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 高松青
[摘 要] 體育活動是發展兒童各項身心能力的重要手段。融合幼兒園的領域教學和小學的學科教學開展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實踐可以為兒童身體機能、動作、社會性、意志品質等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幼兒園和小學應堅持正確的教育觀和課程觀,在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建構中始終堅持兒童立場,通過建立科學的課程管理機制、培育課程師資、共構課程資源和共研課程評價等方式來推動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的實踐。
[關鍵詞] 幼小銜接;體育游戲;體育游戲課程
幼小銜接階段是學前兒童身份和角色發生改變的重要時期,教師和家長的關注焦點也逐漸從兒童本身轉向文化意義上的社會意圖。[1]盡管學段的轉換要求兒童適應新的角色并具備相應的品質和能力,但兒童本身的適宜性發展仍然是各項幼小銜接工作的核心目標,[2]教師和家長需持續關注學前兒童在心理、學習品質、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發展狀態和發展需求。[3][4]在《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發展兒童的身心適應能力都是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身體機能、動作、意志品質等的發展構成了學前兒童開展各項學習活動的基礎。[5]在幼小銜接階段,將游戲與體育活動整合為體育游戲課程,既順應了學前兒童的學習特點,又強化了其學習的目的性,有助于促進兒童身心的整體、協調和可持續發展。[6]
一、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的價值
體育游戲是一種以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為目的,根據一定體育任務進行設計,由身體動作、情節、角色和規則等組成的活動性游戲。隨著研究和實踐的深入,國內外的幼小銜接工作都更為凸顯以兒童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強調各項工作要為兒童做好準備。[7][8]體育活動的本質是游戲,大多數體育項目都是由游戲演變而來的。[9]所謂的體育活動游戲化,就是將走、跑、跳、投擲等動作融入到游戲中,這種整合既可鍛煉個體的基本運動能力,又能激發其運動興趣,培養其良好的運動習慣。[10]幼小銜接階段的兒童能夠通過游戲來滿足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而體育游戲課程兼具身體活動和游戲體驗的雙重功能,其實踐對幼兒園課程建設和兒童發展都具有獨特的價值。
第一,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的開發有助于幼兒園和小學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的建構。幼兒園與小學之間課程與教學體系的割裂使得學前兒童在幼兒園階段儲備的運動經驗在小學階段得不到延續,從零開始的重復教育現象在小學頻現。[11]幼兒園對小學一年級動作技能發展所需的前期經驗缺乏專業認知,容易形成過度追求動作技能發展的局面。在幼小銜接階段開展一體化的體育游戲課程實踐,可以促使教師從整合的視角去審視學前兒童身體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依據個體的身心發展特點去規劃體育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從而使幼兒園和小學的體育課程在邏輯上具有遞進性。
第二,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的開發有利于學前兒童動作技能的序列發展。幼兒園體育活動以游戲為載體,其指向的動作技能之間多為平行關系,教師無法依據一定的梯度和序列來組織體育活動,[12]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前兒童動作經驗的遷移和重構。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將幼兒園健康領域的有關活動與小學一年級的體育活動進行整合,它可以通過將幼兒園每日一小時的戶外體育活動和小學體育大課間、體育課等教育教學活動連接起來,清晰地展現動作技能的發展序列。在這一課程模式中,兒童可因循體育游戲課程的內容脈絡有序地發展動作技能和積累運動經驗。
第三,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的開發有助于德、智、體、美、勞五育的融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是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根本手段。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以兒童最喜歡的游戲活動為介質,以可釋放感受、磨煉意志的體育項目為載體,在主題策劃、規則設計、環境創設、器材收納等方面能夠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進行有效的融合,讓兒童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產生積極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實現在身體、動作技能、情感與社會性等方面的協同發展。
二、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開發的理念和原則
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兒童與環境、同伴開展充分的互動,幫助其在充滿游戲性的活動過程中發展動作、塑造行為、培養規則意識和鍛煉協作精神。具體來說,教師一是要堅持“本”的教育觀。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兒童為本的價值取向,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兒童的活動感受和情感體驗,基于兒童的視角去設計和反思相關教育活動;要以培養兒童的體育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增進兒童身心健康為目標,設計結構合理、負荷適量、形式多樣的體育游戲活動。二是要確立“合”的課程觀。一方面,教師要實現幼兒園領域活動和小學分科教學活動在目標上的融合,以實現彼此的雙向支持;另一方面,教師要實現體育游戲課程在內容上的聯合,幫助兒童身心獲得進階式、持續性的發展。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科之間的綜合,在發展兒童體育核心素養的同時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三是要踐行“悅”的活動觀。教師要幫助兒童在課程活動中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引導兒童感知活動帶來的喜悅感和滿足感。
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橫跨幼小兩個不同學段,涵括領域活動和學科教學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其開發應遵循以下五個基本原則。第一,整體性原則。體育游戲課程應將幼兒園與小學一年級視為一個整體,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設計貫穿四年的體育游戲活動。第二,雙向性原則。體育游戲課程應同步體現《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關于體育活動的基本要求,關注兒童前期運動經驗積累與動作技能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注重幼小兩個學段在課程目標、課程環境、課程實施等方面的相互呼應。第三,發展性原則。體育游戲課程要充分考慮兒童在各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能促進兒童動作技能序列發展、健康行為持續塑造、規則意識不斷強化的體育游戲活動。第四,安全性原則。體育游戲課程要選擇符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且難度適中的體育游戲活動,在增強兒童活動挑戰體驗感的同時,幫助他們體驗活動的安全感、控制感和成功感。第五,綜合性原則。體育游戲課程應充分考慮幼兒園五大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以及小學跨學科之間的主題融合,在內容設計上體現不同領域知識的關聯與整合,支持兒童以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等方式去發展問題解決能力。
三、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的目標及內容建構
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的起點,其選擇和確定應該建立在對學習者自身、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以及學科專家對目標的建議基礎之上。[13]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目標的建構一是要依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最近發展區來設置適宜的發展目標,二是要基于兒童身心發展的連續性來設置進階發展目標,三是要基于兒童的生活經驗和運動興趣來設置綜合的課程目標。具體來說,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應該通過幼兒園健康領域活動與小學一年級體育活動的融合來培養兒童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為兒童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奠定良好的身體與動作技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基礎。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的總目標可以根據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大維度做進一步分解,并且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闡釋具體的要求,從而形成進階式的課程目標體系。
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的內容建構需要處理好兒童運動能力發展與經驗儲備、運動環境、活動任務以及運動認知需求之間的關系,應具有鮮明的結構和豐富的層次。第一,體育游戲課程內容要有整體性與關聯性。體育游戲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基于兒童完整的生活經驗,教師應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為橫軸,以兒童的年齡為縱軸,通過教師主導的游戲、高結構體驗游戲、低結構自主游戲等形式來組織。教師主導的游戲主要完成對兒童基本動作技能技巧的傳授,規范兒童運動行為,指導兒童在活動中學會自我保護。高結構體驗游戲幫助兒童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熟練運用已掌握的動作技能技巧和安全保護知識來完成經驗遷移。低結構自主游戲則要為兒童提供綜合運用自身運動感知和運動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賦予兒童更大的人際交往空間,促使他們在更深層次的社會交往中培養各項核心素養。[14]第二,體育游戲課程內容要體現復合性與層次性。體育游戲課程內容的組織要系統分析各年齡階段兒童運動經驗的縱向聯系,注重將多個單一功能的游戲項目進行組合,將其設計成混合漸進式體育游戲。教師在組織體育游戲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既要考慮不同體育游戲活動方式之間的組合,又要考慮同一活動內部不同內容之間的聚合,最大限度促進兒童的連續性和綜合性發展。第三,體育游戲課程內容要處理好預設性和生成性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體育游戲課程內容要基于課程目標對活動環境、活動形式、活動過程等進行充分的預設,以滿足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體育游戲課程內容要為兒童的自主探究預留空間,以滿足兒童的個性化運動需要。[15]
四、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的實踐方式
第一,幼小共建課程管理機制。幼兒園和小學可以共同組建一個由課程專家、幼兒園決策者、小學決策者、幼小聯合教研員以及家委會代表等共同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介入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設計、課程結果的評估等工作,形成行政管理與業務管理雙向互嵌的課程協同管理機制,厘清幼兒園和小學在課程實施中的職責。
第二,幼小共育課程師資。幼兒園和小學可以組建聯合教研小組,通過“同課異構”等方式引領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系統把握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在課程目標、內容、實施方式等方面的異同。幼兒園教師需結合對《課標》的認知,全面分析學前兒童在進入小學時所應具備的前期經驗,逐步培養起對體育活動的專業判斷和實施能力。小學教師需結合對《指南》的研究,深入分析小學一年級兒童的經驗基礎,逐步形成持續、完整的體育課程理念。
第三,幼小共生課程資源。一方面,幼兒園和小學可以以空間重構、器械投放為核心開發條件性資源,為兒童提供更為豐富的自主活動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感知新環境中“舊”元素的過程中不斷鞏固和拓展體育活動經驗。另一方面,幼兒園和小學可以以文獻搜集、經驗提煉為核心開發素材性資源,將知識來源、技能描述、活動實錄等過程性資料整理成冊,形成幼小聯合教研活動資源庫。
第四,幼小共研課程評價。一方面,幼小銜接視域下的體育游戲課程評價要關注兒童在體育活動過程中的運動感知,對兒童與環境、同伴的互動進行系統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另一方面,體育游戲課程評價要重視兒童運動能力發展過程中前后經驗之間的聯系,要關注兒童運動經驗與運動能力發展的過程性和階段性。此外,幼小銜接體育游戲課程評價要善于運用學校之外的各種資源,不斷強化課程評價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宋爍琪,劉麗偉.“兒童的視角”下幼兒與小學生的銜接困境和需求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22(05):11-27.
[2]李召存.論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小銜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57-62.
[3]王小英,劉潔紅.幼小銜接中大班幼兒心理壓力分析——基于兒童視角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8(02):3-11.
[4]許浙川,柳海民.OECD國家實施幼小銜接的目的、原則及啟示[J].基礎教育,2018,15(01):32-39.
[5]鄔春芹.西方發達國家促進幼小銜接的國際經驗[J].比較教育研究,2013,35(02):28-31+37.
[6]董艷.幼小銜接視域下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的思考[J].佛山教育,2022(11):58-60.
[7]崔淑婧,田興江.近20年國外幼小銜接研究的視角變遷與實證進展[J].學前教育研究,2022(05):28-39.
[8]金彩鳳.基于兒童立場的幼小銜接[J].現代教學,2022(19):65-66.
[9]莊弼,周毅,楊寧.幼兒體育活動“三維動作”內容體系[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22:4.
[10]袁麗.談幼兒體育活動游戲化以及培養幼兒運動興趣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3(17):165-167.
[11]于素梅.論一體化課程建設對學校體育發展的促進[J].體育學刊,2019,26(1):9-12.
[12]馬瑞,沈建華,王改芳.美國“幼小銜接”動作技能學習對我國學前運動教育的啟示[J].體育學刊,2020,27(4):121-126.
[13]季瀏.論面向學生的中國體育與健康新課程[J].體育科學,2013,33(11):28-36.
[14]黃菲,林朝湃,王秋.戶外建構游戲中幼兒核心經驗的評價與促進[J].學前教育研究,2022(03):91-94.
[15]秦紅.堅守兒童立場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審議[J].學前教育研究,2022(03):87-90.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Sports Game Curriculum on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DONG Yan1, GAO Songqing2
(1Shishan Guanyao Central Kindergarten,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Foshan 528237 China; 2Shishan Guanyao Central Primary School, Nanhai District,Foshan City, Foshan 528237 China)
Abstract: Physical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develop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abilities. Combining the field teaching of kindergarten and the subject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to carry out the sports game course can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hysical function, movement, sociality and will quality.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rrect educational and curriculum views, always adhere to the childrens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content,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sports games curriculum by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curriculum management mechanism, cultivating curriculum teachers, co?construct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co?resear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Key words: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sports games, sports game curriculum
(責任編輯: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