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學校里,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全面發展、制約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從諾丁斯關懷理論視角看,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互為關懷者和被關懷者,相互做出關懷行為、回應關懷、維系關懷。同時,還要樹立關懷理念,積極形成家校合力,協助培養關懷品質,從而真正構建共生、共樂、共助的良好師生關系。
[關鍵詞] 師生關系;關懷理論;諾丁斯
諾丁斯的關懷倫理思想將“關懷”置于核心位置,將其本質定義為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關系。他強調只有當關懷者表達關懷并且被關懷者積極回應時,這種關懷關系才能真正建立。這對我們建立師生共生、師生共樂和家校共助的和諧師生關系帶來了啟發。
一、構建共生師生關系——尋找關愛點
諾丁斯關懷理論認為,師生的關愛關系能夠建立安全關系與安全環境,主張教師在具體的關系情境中對學生做出適切的關愛行為。他提出關愛的四種意向性行為:關注需要的行為、協商需要的行為、關切回應的行為、維系關系的行為。
(一)關注需要
教師需要主動地詢問并傾聽學生的內在想法,這是能夠了解學生最直接的方式。日常觀察也是一種關注需要的方式。比如,有一次我看到學生寫道:“今天尤克里里課沒有上,我真開心呀!要是每次都不上就太好啦!”這時候,教師就需要去了解學生對于課外興趣班的想法、需求,并通過對話去了解他當下遇到的問題。
(二)協商對話
諾丁斯的對話理論認為,真正的交流是教師放下身段,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真誠、細致的交流。比如,面對一個作業經常不能及時完成的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地懲罰,學生可能很快就變成一個提線木偶。教師需要同理學生沒有完成的原因,進而找尋可以幫助學生的方法。
(三)確認回應
諾丁斯認為關懷者做出關懷行動,被關懷者積極回應時,這種關懷關系才得以真正建立。教師可以通過直接問詢的方式,了解被關懷者對關愛行為的看法和感受,特別是教師被“我是為你好”想法占據,表現出焦慮和痛苦時。具有良好關心素養的教師需要敏銳地感受到自己的這種情緒,并詢問學生這時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歉意。如果學生不善表達,那教師可以在學生的點滴成長中確認學生的回應,比如上課更積極地回答問題,更愿意與我們親近等。
(四)積極維系
關懷需要培養,建立互信需要時間,這就要求教師要和學生持續建立聯系。
1.用好語言魔力
諾丁斯認為,認可是對被關懷學生最有價值的禮物。鼓勵的語言具有認可價值的魔力。比如,“你越來越會管理自己的時間了”“老師不再擔心你的作業完成情況了”,這類話語對學生會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2.善用鼓勵手段
除了語言上的表揚,教師還要善用其他鼓勵手段,如卡片表揚、電話表揚等。卡片可以是表揚信,也可以是記錄學生美好時刻的照片。卡片的內容簡單而又積極,卻可以讓消極的孩子信心滿滿,積極進取。
3.在集體關愛中維持關系
教師不僅需要接納學生,而且要讓學生在集體中被理解、認可和接納。比如,我們班小明總是給班級扣分,同學們對此都很有意見。我就和他一起商量由他成立班級保衛小分隊,重點保護同學們上廁所的安全。同時,我還通過班會向同學們講述小明對班級的幫助。小明體驗到為集體付出后的價值感,對我的信任也增加了。
二、構建共樂師生關系——制造回應點
在構建美好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關懷者和被關懷者。有關調查表明,教師往往認為自己對學生有足夠的關心,但學生很少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同時,學生也較少有主動關心教師、關懷他人的意識與行動。因此,在師生關系的建構中除了強調教師改善方法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師生關系中的主體地位。
(一)樹立關懷榜樣
在諾丁斯的觀點中,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關懷能力時,應該以實際行動示范,以身作則關懷學生,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關懷。同時,教師還要特別關注樹立學生的榜樣,這是學生身邊最近的學習對象,更能激發周圍同學關懷老師的意愿和行動。
(二)創造實踐機會
教師可以創造關懷實踐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學會關懷”具體指導,啟發學生的關懷意識。首先,關愛教師,幫助教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教師示范感謝方式,描述具體行為,說明幫助效果,并及時感謝。其次,關心同學。教師可以以小組合作為切入點,把關愛和幫助作為小組評價的重要維度。定期請學生講述關懷別人的和被關懷的感受,構建學生之間的關懷場。最后,鼓勵學生參加愛心公益活動,培養關懷社會的意識和能力。這樣就能讓關懷關系打通,讓愛流動起來。
(三)實施發展評價
認可是塑造行為的有效方法。因此,為了增加學生關懷行為出現的概率,教師可以建立動態的發展評價體系,通過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認可學生的關懷行為,激發學生持續性的關懷意識。比如,我們班的評價方式之一就是尋找“我是最美關懷者”。當學生感到被關懷時,可以寫一張夸夸紙條,貼到班級“夸夸墻”,感謝別人的幫助。
三、構建共助師生關系——關注合力點
諾丁斯將關懷分為自然關懷和倫理關懷,提出自然關懷理應從家庭開始培育。所以,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還需要家庭教育的參與。首先,家長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傾聽,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意見,使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和被尊重,從而培養他們關懷他人的能力。其次,家長還應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通過模仿和體驗家長的示范行為,從而掌握對他人進行關懷的正確方式。最后,家長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例如,家長引導孩子先學習表情圖譜,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表情,從而培養對他人感受的敏感度。家長還可以與孩子討論如何幫助他人解決困難,從而培養孩子的關懷能力。
關有尺度,懷有溫度,關懷理論視域下的師生關系沉淀出教育的廣度和厚度,它指向教師對學生認知、觀察和有效的判斷為基礎的行為需要,積極回應和維系關懷行為,做好榜樣示范。同時,教師也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關懷意識和行為,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與此同時,家庭中的關懷教育也是培養學生關懷品質的助力點,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和諧師生關系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參考文獻]
[1]李賜平,彭艷.關懷理論視域下和諧師生關系的挑戰與應對[J].現代教育科學,2023(04).
[2]李曉玲.基于諾丁斯關懷倫理的小學新手班主任關愛行為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22.
[3]苗遠航.關懷理論下問題學生教育的研究——諾丁斯關懷理論與班主任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20(46).
郭俊江?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實驗學校(集團)海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