變得更加高效;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可以幫助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能和產品質量等,實現更快增長。然而,人工智能時代也給社會帶來了一些挑戰,如數字安全和個人隱私問題日益突出,人工智能技術的黑箱機制、缺乏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等問題正在引起廣泛關注。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引起人力資源嚴重失衡,導致失業率增加和人才流失等問題。快速的技術更新,也可能使人們難以跟上社會發展步伐,文化沖擊帶來的心理和生活的變化,需要慢慢適應。
二、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大學生的就業面臨著巨大挑戰。在這個新的時代里,越來越多的傳統職業或工作將被取代,相應地會出現很多新的職業或工作[2]。大學生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一)就業環境的變化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工作和職業,同時也會取代原有的工作和職業。許多重復性工作和簡單的勞動都可以被機器或軟件代替。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在這一領域有優勢的技術和人才的聘請也越來越重視。這意味著未來的就業市場將會更加困難,只有那些掌握先進技術的人才方具有競爭力。在這個新的環境下,大學生需要選擇相關的專業或領域,學習相關的技能和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競爭力。例如,學習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算法和機器學習等技術將成為未來的職業趨勢。同時,傳統的職業也并非沒有機會,消費市場、教育產業、醫療行業等諸多傳統領域都需要大量優秀人才。對于大學生而言,重要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和職業,了解相關的職業前景和就業前景,制訂個人職業發展計劃。
(二)就業壓力的增加
根據教育部統計,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人,高校畢業生人數在未來幾年還會逐年上升,使得就業市場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提高導致企業對招聘的員工技能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許多企業采用各種嚴格的手段來挑選員工,如筆試、面試、實習等,這無疑也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大的就業壓力。而且,由于新技術的涌入,就業環境的變化,一些傳統的工種慢慢被人工智能取代,這一趨勢對于大學生的就業也帶來了較大沖擊。總體來看,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就業難度加大,就業機會日漸減少,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企業往往會選擇更有經驗、具有更多技能的員工。
(三)職業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
在人工智能時代,技術更新速度非常快,之前的技術和經驗可能很快會被淘汰,給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帶來不確定性。隨著各行各業中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部分入門級崗位和普通行業的相關崗位,可能會被機器和算法取代,導致人力市場需求不夠,帶來職業不穩定。企業也會不斷地推陳出新,使得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充滿著變數,不確定程度升高。面對這樣的變化,大學生必須保持敏感,時刻關注行業發展方向,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同時,也要學習適應變化,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去開創一條符合自己長遠發展的路線。
(四)跨界和專業復合能力要求高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涉及許多領域,如數學、醫學、心理學、機械工程等。跨專業、跨領域學習將是未來職業的發展趨勢之一。例如,在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和數學領域,大學生需要學習算法設計、數據結構、編程技術、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相關課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范圍的逐步深入和發展,將涌現出大量新興產業,需要不同領域專業人才相互配合,使得傳統分類的專業人才出現了跨界和多元化的技能要求。對于大學生而言,不能只關注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還需要注重跨領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例如,學習算法和編程技術、數據分析、模擬和模型設計等相關技能,以便更好地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除了專業知識之外,大學生還必須具備廣泛的思考能力、人文素養和實踐技能。需要學習其他相關課程,例如人文和社會科學、商業和管理等,以便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這要求大學生打通各領域的人才協作方式以及掌握多種跨界技能,注重培養自身的通識能力、跨領域融合能力、應變能力等,以提高綜合素質。
三、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的應對策略
(一)持續學習
在人工智能時代,新的技術和知識日新月異。對于大學生而言,要想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持續學習。有數據證明,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學習力”將是最重要的職業能力之一。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顯示,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未來最重要的十大技能中排名第四位。谷歌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指出,“在不同候選人之間取舍的關鍵決定因素是‘現有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終身學習將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互聯網時代的大量信息資源給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有很多免費的資源對大學生來說十分有用,比如MOOC等線上課程,計算機公開課等,大學生需要借助 MOOC、自學等方式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未來職業的需求。
為了應對跨界和專業復合能力的工作需要,大學生還需要通過學習和獲取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例如,除了對計算機技術的深入了解,大學生還可以學習工程、心理學、語言學和經濟學等學科,以獲取更全面的技能。
(二)積極實踐
學習的基礎不是記憶,而是深入實踐。實踐經驗對于大學生的就業至關重要。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和優化,對于大學生而言,僅靠教育和學習往往難以完全掌握相關的技能和經驗。因此,在大學期間,大學生需要注重實踐和創新,注重新思想、新觀點和新方法的推動,將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學以致用,并從中得到對未來職業的實際啟示。在學習之外,大學生應該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實際的工作項目中,增加自身的實踐經驗,熟練掌握新技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這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求職能力并增加市場競爭力。同時大學生需要多做實習、兼職、社團實踐或志愿服務,尋找更好的機會提高自己,增強自己的實踐經驗,增加在社會中的融入和交流,培養社交能力,實際掌握適應不同行業和工作場景的經驗[3]。
(三)提升綜合素養
人工智能時代,就業要求、復雜程度和工作難度越來越大,需要更多具備交叉和融合能力、創新思維和跨領域知識、強大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以及對商業、人文理解和觀察能力等綜合素養較強的大學生。大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等硬實力,還要具備良好的組織、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等軟實力,樹立分析和創新思維,學習科技創新、實踐探索和跨界交流等方面的技能,培養人文和商業素養、富有社會責任和正確的價值觀。
(四)做好職業規劃
人工智能正逐步取代一些重復勞動和低端職位,因此需要更多高技能型職業人才參與其中。對于大學生而言,需要密切關注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技術變化,提前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真正的技術掌握情況去選擇相關的職業,同時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根據時代發展靈活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以適應未來職業的需求。
(五)增強創新創業能力
隨著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國家對于創新創業的大力支持,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有利的市場和政策環境,創新創業精神對于大學生來說也越來越重要。大學生通過自我創新和創業不僅可以實現自我發展,還可以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促進就業。要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大學生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技能、知識和創業精神。通過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和比賽、學習相關課程、尋找導師、培養個人技能和興趣、組織團隊等方式,構建一個綜合的創新創業能力培訓和實踐體系[4]。
結束語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就業模式和人才市場結構,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大學生應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趨勢,不斷學習,增強實踐能力和專業復合能力,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做好職業規劃,從容應對挑戰,這也是成功就業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薛在興.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7(4):5.
[2]張穎,章昊,邱百爽.人工智能對“00后”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及對策研究[J].信息系統工程,2023,No.352(04):134-136.
[3]王欣欣,宋金珂,贠曉可,等.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挑戰及應對策略[J].中國市場,2020(27):177+186.
[4]韓笑,胡奕璇,王超.面向人工智能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No.200(03):161-167.
作者簡介:周桂鳳(1976— ),女,漢族,湖北云夢人,廣州工商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李琳(1985— ),女,漢族,湖南邵陽人,廣州工商學院,助理研究員,本科。
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
基金項目:2023年佛山社科規劃項目“青年發展型城市背景下佛山吸引高校畢業生來佛留佛路徑研究——基于佛廣莞深城市吸引力比較”(2023-GJ115);廣東省2021年度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序號:325,課程名稱: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