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全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行業也發生了改變。化學是初中重要的學科,教師要明確“雙減”政策的內涵,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文章基于“雙減”政策,分析了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以期對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化學;教學模式
一、研究背景
怎樣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是“雙減”政策的重要內容。作為初中化學教師,應該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水平,以項目學習為抓手,跨學科整合教學內容,關注學生化學理解能力的發展,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課堂。對學校而言,教學質量是辦學的關鍵,要求教師在教材的基礎上鉆研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緩解家長和社會的焦慮。眾所周知,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全學生的人格。因為學生的性格和學習情況不同,所以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愛好,基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化學教學內容。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讓學生健康成長,從而達到“雙減”政策的要求。
二、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效率的措施
(一)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知識,教師可以設計基于真實生活的教學情境,以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力。構建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設置提問,其能夠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優化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回想學過的知識,猜想出正確答案,從而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在設置化學課堂的問題時,教師必須清楚問題的重要性與價值所在,這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關鍵點。化學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入手,合理地設定問題內容,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明確問題的邏輯架構,進而實現有效教學。初中化學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進度,在教材的基礎上,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并由點及面地進行提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解題,讓學生主動投身課堂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生活素材通常具有親切感,如果化學教師能夠將生活素材和教材內容相結合,創設化學教學情境,可以緩解學生學習的緊張感,這在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的同時,還便于學生理解抽象的化學知識點,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初中生通常會對較為淺顯的問題缺乏興趣,反而對復雜且深奧的科學問題具有探究欲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觀察學生,為學生篩選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討論。這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發散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分子和原子”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準備香囊,讓學生通過嗅覺聞出香水的氣味,然后提出問題:“生活中的哪些現象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在不斷運動的?”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搶答:“在陽光下,衣服會干得更快,酒精會發揮。”化學教師以“探究水和酒精的混合體積變化”為主題,帶領學生分析物質微粒是否有空隙,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讓學生初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這便構建了問題教學的情境。該方式能夠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的能力,讓學生在化學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探索,發揮在化學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
(二)制訂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學習質量
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而言非常重要,學生只有對自己的學習有規劃,才能知道需要重點學習的地方。對此,化學教師要培養學生制訂探究目標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利用思維導圖整理教材中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部分學生認為化學學習困難,是因為教師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教導學生怎樣學習。學生在不理解化學現象的情況下,根本不能掌握學習技巧、難以提升學習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要結合當下社會對科學的需求,靈活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為學生設計探究主題,充分給予學生探究的機會和平臺,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語言組織水平。
化學的教學目標主要分為三類:第一,知識技能類,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了解化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第二,能力方法類,主要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的能力,促使學生初步掌握加工信息的方法,并靈活使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第三,情感態度類,重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引導學生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培養學生對現代社會的責任感;促使學生結合學科特點,樹立正確的科學精神,養成崇尚科學的優良品德,掌握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愛護水資源”中,化學教師可以結合教材設計任務、重難點等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認識當前水資源的形勢、了解環境污染的根源與影響。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調查研究、創作示范文稿等方式,培養學生獲取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告訴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自然資源的寶貴與局限性,以提高學生對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化學教師提出探究項目:“水污染的來源有哪些?怎樣防治水體的污染?有什么措施能夠節約用水?”并將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各小組自由選擇探究項目,通過合作的方式學習化學知識,增強學生分析和歸納數據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化學實驗思維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被各個行業廣泛應用,初中化學教師也要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具體課程開展實驗活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化學探究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核心素養視域強調教師應以學生為主要地位進行教學,因此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化學知識的魅力。化學實驗是課程的重要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強化學生的系統思維。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來模擬實驗的場景,對學生進行化學教學。因為學生提前知道了實驗結果,所以不會對化學實驗課堂產生期待,缺乏主動探索的動力。對此,教師要改變這種現象,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開展數字化實驗,擴展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對化學現象和結果產生好奇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雙減”政策提倡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發,將科學探究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發揮化學學科的優勢,聯系學生的生活開展信息化實驗,促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正確理解實驗現象,能夠將抽象的概念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化學實驗中,有些內容是微觀物質活動的結果,并帶有一定的危險性,不適合學生動手操作,這個時候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就可以直觀呈現出實驗畫面和步驟,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實驗結論。教師還可以重復播放這些實驗,直到學生熟知實驗流程并明確實驗結果為止。
例如,在“常見的酸和堿”中,有一些關于濃硫酸的實驗。因為濃硫酸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和強烈的去水及氧化性質,除了會和皮膚里的蛋白質發生水解反應,它還會與碳水化合物發生高放熱性,造成火焰性灼傷,這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實驗過程中,化學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搜集與本課相關的實驗視頻,給學生播放,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其中的化學現象,讓學生了解酸堿指示劑的作用。學生在觀看實驗視頻的同時,可以看到指示劑在各種酸和堿介質中的變色情況,從而確定紫色石蕊溶液是否在酸堿性溶劑中變紅或者變藍,提高對化學現象的認知水平。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一些習題,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點的印象,促使學生能夠根據化學反應判斷溶液的酸堿性。
(四)采用類比分析,增強學生化學記憶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類比思維的重要性,輔助學生完成化學知識點的遷移,從而使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學習技巧,達到溫故知新的教學目的。要想提升學生的類比思維,需要教師把握單元教學的核心結構,為學生組織實踐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探索知識的機會,讓學生主動思考;采取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增強課堂的互動性。類比分析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是指通過兩個對象在某些方面相似受到啟發,進而解決問題。在化學的學習中,教師加入這樣的教學手段,能夠減輕師生的負擔。
例如,在講述制取CO2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用大理石和稀鹽酸進行反應,然后根據此反應的特點,將鹽酸換為硫酸,將大理石換為碳酸鎂、碳酸銅等物質,引導學生寫出對應的方程式,并讓學生自學、討論后面的內容。這種方法下,學生無須硬背化學反應就能找到相應的規律,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類比思維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讓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與方法,把陌生問題和熟知的問題加以對比,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對知識靈活使用,從而具有新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有的學生在了解了堿的通性后,就會先類比酸和活潑金屬反應生成的氫氣材料,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再類比硝酸與活潑金屬發生的反應,結果可能出現錯誤,這種情況就體現了類比的特殊性。也就是說,所有東西都可以類比,但最好不要機械地類比,應重視事物的通性,避免機械類比產生錯誤的結果。
(五)設計分層作業,提高作業完成質量
“雙減”政策要求學校以學生為主體,并指出化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重點傾聽學生的需求,采納學生的建議。教師要突出分層作業的針對性,通過布置有效的作業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激活學生的主動意識,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完成作業。
具體而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劃分層次。第一層的學生能力較強,有良好的基礎和邏輯思維。第二層的學生,平時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錯,學習比較勤奮和努力。第三層的學生學習基礎不好,不懂得如何利用公式進行計算。如在物質性質的探究中,對第三層的學生而言,化學教師應該設計一些基礎練習題,包括定理和性質的判定,并能夠使學生簡單應用、理解定義的內容。針對第二層的學生,教師應注重其能力的提升,設計一些提高題,讓學生根據化學現象得出屬于化學變化的正確答案、明白化學知識的具體用途。針對第一層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探究實驗作業,如讓學生準備好生活中的木炭,在家長的監督下,將木炭粉碎,點燃木炭并放在氧氣瓶中,觀察變化,根據變化寫一份實驗報告,以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六)優化評價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自信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學生可以通過教師對自己的評價,看出自己是否被教師關注。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效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應認識到評價的重要作用,改變傳統的評價理念,對學生開展教學。具體而言,不同的學生,其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在學生的基礎學習上增加一些課外知識;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只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即可。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要摒棄班級的排名橫向評價,改為自我比較的縱向評價,將教學管理的重心由學校管理向自我管理進行遷移,要做到真正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困擾。
例如,在初中化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多用“你回答得真棒!”“贊同你的觀點!”“你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但是在學習上有一點馬虎,這會影響你的學習效果,老師希望你能改正可以嗎?”這樣的話激勵學生,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有效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促進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不是一味追求教學速度,而是在此基礎上保證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學習到知識,培養學生的化學辯證思維。在具體的策略中,化學教師要從構建教學情境、制訂教學目標、運用信息技術、采用類比分析、布置分層作業、優化評價方式等方面入手,給學生布置項目學習任務,啟發學生主動思考,使學生掌握化學的重難點知識,進而增強其學習體驗感,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佳佳.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路徑探索[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14):88-89.
[2]邱爽. “雙減”政策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J]. 校園英語,2022(21):169-171.
[3]馬海臣. “雙減”政策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J]. 中學生英語,2022(12):140.
(責任編輯:鄭?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