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楊琨
摘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可以為提高高校辦學質量提供重要的保障。目前高校注重發揮“互聯網+”教育管理模式的優勢,對現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予以及時的改革,凸顯教育管理的創新發展活力。本文立足高校教育管理的實際發展現狀,從過程性教育管理、自主教育管理、多層次教育管理等幾個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變革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夠切實提高“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整體實效,為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供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教育管理;創新變革
引言
如今“互聯網+”技術發展態勢越來越迅猛,它對社會各行各業產生的影響都是不可小覷的,高校教育也不例外。目前高校不僅注重將“互聯網+”技術手段融入到專業課程、文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注重將“互聯網+”技術手段與教育管理深度融合,打造凸顯“互聯網+”特色的高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滿足新時期高校教育管理的創新發展需要。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應樹立“互聯網+”思維,加快推進高校“互聯網+”教育管理模式建設的步伐,讓教師和學生能夠在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下提高教與學的質量。
一、“互聯網+”教育管理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其衍生出了一種新業態,即“互聯網+”。“互聯網+”是社會發展趨勢演進新形勢,也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形態,也就是說利用互聯網在各類生產要素中的集成作用,對各類產業進行創新而達到提高生產力和創新力的目的,從而在互聯網這一工具和設施基礎上構成經濟建設新形態[1]。“互聯網+”最開始只運用在傳統行業,即通過創新、跨界和連接等方式打破傳統行業的組織形式和發展方式。而將“互聯網+”和教育結合在一起就是在“互聯網+傳統行業”這一視域下逐漸形成的,并且這一模式在教育領域快速發展和滲透。從理論視角上來看,“互聯網+”教育與教育信息化存在明顯差異。后者是以傳統教育模式、體系和組織為基礎,增添了互聯網這一渠道,整個教育體系依然以傳統思維模式為主[2]。而前者,則是將互聯網與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基于此“互聯網+”教育管理則是利用互聯網思維及相關技術,并以此為載體對教育管理組織、模式進行重新組建,實現開拓性、創新型發展。由此可以說,“互聯網+”教育管理是基于先進、科學形式下,以創新發展為前提所形成的新理念。
基于“互聯網+”背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發生了轉變,且賦予了新特征。首先,管理模式的人性化。在“互聯網+”之下不僅革新了教育管理模式,并且還突出了教育的人文性特點,要求教育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關注其之間的差異和實際需求,從而增強管理針對性,促使管理方法愈發多樣化、內容豐富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破傳統教育管理灌輸、訓導的模式,以交流、引導為主流手段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及質量;其次,管理媒介的智能化。有了“互聯網+”的加持,教育管理工作可運用圖像、視頻及文字等多種形式進行管理工作,從根本上優化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同時也能增強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互聯網+”也拓寬了教育管理的方向,拉近了其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比如學校可借助大數據技術的優勢,追蹤、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特征,并為其提供針對性指導和幫助[3]。由此可見,“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趨向智能化、信息化,這既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并實現合理配置,也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需求。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凸顯的問題
現階段,“互聯網+”技術和移動互聯終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和滲透,各類信息技術的運用無疑不影響著教育方法、手段及管理模式的轉變。一方面為高校教育管理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但另一方面也促使其面臨著新挑戰和變革。想要利用充分“互聯網+”的優勢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則有必要對其當下管理中的不足和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有效把握其運用方向。以下就是“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凸顯的幾點問題:
(一)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現代化特色
教育管理一直以來都是高校辦學過程中重點關注的內容,教育管理的質量與學校的辦學質量存在密切的聯系。只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觀念尚未及時轉變,導致傳統教育管理觀念對新時期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阻礙作用。
尤其是當“互聯網+”時代的光芒照映在高校教育管理領域時,傳統教育管理帶來的各種問題越來越明顯。其中一個問題是教育管理模式沒有明顯的現代化特色,教育管理者對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使用程度并不高。這意味著高校教育管理與現代化技術手段的融合度并不高,教育管理內部的發展活力不充足,影響了教育管理的實際成效。
(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深層性
有的高校對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深度的思考,偏向于沿襲已有的教育管理經驗來展開各項教育管理活動。然而教師、學生在教育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顯然不能滿足師生的新需求。這意味著現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缺乏深層性的特點,沒能從深層次的角度來探索教育管理問題,探尋解決教育管理問題的對策。
如今高校教育進入了“互聯網+”教育的新時代,教育管理者更要正視當前教育管理內容單調、教育管理形式單一等方面的問題。因為“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管理者若要開展全面、嚴格的教育管理,會遇到更大的難度,所以擺在教育管理者的一大難題是如何發揮“互聯網+”教育管理的特色,讓大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圍下健康成長。
(三)高校教育管理沒有凸顯時效性
教育管理者一般需要及時掌握教與學的動態,才能及時地落實各項教育管理措施。只是傳統的高校教育管理沒有凸顯這一時效性,更多的是定期對教師的教學狀態、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適當的考察。教育管理者雖然能夠獲取當時的教與學的動態信息,但是并不能全面地反映較長一段時間內的教育管理現狀。
這就亟待高校對教育管理的時效性這個特征產生新的認知,若要開展具有時效性的教育管理工作,無疑需要教育管理者根據更嚴格的工作要求來推進教育管理活動的健康開展。有的高校在探究如何提高教育管理的時效性這個問題時,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之中。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擺在高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難題是增強教育管理的時效性。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建構策略
“互聯網+”教育管理的建設初衷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目的。為此高校在建設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過程中,應當堅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了解受眾的需求,整合相關信息資源,從而明確自身管理目標。即高校在教育管理模式創新中,應當樹立“互聯網+”思維、建構自主教育管理模式、強化教育管理的層次性,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以下是基于“互聯網+”針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所提出相關治理策略:
(一)樹立“互聯網+”思維,強化過程性的教育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創新活力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管理者缺乏較強的“互聯網+”思維,沒有將“互聯網+”技術手段深度融入到教育管理中。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樹立“互聯網+”思維,然后發揮這一思維意識,思考如何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力量,建構注重過程性的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每個高校都在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管理者可在這一環境下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實時考察教師的教學過程與專業發展過程、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在搜集到相關數據信息之后,教育管理者可展開數據分析,實事求是地找出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改變以往經驗主義的管理思維,要注重利用大數據技術來為自己的教育管理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與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互聯網+”背景下的過程性教育管理模式更具現代化教育特色。教育管理者在發現教師的教學問題、專業發展問題時,應注重讓教師參與線上培訓活動,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提升個人的專業知識水平與教學能力,讓教師獲得更多的專業發展空間。高校學生的構成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教育管理者在發現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問題時,很難一對一地展開引導教育。為了解決這一實際的教育管理問題,教育管理者可以在網絡教育管理平臺上開設網絡講堂,讓學生通過線上學習的方式,隨時隨地接受教育管理的服務。
此外,高校可建構全過程動態監察的教育管理機制,對教育管理的整個過程進行實時的監督與觀察,獲得豐富的動態信息[4]。在此基礎上,教育管理者可根據不斷變化的教育管理信息,不斷調整教育管理策略,讓教育管理具有時效性,并提高教育管理的實效性。
(二)打造自我訴求空間,建構自主教育管理模式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對象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他們的表達欲望比較強烈,而且個性化特征比較突出,單方向的灌輸性教育管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還會讓教育管理對象在被動管理的狀態下,壓抑個體的天性。這會讓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也很難獲得應有的成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師生發布信息、傳遞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若教育管理者為師生提供一個固定的自我傾訴平臺,則可集中獲取豐富的教育管理信息。
因此,教育管理者可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嘗試打造一個自我訴求的網絡空間,讓教師或者學生進入到這個網絡空間中,抒發自己的意見,提出自我訴求。教育管理者可從這一自我訴求空間中了解到師生各種各樣的心聲,滿足了他們的自主表達需求。在此基礎上,高校可建構一個自主教育管理模式,讓教師與學生在這一自主教育管理中協同獲得健康的發展。
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可以讓教師自我監督個人的教學過程,記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狀態、教學成果等方面的信息,由教師來自主反思教學問題,自覺解決相關教學問題,自主做好教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應鼓勵學生展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為他們賦予一定的網絡話語權,讓他們在自我訴求空間中主動訴說自己的心聲。教育管理者可以整合這些教育管理信息,把握好接下來教育管理工作的大體方向,發揮指導與引領作用,推進師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工作健康開展。
(三)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增強教育管理的層次性
針對當前高校教育管理深層次不足的發展現狀,教育管理者應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并且要注重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教育管理中的各種問題,然后圍繞不同的問題來展開深入的思考,及時調整教育管理內容和方法。在“互聯網+”教育管理視域下,教育管理者可根據以下幾個問題來探尋教育管理的對策,建構更完善、更科學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教育管理者可圍繞“網絡化教育管理平臺結構缺乏合理性”的問題來展開思考,分析網絡化教育管理平臺結構的組成部分,然后合理調整網絡化教育管理平臺結構,希望能夠發揮網絡化教育管理平臺的主陣地作用,推進“互聯網+”教育管理活動的健康開展。第二,教育管理者可圍繞“網絡化教育管理功能發揮不充分”的問題來展開思考,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具有哪些功能,然后根據不同的教育管理功能,制定合適的對策。第三,教育管理者可圍繞“網絡化教育管理更新周期緩慢”這個問題來進行深入思考,科學制定周期性的“互聯網+”教育管理計劃,根據教育管理對象的認知規律,提高他們對“互聯網+”教育管理的接受度。第四,教育管理者可圍繞“網絡化教育管理缺乏日常管理”這個問題來展開反思,思考如何實現“互聯網+”教育管理的常態化。
高校可以讓教育管理隊伍內部隨時保持激烈的思維碰撞與思維交流,不斷地激活自己的教育管理思維活力,不斷豐富“互聯網+”教育管理的內容,讓教育管理富有層次性和變化性,滿足新時期教育管理的發展需求。
結語
總之,高校應認識到“互聯網+”教育管理模式的運用優勢,然后發揮“互聯網+”思維,推動各種“互聯網+”技術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多元應用,讓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內容、教育管理形式與方法等方面都得到創新與優化,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的健康開展,為高校以后的人才培養工作創設良好的教育管理環境,最終讓大學生在高校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成長成才。
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變革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071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奕.淺談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中的有效應用[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04):155.
[2]涂濤,余詩佳.教育技術的當代迷思與智慧出路[J].中國電化教育,2017(09):13-17.
[3]劉小敏.教育信息化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路徑[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1(04):38-39.
[4]任遠坤.新時期柔性管理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實踐[J].教育觀察,2021,10(18):41-43.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