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
摘要:近幾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2020年我國教育部提出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提升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揮高校智能支持作用和科研能力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已然成為高職院校必須重視的問題。進而隨著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改革進程的加快,對學生綜合素質所提出要求也日漸升高。學生不僅需要具備良好專業技能外,還需要具備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因此本文從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現狀及創新創業的實踐入手,以蘭州現代職業學院為例,提出以“創新創業比賽平臺”“校企合作聯盟”及“大學生孵化基地”三個載體為依托,打造本校創新創業團隊,踐行本校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針對高職學生雙創能力培養路徑探索提出建議,借此推動高職院校雙創教育長期發展。
關鍵詞:職業院校;實踐導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蘭州現代職業學院
引言
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發展和提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探索符合本校發展目標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對各高校尤其是近幾年發展迅速的高職院校是非常必要的。各高職院校及高職本科技術大學在探索實踐開拓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實踐模式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要堅持以實踐導向為基礎,制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劃,構建育人為核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一、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定義
(一)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界定
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指學生通過在校期間學習的知識和專業技能自發組建團隊,開展具有原創意識和開拓性質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并服務社會創造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主要涵蓋兩個方面。一是創新能力,學生具有創新渴望和精神是創新創業能力的前提。二是創業,這需要以學生創新為基礎進行拓展和延伸。在當前尤其疫情之下,大學生就業難的經濟環境下,大眾創業已經涉及社會中各行各業,為國民的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提供了全新的思維和價值觀。
(二)培養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意義
我國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雙創實踐能力,可以有效的解決高職學院畢業生低學歷、就業難的根本問題,也能夠讓高職學生通過自我的技能和社會價值得到大眾的認可,更好的詮釋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教育教學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創新和創業是相輔相成,創業是創新的一種實踐活動過程,創新為創業提供全新的思維,構建創業思維體系,不斷通過創業修正創新思維的實踐性,通過創新思維不斷給予創業新的鼓勵,幫助實現優質創業的必要途徑。因此對于高職院校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構建院校平臺,基于學生創新機會,允許學生建設相關專業創新團隊并給予相關的經濟和學院政策扶持。職業院校教師需要負責幫助學生孵化項目,帶領學生從創新到創業,真正發揮高校的智力支持服務作用。
二、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策略不足
(一)高職院校缺乏對學生雙創能力思想意識的培養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目標定位于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高質量人才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職業院校的學生多數在畢業后,通過院校招聘或者校企合作企業直接進入企業原有空缺的技術崗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揮,工種單一陳舊,收入水平不高,學生工作積極性也不足,這就是沒有發揮職業院校的教育特色,沒有調動起學生創新創業的時間能力。企業也反饋學生在崗位就業后沒有青年學生的朝氣和院校創新能力,產品和技能都沒有得到新的提高,這就是學生創新意識不足的原因。學生在校期間缺乏這方面的培養和認知,這也是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對學生雙創能力培養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學生的雙創意識不足,主要還是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不重視,沒有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和教學計劃,沒有構建符合本校專業特色發展的學生雙創教育體系,進而沒有具體的教學課程和項目[1]。當然還有很多學生通過各種網絡渠道獲得片面的案例,片面的認為失敗是創業,尤其是職業學校學生的自主創業案例多半是失敗告終,沒有得到正面的、全面的鼓勵和講解,不愿意面對失敗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自主創業和創新的意識就會更加淡薄。
(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完善
大部分職業院校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并未形成專業的創新創意課程體系,該課程的學科教學以及實踐課程存在嚴重缺失,無法完成體系化的教育培訓。當今我國絕大部分的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規劃中已經加入了創新創業課程,表面上來,該課程的教育體系已經趨近于完善,但該課程的落實效果不佳。有研究數據表明,當前在職業院校中,接近2/3的學生并不了解校方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也并沒有參加過該課程的培訓。
(三)教師職業素養有待提升
很多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素養及專業教學能力因為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雙創培訓,對雙創課程的理論和教學方式方法上不夠了解,所以很難根據學生的學情,設置符合學生成長的創新創業課程。很多教師在授課時仍然是“偏理論輕實踐”,沒有通過身邊具體的實踐項目進行展開講解,更沒有為學生設定相關實踐項目的具體教學活動,嚴重影響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業能力本身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能力,學生不僅要具備充足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有一定的實踐操作經驗,只有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在一起,學生才能夠在不斷試錯的過程當中獲取知識。
三、實踐導向下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策略-蘭州現代職業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實踐路徑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在 2019 年7月,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會”,2019-2022 年期間,學院不僅為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勵志講座,同時邀請校企合作企業專家和全國知名高校創新創業團隊專家“現身說法”,以此拓寬學生的思路,提升學生的競爭能力。2021年成立了市級“眾創空間”,2019 年我校創新創業團隊獲得全國第六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獲得甘肅省金獎,2020年-2022年組建校園創新創業團隊參加甘肅省第七屆、第八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獲得5個銀獎、4個銅獎,2022年參加“學創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省級一等獎,國家級二等獎。2021獲得甘肅省最受中學信賴高職院校榮譽稱號,這充分體現了學校在創新創業教學中的成果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高度好評。學院也將在未來努力提高職業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為突破點,開設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學情的雙創課程,讓更多專業技能強的教師參與學生雙創教學,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為進一步提升學院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教學質量,充分滿足教改需求,學院對學生雙創能力培養途徑予以探索,詳細如下。
(一)鼓勵學生創業,創建實踐工作室
在教學過程中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創業,為學生組建挖掘創新項目的創意工作室,聘請專家或導師為學生提供專業技術指導,挖掘一些具有發展前景的優質創業項目聯合當地政府進行合理孵化。
(二)建設多元化實踐基地平臺
校方根據學生組建團隊和專業,引入優秀企業合作,共建團隊共同孵化項目,讓學生項目服務社會。例如2021年我校通國校賽、省賽選拔出了校園項目團隊“智能稻草人團隊”,聯合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武威福興泰農業合作社、武威氣象局和武威聚眾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組建的一支以物聯網+互聯網服務河西當地的農業科技發展團隊,團隊在一年之內研發了針對國內現有溫室大棚監測控制系統存在的監測環境變量單一、實時性差、成本高等問題,集互聯網+大數據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為一體,依托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和無線通信網絡進行環境數據采集、傳輸,采用ARM嵌入式系統對采集到的環境參數進行精準計算和處理,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分析、預警、決策、調控,研究出了基于多數據融合的農業大棚環境監控系統。團隊在短短一年中采用技術+產品+服務高度融合的模式,向農戶提出產品和技術的同時,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單位智力支持作用,為農戶提供增值服務,從而針對不同農作物生長特點,提供符合農作物生長需求的精準大棚環境管理方案。同時還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組建農業專家資源庫,在手機APP平臺和Web端操作界面嵌入農業作物種植技術資源庫及專家庫,對農戶進行科學種植的在線指導和新員工培訓,幫助農戶科學種植,真正做到科技興農,解放當地農業生產力,大幅降低人工生產勞動強度,打通科技興農最后一公里。
(三)貫徹全方位、高質量的教育方針
將學校、企業以及政府三者結合,三方面共同努力,貫徹全方位、高質量的創業能力教育方針,建立實訓基地,提升學生的實踐個人能力。學生在創新精神的指導下優化創業計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高職院校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教育體系,調動起學生的創業積極性,調整校內的資源配比,引入校外社會資源,開展校內、外合作,完善創業實踐路徑。
(四)以學生主體及市場需求出發
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始終圍繞學情及學生需求開展。同時教師也必須要以市場經濟為主要導向,堅持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優化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學院在2021年、2022年組織教師參加SYB創業導師,并考取證書,在校內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組織教師授課,每周8課時,在創新創業課程中,涵蓋了當前市場經濟走向,融入創業相關法律和市場營銷知識讓雙創課程在校內有序開展。
(五)引入“互聯網+”及信息技術
在新的社會經濟體系下,“互聯網+”技術也已經漸漸走入了大眾視野。可以結合新媒體技術,實現高科技技術手段下的創新創業教學。通過新媒體和互聯網信息交互平臺,讓學生緊跟時代節奏,在新時代背景下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優化學生服務社會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并及時反映出學生的實踐成果。學校不斷鼓勵學生自主開展互聯網創業,以互聯網電商或者互聯網物流等課題為主,促使學生自主規劃項目內容、創業方案及創業計劃,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新媒體運用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團隊管理和運作能力[2]。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失敗,逐漸掌握創業風險,總結規避風險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而培養學生不斷拓新、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品格。
為加強我校學生創業的實踐性,學院利用“互聯網 +專業”推進學院院級雙創平臺建設,將多元主體融合,創設高標準高質量的院級雙創空間實踐孵化基地。學校可以鼓勵教師積極申請國家級或省級科研項目或與多元主體合作進行前期項目推薦,組建師生團隊,在實踐中轉化創新創業理論知識。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創業實踐,如“互聯網 + 電商”“互聯網 + 物流”等,促使學生獨立規劃項目內容,積極進行策略和方案籌劃,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自身管理能力、洞察能力和決策能力[3]。
結語
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潮流趨勢,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選擇。高職院校中的大學生們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在當今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環境下,需要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牢固掌握了專業技工技能的前提下,不斷拓展他們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而不斷發展為創業能力,在學歷短板的劣勢下,通過技能的創新,不斷增強自我創業實踐能力,可以在就業難的現實環境中獲得一份高職學生的就業機會和尊重。同時通過創新創業活動的實踐,不斷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執行力、抗風險能力和人際交往溝通能力、降低創業風險,打造一個適合高職院校學生需求的培養模式來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各院校應組建高質量的師資隊伍,重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成立創新創業工業園、工作室,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大膽開拓全新的人生道路,以此提高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實力、創業能力,為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做出貢獻。
本文系:1. 2021 年度蘭州市科技發展指導性計劃項目《實踐導向下職業院校創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ZD-141);2.2021 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灌區水資源的遠程精準化智能監測項目》(項目編號:2021B-610);3.2021 年度蘭州市科技發展指導性計劃項目《基于創新創業理念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2-ZD-142);4.蘭州現代職業學院院級課題《“技能甘肅”背景下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學改革實踐研究》(項目編號:LX[2022]JG220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千文.新經濟形勢下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措施探究[J].投資與創業,2021,(20):41-43.
[2]高瑞金,孫妍妍.“互聯網+”新常態下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研究[J].投資與創業,2021,(20):35-37.
[3]劉燕.構建“課程-師資-孵化-比賽”四位一體模式提升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J].內江科技,2021,(07):8-11.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