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成為小學音樂教師當前的首要任務。如今,古詩詞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所占的篇幅逐漸增多,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與音樂的共通特點,構建“詩樂融合”的音樂課堂,有效融合音樂和古詩詞,拓展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發現古詩詞蘊藏的內在價值,從而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小學音樂;詩樂融合;實施路徑
作者簡介:龐靜(1989—),女,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小學。
《義務教育藝術(音樂)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以理解中外音樂相關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為目標,側重指向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維度目標。自古以來,詩中有樂,樂中有詩,詩樂相隨,詩樂相融。古典詩詞富有文化特色,是我國繁榮發展的精神基石。而將古典詩詞融入音樂課堂,能夠使學生在吟唱古詩詞的過程中,體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音樂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小學生傳承經典的能力[1]。本文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詩韻悠悠”的教學為例,從四個方面分析了“詩樂融合”的實施路徑。
一、創設活動場景,融入詩樂氛圍
“詩韻悠悠”單元以古詩為載體,編排了《讀唐詩》《游子吟》《小兒垂釣》《登鸛雀樓》《長歌行》等曲目,通過聽詩、誦詩、吟詩、唱詩、演詩、畫詩等方式,引領學生領略詩歌中的音樂風味以及音樂賦予詩歌的別樣風采。“詩韻”體現了古典文化的獨特魅力,“悠悠”則展現了音樂的創新意境。詩樂相融,能夠給予學生不一般的審美感受。在教學時,教師應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場景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迅速融入音樂的氛圍之中。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會背誦很多唐詩,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敲金蛋”的游戲,讓學生“敲碎金蛋”,看到里面的古詩題目以后,背誦相應的詩句。比如敲到“詠柳”,就背誦“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學生對這個游戲活動非常感興趣,搶著舉手“敲金蛋”、背古詩。在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后,教師可以正式開展課堂教學。首先,教師可以播放歌曲《讀唐詩》,要求學生仔細聽歌詞,然后說一說這些歌詞中包含了哪些唐詩的詩句。學生屏息傾聽,發現這首歌里的很多詞句都出自唐詩,如“床前的月光”出自李白的《靜夜思》;“窗外的雪”出自杜甫的《絕句》;“高飛的白鷺”出自張志和的《漁歌子》;“吳山的雪”出自方回的《次韻景安吳山觀雪》等。其中學生對“吳山的雪”可能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出示這首詩歌,對作者和詩句稍做講解。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展示這些古詩,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再次聽賞歌曲,說說《讀唐詩》的歌詞結構。學生發現這首歌曲的第一段寫的是景,第二段寫的是情;第一段的結尾部分把唐詩比作畫、比作歌,第二段的結尾部分把唐詩比作清泉、比作祖先的訴說。第三次聽賞歌曲以后,學生的感受更為深刻:四拍子的旋律樸實優美,段落過渡行云流水,極具自然淳樸之風,既有古色古香的味道,又有現代音樂的時尚之感。第四次聽賞以后,大部分學生都能隨著歡快的旋律哼唱起來。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對這首歌曲演唱形式的理解,再嘗試著表現歌曲中“說”的部分,體驗合唱的形式。
通過音樂的恰當演繹,古詩獨特的節奏、濃烈的情感、深遠的意境都擁有了更加鮮活的生命力。課堂上,教師通過設置背唐詩、猜唐詩、賞歌曲、唱歌曲等環節,能讓學生對“詩樂融合”這種教學方式更感興趣。
二、吟誦古詩歌詞,體會詩樂美妙
在教學歌曲的時候,教師往往會采用朗誦歌詞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歌曲演唱的內容。與朗誦課文相比,歌詞的朗讀需要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因此,在朗讀含有古詩的歌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吟誦的方法,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詞中的原有韻律,又能讓學生發現古詩詞與音樂融合在一起的美感,從中感悟詩樂相融的美妙[2]。
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圖,請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它描述的是哪一首唐詩。學生從“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子坐在池塘邊的草地上,學著大人的樣子正聚精會神地釣魚,一只手還在向遠處的問路人打招呼”的畫面中,能夠猜出這是我國唐代詩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誦這首詩,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接著,教師可以配樂朗誦《小兒垂釣》,并加入四三拍的節奏,讓學生仔細聆聽,聽完以后進行比較,說說教師的朗誦和自己的朗誦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如老師朗讀的音調有高低之分,聲音有強有弱,尾音變長了,身體有動作,還加入了扇子道具,而自己的朗讀純粹是把古詩大聲地誦讀出來。這時,教師可以及時為學生介紹吟誦,讓學生知道這種介于朗讀和唱歌之間的形式就是吟誦。中國古典文化中的詩詞歌賦,大多都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而成的,即通過詩樂相融的方式形成了許多經典作品。因此通過吟誦的方式,能夠更為形象地還原古詩,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分析《小兒垂釣》這首古詩四二拍節奏的強弱規律:四二拍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兩拍,第一拍為強拍,第二拍為弱拍,然后帶領學生當堂吟誦,邊用手掌打出強弱拍子,邊唱歌譜,并適當加入“搖頭擺身”的動作,有節奏地吟誦古詩,通過搖擺身體控制聲音的高低強弱,比如聲音大的時候身體向后,聲音小的時候身體向前。在學生初步掌握吟誦這種方法后,教師可以選擇本單元中的歌曲《游子吟》,讓學生試著吟誦。通過練習,很多學生都逐漸能讀出節奏感,還讀出了氣息的強弱感。
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借用古人吟誦古詩的方式來吟誦歌詞,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使學生的誦讀與音樂融為一體,幫助學生找到吟誦古詩的共通點,發現古詩中內含的節奏美,體會詩樂結合的美妙。
三、多元演唱歌曲,感悟詩樂意蘊
從歷史角度看,詩與歌原為一體,古典詩詞作品的創作飽含音樂元素,是文學與音樂在藝術審美中的有機結合,但由于種種原因,古詩詞大多只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了下來。許多熱愛古文化的作曲家把古詩詞譜寫成歌曲以后進行吟唱,凸顯出非同一般的詩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古詩中加入多種元素,讓學生反復吟唱,促使學生更加透徹地體會古詩特有的古典意蘊[3]。
“詩韻悠悠”單元共選有三首關于古詩的歌曲。在教學《游子吟》這首歌時,教師可以先播放兒童歌曲《游子吟》,請學生一邊欣賞一邊思考兩個問題:(1)與吟誦相比,這首歌曲帶給你怎樣不同的感受?(2)歌曲唱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由于這首歌曲在古詩中加入了旋律,學生欣賞完歌曲以后都感到這樣的演唱與吟誦相比,歌曲的音樂旋律性更強了,情緒上也變得更加優美抒情,很容易聽懂歌曲的內容,知道這首歌唱的是一位母親為即將遠行的游子縫補衣服時的情景,表達的是詩人對母親的深深敬意。在學生對歌曲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師可以再讓學生靜心聆聽歌曲,說說自己能否感受到歌曲中母親那份依依不舍的心情,思考歌曲中什么地方最能唱出對母愛的報答之意。隨著音樂的推進,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歌曲的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能唱出對母愛的報答之意,因為這兩句詩在這首歌中演唱了兩遍。教師可以讓學生重點聽一聽這兩句古詩,思考問題:兩遍演唱的情緒是一樣的嗎?從聲音的力度和氣息的強弱上,學生能真切地體會到第二遍演唱時的力度加強了,情緒也更加強烈了。教師可以重點輔導學生學唱這兩句,體會歌曲中流露出的濃烈的感恩之情。
再比如,在學習《小兒垂釣》這首歌時,教師可以先播放歌曲讓學生熟悉旋律,然后思考再兩個問題:(1)歌曲的演唱順序是怎樣的?(2)這首歌曲里出現了大量的休止符,這些休止符與古詩朗誦的韻律有沒有關聯呢?《小兒垂釣》只有四句詩,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曲譜前兩句的休止符規律,并帶領學生認識二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通過講解,學生認識了反復跳躍記號的用法,掌握了歌曲的演唱順序。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曲譜中11處休止符圈出來。學生不由地思考起來:這么多休止符是否與古詩詞朗誦的頓挫感有關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小游戲驗證這個想法,即在每一個休止符出現的地方,輕輕地加入一個響舌。在練習朗誦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大部分的休止符都出現在每一句的句尾,只有第三句在強拍上就出現了休止符,這個轉換生動地展現出了垂釣小兒機靈可愛的形象。學會休止符的停頓以后,學生可以加入歌詞進行演唱,最后在演唱中加入二聲部伴唱,使得歌曲更加優美動聽。
通過唐詩和音樂的相互融合,學生在欣賞和演唱中感受到了詩歌和音樂相互襯托的美妙效果,提高了文化素養和情感修養。當然,吟唱古詩詞,必須要了解其中意境,因此,學生需要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準確把握古詩與音樂之間的關聯,既要唱出古詩的情感內涵,又要唱出音樂的旋律美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詩樂相融。
四、拓展實踐活動,彰顯詩樂特色
任何事物都需要創新,才能富有生命力。新課標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音樂實踐的機會,拓展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把學生感興趣的音樂類節目引入課堂,組織學生欣賞、積累、模仿、創編,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使其充分感受音樂,提升創造能力。
除了教材中選編的幾首古詩新唱的曲目,網絡上還有許多古詩新唱的視頻,教師可以挑選幾首學生感興趣的歌曲,如《唐詩三百首》中的《山行》,讓學生看一看、聽一聽、辨一辨,了解該歌曲中用了哪幾種演唱形式。由于《山行》這首歌曲朗朗上口,學生很快就學會了吟誦、吟唱、齊唱、反復唱等演唱形式。教師可以去掉《山行》中的歌詞,只保留音樂旋律,要求學生填入其他古詩句,試著唱一唱、演一演。這樣的代入既不需要太多的音樂技巧,演唱的效果又特別具有新鮮感,學生非常感興趣,紛紛模仿。此時,教師需要給出提示:《山行》是七言唐詩,旋律中填入七言古詩比較適合;《山行》描寫的是詩人對秋天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其曲子比較歡快活潑,那么應填入相應的描寫美景的古詩句,才能做到詩樂相融。學生嘗試加入賀知章的《詠柳》、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杜甫的《絕句》等古詩,演唱起來都非常適當。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表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拼,看看哪個小組演唱得最好。有的小組學生兩兩合作,一人用豎笛演奏樂譜,一人演唱,其樂融融;有的小組學生用方言演唱,領略到了自由、隨意、和諧的詩樂相融的風情。課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欣賞更多古詩新唱的歌曲,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長久》就是出自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鄧麗君演唱的《幾多愁》出自南唐李煜所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楊洪基演唱的歌曲《滿江紅》出自南宋岳飛所作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音樂歌曲,讓學生去掉歌詞,依據旋律填入新歌詞。例如動畫片《寶蓮燈》的插曲《愛就一個字》歌頌了母子間的親情和朋友間的友情,其旋律悠遠綿長,遼闊空靈,蕩氣回腸。學生可以將《游子吟》這首古詩稍加改編,填入《愛就一個字》的旋律后唱一唱,進一步深刻體會《游子吟》蘊含的思想感情。
拓展教材內容,從多個角度、多種途徑展示了詩樂相融的魅力。靈動雋永的古典詩詞歌曲,包蘊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美育價值,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從而將中國古詩詞文化深深地鐫刻在學生心田。
結語
教學實踐表明,古詩和音樂相互融合,可以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詩歌和音樂相互襯托的美妙效果,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詩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詩樂融合”為藝術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方法,也為美育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音樂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學路徑,不斷提高課堂質效,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朱琳.音樂教學中詩樂融合的探索[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2(9):40-41.
[2]許晶.詩樂融合 創靈動課堂[J].小學教學研究,2020(4):94-96.
[3]楊柳,袁瑕.“詩”“樂”融合,升華詩歌教育[J].四川教育,2022(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