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亞
摘要: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的革命始于農村,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不過當前我國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還存在不足,沒有對紅色資源深入利用。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需要在紅色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利用,進而賦能鄉村振興,讓紅色文化在新時期煥發光彩。基于此,本文從鄉村振興視域下傳播紅色文化的意義入手,討論紅色文化傳播助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闡述紅色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最后提出如何在鄉村振興視角下傳播紅色文化,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紅色文化;傳播手段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打造全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鄉村振興。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需要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創新外在表現形式,以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激發紅色文化活力。當前要繼續發揮紅色文化的資源優勢,使其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媒體融合為鄉村紅色文化的傳播帶來全新機遇和挑戰,而媒體融合的時代下需要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支持,提升紅色文化傳播質量,以下進行相關分析。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傳播紅色文化的意義
紅色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在鄉村振興中具有多元價值,需要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重視資源整合,集合多方力量,進而講好紅色文化故事,傳承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我國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長期以來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手段陳舊,而在融媒體時代下需要對各種媒體資源整合,打破單一的媒介形態,加速紅色文化內容產出,進而為鄉村振興帶來活力,整體來說,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傳播紅色文化具有以下意義:
(一)培育鄉土人才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農村開始大量涌入,農村人口數量減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來很大難度,所以需要留住人才,通過農村資源自我發展,提供工作機會和工作崗位,讓個人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從人才培育的角度講需要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真正留住人才,可以將紅色文化作為傳播手段,進而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促進對外開放,提升創業的吸引力在,再如借助鄉村的新面貌吸引人才資源與創業者。最終通過紅色文化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1]。
(二)打響鄉村紅色文化品牌
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支持,我國具有紅色資源的地區需要加強品牌建設,以此帶來經濟效益,不過形成文化傳播品牌具有長期性,必須明確發展定位,整合地區生態資源與紅色文化資源,進而提升資源利用率,促進資源的深入結合。與此同時,需要將鄉村的紅色文化品牌作為宣傳對象,促進紅色文化深度發展,讓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傳播效力,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B站、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打造傳播平臺,進行將二者融為一體,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三)助力鄉村紅色文化產業發展
紅色文化資源有著巨大的思想價值與教育價值,所以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需要自覺傳承紅色基因,通過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促進紅色文化的發展。新時期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促進和紅色文化之間的交流,進而拓寬宣傳覆蓋面,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促進文化傳承。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可將地域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充分融合,促進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比如將豐厚的文化資源與紅色文化結合,進而打造更加完備的文化旅游產業格局[2]。
二、紅色文化傳播助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
(一)促進產業興旺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產業興旺是重點,部分革命老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需要龍頭產業參與市場,將紅色文化資源推向市場,進而打造新興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產業模式,促進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與此同時,需要促進紅色文化傳播,進而賦能農業、旅游業,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物質文化基礎。
(二)培養紅色人才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始終是最重要的資源,也是發展革命老區的關鍵。傳播紅色文化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讓群眾了解黨經歷的苦難與輝煌,進而發揚革命傳統,帶領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為地區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3]。
(三)推動生態宜居
鄉村振興的偉大工程可以為群眾提供生態宜居的環境,所以新時期需要深入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并且配套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同時要積極探索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路徑,讓紅色文化結合田園風光,讓生態旅游和紅色文化的教育元素結合起來,為當地群眾提供具有濃郁紅色氛圍的生活環境。
(四)建設鄉風文明
進行紅色文化傳播可以打造良好的鄉村文化,進而從這一層面助推鄉村振興建設,借助紅色文化可以實現禮儀文化浸潤人心,用資源德化人心、用文明實踐凝聚人心,進而利用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增強群眾的文化底蘊,實現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五)提升治理效能
革命老區的紅色歷史文化不僅具有教育作用,還可以將其作為治理鄉村社會的重要資源,所以對其挖掘與借鑒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需要通過文化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為當地群眾帶來實惠,保持黨組織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紅色文化下增強黨組織的向心力,最終提升治理效能[4]。
三、紅色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
(一)傳播與宣傳深度不足
當前部分革命老區在宣傳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流于形式,沒有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與發展,未能將紅色文化與地方文化結合,所以在宣傳紅色文化的過程中缺乏特色與感染力。從傳播途徑上看,主要是采取說教式的方式,并且帶有明確的政治性和目的性,也不利于群眾接受與理解。
(二)群眾對于紅色文化關注與理解不足
我國的紅色文化年代久遠,尤其是青少年對相關內容了解不足,將紅色文化視為革命文化,甚至認為學習紅色文化沒有實際作用。事實上,紅色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艱苦奮斗精神對個人發展、鄉村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系密切。紅色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已經進化成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優秀文化,其中抗洪救災精神、航天載人精神都是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延續,需要通過有效途徑轉變人們的思想[5]。
四、如何在鄉村振興視角下傳播紅色文化
(一)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新時期,紅色文化在堅定文化自信方面起到了理論支撐作用,可以凈化不良風氣與言論,所以繼承和發展傳統紅色文化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合時代發展,引導群眾堅定文化自信。需要說明的是,文化自信不是將文化和自信簡單的相加,而是在基于文化發展的前提下熟知文化基本內容,把握文化發展方向,最終對文化價值的認知。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要深入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的精髓,深入研究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進行專題研究,實現廣泛傳播與重點宣教結合,并且關注紅色文化資源的社會效益。此外,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好藝術形式這一載體,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自信。
(二)加強新媒體的應用
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還需要與時代同步,采用先進的傳播方式,當前紅色文化被新時代賦予更多的內涵,而在鄉村振興視角下需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讓紅色文化在數字時代“活起來”。傳統媒體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傳播與接收較為緩慢,主要是依托講座、場館參觀等傳統形式,導致示范效應不強。新時期可以利用新媒體,其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代入感強、藝術效果震撼等優勢,能吸引年輕一代把握紅色文化。為此要科學制定紅色文化挖掘與傳播計劃,將受眾特點作為紅色文化傳播重點,并且對媒體資源加以整合,制定好發展規劃,對本地紅色文化的亮點深入挖掘,制作網絡宣傳精品。通過利用新媒體可以實現線上與線下同步宣傳,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信息化建設,并且需要發揮微信、微博、短視頻、微電影的作用,多角度展示紅色文化精髓,不僅能生動的宣傳紅色文化,還能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率,擴大受眾群體,助力鄉村振興[6]。
(三)創作高質量的藝術作品
紅色藝術創作把紅色黨史題材和藝術元素結合起來,進而形成形象鮮明的藝術經典。需要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進而描繪黨的紅色歷史,探索多種藝術表達方式,讓紅色歷史更加鮮活。要點如下:其一,重視地域性與典型化。在挖掘地域性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實地采風、訪談筆錄等形式,進而提煉地區紅色典型事件與歷史事件,做好地方專題研究,提煉不同紅色時代的內涵,進而豐富創作內容,將藝術作品的地域性與典型性結合。藝術作品要貼近群眾,考慮群眾的接受程度,創作的紅色藝術作品要追求客觀與主觀表達結合,保證具有故事性和形象性,讓藝術作品更有鮮活的生命力與感染力,進而書寫與弘揚紅色精神。比如利用革命老區的紅色歌曲、舞蹈、美術作品,典型作品包括紅色歌曲《保衛黃河》、紅色舞蹈《洪湖赤衛隊》、紅色電影《紅色娘子軍》,紅色美術作品《開國大典》。近年來,諸多的紅色藝術作品中融合了時代元素,結合鄉村振興這一大背景,讓傳統文化具有時代感[7]。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小事襯托,大事浮出,也就是從普通人的視角見證社會發展,這一途徑讓作品貼近大眾,讓群眾感受更加深刻。藝術家們采取“以小見大”的方式,塑造了普通群眾的典型,之后深入挖掘與展開聯想,用小故事揭示新時代。紅色藝術創作只有從生活中提煉題材,之后強化細節表現才能讓藝術形象更加生動飽滿,拓展作品的藝術深度。比如紅色影片《建黨偉業》《八佰》等都引起了強烈反響,而《我和我的祖國》更是從小人物的視角進行宏大敘事,讓觀眾更有代入感,宣揚了將國家利益凌駕于個人價值上的崇高信念。再如《高高山上一頭牛》弘揚了赤牛坬人負重奮進、苦干實干的奮斗精神,頌揚了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情系家鄉、心系百姓的品質。
(五)完善輿情監控機制
在利用信息化手段的過程中注重新媒體平臺建立的安全問題,關注群眾互動和信息反饋,及時修改信息資源。要點如下:其一,加強對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的正能量引導,需要地方部門對紅色文化傳播進行輿情監測,完善信息收集途徑,打造雙向溝通機制;其二,在革命老區安排紅色文化傳播輿情信息員,全面負責和紅色文化傳播有關的信息收集工作,之后匯集輿情信息,便于相關部門及時了解對紅色文化的需求,關注重點反饋情況;其三,相關部門也要注意輿情監測,抵制不良社會風氣,保障紅色文化在網絡空間傳播合法傳播,比如及時跟進具體事項,有效協調辦理的事件,之后通過政府網站和權威媒體向受眾公布結果,增強雙向互動,進而促進紅色文化傳播[8]。
(六)促進文旅融合
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過程中可充分融合地域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促進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老革命區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并且自然資源豐富,通常保存著大量歷史文化遺產,這些豐厚的文化資源可以結合紅色文化,創造出完備的文化旅游產業格局。此外,可以通過紅色旅游、紅色衍生品惠及革命老區群眾。地區紅色文化紀念地、博物館可自行結合本地紅色資源,選擇典型性的資料重點宣教。
結語
綜上所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革命老區發展帶來了幫助,需要對豐富內涵的紅色文化深刻挖掘,做好傳播工作,讓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能碰撞出多重火花。在融媒體時代下,需要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新媒體的應用,創作高質量的藝術作品。此外,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完善輿情監測機制,促進文旅融合,進而讓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助力,提升地區知名度,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劉雅婷,謝天翔.紅色文化傳播助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困境與突破——以江西革命老區為例[J].記者搖籃,2023,11(8):27-29.
[2]岳慶英,肖涵.鄉村振興下桂北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策略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0):21-23.
[3]望萍,黃鋆,劉珩.鄉村振興背景下雙高院校服務鄉村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研究[J].國際公關,2022,11(24):115-117.
[4]趙楠.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貴州鄉村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J].文淵(高中版),2021,23(12):432-433.
[5]黃琳慶,劉韶瑞.地方紅色文化的轉化與發展研究——以桂林紅色文化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22(3):79-83.
[6]鐘之.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紅色文化傳播模式探析——以沙洲村為例[J].大眾文藝,2021,23(8):227-228.
[7]張喜龍,李雯,侯薇.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文化傳播困境研究——以保定冉莊為例[J].農村青年,2022,11(12):21-23.
[8]方櫻帆,寧碧波,張宇.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范式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5):128-132.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