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巍 潘婷婷
[摘 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乎著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各個高校紛紛開展了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課程思政教育逐步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核心。文章將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特點進行分析,指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意義和現存問題,提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策略,以便為高校培養人才提供扎實理論基礎。
[關鍵詞]高校;混合教學模式;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特點
(一)教學資源豐富
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借助互聯網教學系統和APP等諸多手段,為大學英語教學工作開辟線上教育途徑,積極推廣優秀教育資源,讓學生借助線上學習模式,便可以掌握思政知識和英語知識。相比傳統教學模式來說,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展現出線上與線下的價值,真正實現了“1+1>2”,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
(二)以學生為主體
混合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致力于激發起學生的靈感,讓學生可以充分展現自身主觀能動性。無論是大學英語教學還是思政教育,都更加傾向培養學生內驅力。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開展的教學工作,轉變了傳統以知識為主的課堂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教師輔助與引導價值,鼓勵學生展現內驅力。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鼓勵大學生自主自覺理解英語知識,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讓大學生自主發現、分析并探究大學英語知識當中的課程思政內容。混合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區別,便是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加需要學生自主參與,才能夠在教師統籌協調、學生自主參與當中,獲取良好教學效果。
(三)教學效率較高
混合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當中應用,不僅可以強化學生英語學習水平,還能夠充分展現出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真正讓學生在課程思政背景之下,夯實知識、強化思想道德觀念。混合教學模式還能夠充分展現出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價值,借助多媒體等諸多方式,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學習步調,自主自覺地進行知識學習,充分展現出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方式在互聯網上進行學習。此外,學生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課件內容進行復習、重復溫習,切實有效跳出時間空間的局限,強化大學英語學習效率[1]。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教育當中的核心,尤其是在當前世界交流日漸加深的當下,大學英語的重要性日漸體現。大學英語課程當中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知識和人文思想,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踐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不僅可以強化學生英語知識水平和思想價值觀念,還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優化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契合自身學習的線上學習模式,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入對英語知識、思政思想進行深化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實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不僅可以向學生傳遞大學英語知識,還可以將英語構架體系、跨文化思維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認真努力的對大學英語知識構架進行深入化理解,強化學生對外國文化、外國語言的理解感知能力。英語作為一門工具性語言,在開展混合式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時,應該踐行英語核心素養當中的各項教育要求,將思政教育元素引入到大學英語課堂當中,實現思想政治內涵與英語知識緊密銜接,最大程度上展現出英語知識應用價值,從多個維度強化學生對英語知識理解能力,真正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實現[2]。
(二)有利于踐行“立德樹人”教育要求
正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大學對人才培養教育,不僅僅局限在書本知識當中,更要培養有志向、有遠見、有抱負的青年人才,才能夠為社會穩定發展奠定良好人才基礎。混合式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在夯實大學英語教學基礎的同時,真正將德育因素納入到大學課堂當中,借助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方式,定期向學生借助互聯網平臺推送相關德育知識,真正讓德育知識和正確思想價值觀念貫徹到學生學習、生活各個環節當中。從客觀角度上來看,大學英語教育水平展現著高校綜合教育力量,所以必須要借助大學英語教學優勢,讓學生在新時代教育下全面、健康發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現存問題
(一)缺乏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頂層設計
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開展的過程中,往往缺乏頂層設計,很難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特點,做好相應的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從客觀角度上來看,課程思政教育工作,一般是“隱性教育”,并且很多高校在進行課程思想教學時,都是逐步總結經驗,因為處于摸索階段,所以對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相對較為模糊,很難將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和大學英語教育目標緊密結合,這就促使相關課程思政統籌教學不到位。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未能夠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學舉措,并且教學工作不成體系、教育內容瑣碎,都影響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融合不到位
課程思政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便是課程思政和大學英語之間融合不到位,課程思政相關思想很難真正落實到大學英語課程當中,很容易出現教育“兩張皮”現象。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當中深入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的重點難點,但是當前一些高校大學英語的教學進度相對較為緊張,呈現出“時間緊、任務重”的教學窘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感。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資源相對欠缺
從客觀角度上來看,大學英語屬于應用性相對較強的課程,教學資源也相對豐富。但是,課程思政教育興起研究的時間相對較短,并且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具備一定的分散性,學科之間的界線相對模糊。顯性的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資源,主要集中在教材等諸多資料當中,但是課程思政教育資源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當中的德育知識,并且需要教師團隊自主進行搜集分析,這就使得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因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資源相對欠缺,所以很難結合課程教學實際情況形成本土化的素材,導致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相對較少,對穩定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3]。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策略
(一)教學目標融合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應該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內容緊密結合,切實讓學生在強化大學英語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思想價值觀念。在課程思政教育背景之下,高校應該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學生知識、能力、素養三個層面上,持續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應該注重學生對重點英語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在強化英語交流能力的同時,強化思維能力和研究水平,強化學生情感價值引領。此外,還應該強化學生的使命感和擔當,讓學生在增強民族自信的基礎上,對他國文化進行正確看待。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應該致力于從學生英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從“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學習能力”四個維度,真正實現大學英語教學和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融合,從而穩定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4]。
(二)教學模式融合
在互聯網信息化教學持續創新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應該充分把握當前教學發展趨勢,展現出混合教學模式的價值,將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和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緊密結合。借助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彌補傳統教學工作當中存在的不足,契合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特點,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時,為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融合,教師可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其一,課前線上自主學習。高校教師應該搭建起完善的線上互聯網教育平臺,將大學英語知識內容和相關人文道德教育課件上傳到互聯網平臺,這樣學生便可以自主自覺地開啟線上互聯網自主預習,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大學英語重點知識和相關人文素養知識、德育知識。在課前,教師還可以布置相應的考核內容,對學生自主預習的情況進行分析,了解學生潛在的學習困難。其二,課中線下授課。針對線下授課來說,是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重點,教師可以按照教學大綱和學生的預習情況,將大學英語教學知識、潛在的德育教育內容向學生進行系統化、標準化的傳授,讓學生可以形成英語學習框架。借助微課、小組合作學習、情境創設等諸多方式,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基礎上,理解課堂教育當中的德育知識內涵,幫助學生全面發展、逐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其三,課下實踐參與。課下實踐參與注重借助各類活動、各類實踐項目等,讓學生既可以對課堂當中所學習的英語知識進行復習,又能夠讓學生在參與課堂實踐、課堂活動當中,強化自身的人文觀念和文化自信。為此,教師可以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校內、校外英語實踐活動,可以通過“中外文化交流會議”“國際賽事志愿者”“中華文化宣傳周”等諸多實踐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中華文化宣傳、中外文化交流當中。真正讓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當中強化民族自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強化人文素養和愛國主義情懷[5]。
(三)教學內容融合
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該展現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價值,實現教學內容深度融合。為此,在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大學英語教學課本內容,關注社會和中華傳統文化、社會時事熱點、校本文化等諸多角度,深入挖掘大學英語課本內容當中的思想政治,構建“課程承載思政”“思政融入課程”雙向課堂教學。大學英語教學具有很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潛力,各個單元涵蓋了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校園生活、國際交流、家庭生活、愛情友誼等諸多內容。為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應該深入挖掘課本內容當中的思政元素,真正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基礎上,感知正確思想價值觀念。依托時事熱點讓學生對國際形勢進行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文化,將傳統文化教育因素引入到課程思政教育當中,強化學生對中華文化知識的理解水平。例如,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中“二十四節氣”進行英文表達等,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跨文化意識,在大學生的參與下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強化學生家國情懷。循序漸進將顯性教育因素和隱性教育因素緊密結合,切實幫助學生強化核心素養,實現教書育人目標[6]。
結束語
總而言之,混合式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具備更多教育優勢,混合式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水平決定了高校的育人質量,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時,必須要深入挖掘高校英語課程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育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大學英語課程的各個環節當中。課程思政教學工作應該契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特點,讓學生在學習英語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創新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加強對原本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為社會培養一代又一代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桑鳳琴.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以蘭州大學大學英語(3/4)課程為例[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24(1):90-94.
[2]劉璐.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模式實踐研究[J].現代英語,2022(8):5-8.
[3]李思言.“多平一體”大學英語在線教學模型的構建與實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1,23(3):62-63,20.
[4]陳瑜.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研究[J].成才之路,2021(32):30-31.
[5]高遲.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法研究與實踐[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55-157.
[6]周利娜.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J].海外英語(上),2021(12):204-205.
作者簡介:肖巍(1981— ),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財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潘婷婷(1982— ),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財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副研究員,本科。
研究方向:教學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財經學院2023年度科研項目:基于“在線開放課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XJYB20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