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 要 群文閱讀教學可以與寫作教學相結合,通過比較閱讀、專題閱讀活動,以讀促寫,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究以讀促寫的有效教學策略,諸如精選合適的閱讀議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創(chuàng)設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情境,增強學生的寫作動力;依托課文提煉寫作技巧,夯實學生寫作基礎。
關鍵詞 群文閱讀? 以讀促寫? 有效教學
寫作與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關鍵的板塊,二者具有互相促進的關系。教師應將寫作與閱讀有效對接,充分利用閱讀教學,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解決學生寫作困難的問題。群文閱讀教學中要借助各種語言類活動與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多種思維,構建“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一、精選議題,獲取寫作靈感
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整合讀寫任務時,應做好群文議題選擇,通過合適的議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要關注寫作能力培養(yǎng)需求,可根據文本體裁、人文核心及作品作者選擇與組合文本,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提供寫作靈感與寫作素材,避免在寫作時出現(xiàn)無事可寫的情況。
比如根據作者作品選文組群,以“走近杜甫”為議題,圍繞詩人杜甫,選擇《登高》《登岳陽樓》進行群文閱讀。在預習階段,讓學生組建小組,在合作學習模式下,了解詩作的寫作背景,梳理作者的人生歷程。有小組結合已知資料,梳理了杜甫的不同人生階段,35歲前為讀書游歷階段,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為《望岳》;在35歲到44歲之間為困守長安階段,作品包括《麗人行》與《兵車行》等;45歲到48歲之間處于陷賊和為官階段,作品包括“三別”與“三吏”;最后為西南漂泊階段,《登岳陽樓》與《登高》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也有小組用“頗輕狂”“潛悲辛”“心系國”“詩家辛”進行概括。在誦讀環(huán)節(jié),要提示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在了解寫作背景與作者處境的基礎上,帶入情感,為后續(xù)解讀詩歌內容作鋪墊。在比較閱讀環(huán)節(jié),對體裁與內容作對比分析,雖然一首為五言律詩,一首為七言律詩,但是詩歌結構較為一致;二詩所描繪的景象分別為秋日長江圖與洞庭景色,均抒發(fā)出憂國憂民及悲哀自身老病孤獨的思想感情。學生可運用“煉字”法鑒賞分析詩歌的語言,學習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fā)出情感的寫法,并積累詩中用來表現(xiàn)孤獨、悲涼的意象,如戎馬、孤舟、落木、猿等,可嘗試在散文或者詩歌創(chuàng)作中借鑒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最后可讓學生在閱讀《杜甫傳》后,嘗試為詩人杜甫撰寫小傳,或者給杜甫寫一封信,為學生提供寫作練筆的機會。
群文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經常性練筆,可結合課內文本拓寬寫作思路,明確習作切入點,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學生在前期閱讀環(huán)節(jié)中獲取的文本相關信息可被運用到后續(xù)的寫作中,閱讀時引發(fā)的情感也可以移植到作文中,使作文的內容更為充實,情感更加飽滿。
二、情境構建,激發(fā)寫作動力
群文閱讀以學習項目為載體,通過整合學習資源、方法、內容與情境,助力學生提升綜合素養(yǎng)。在專題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貼近生活的情境,讓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強化學生寫作表達意識。
比如在《故都的秋》《我與地壇》《荷塘月色》的群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閱歷,描述自己對四季不同景色的印象,通過情境導入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三篇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提取各個文本中的自然現(xiàn)象、自然景物、地點及時間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從而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認知。而后抓住“樹”這一描寫對象,讓學生摘錄課文中與“樹”有關的描寫,用關鍵詞對不同作家眼中的“樹”的狀貌進行概括,并討論各作者的語言運用風格,了解文意表達上的實際指向。可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補寫練習,既要關注語言風格特征,也要對不同情境體系下的物的狀貌加以表現(xiàn),同時還要結合作者所處的差異化生命情境,表達出意蘊,前后句要緊密銜接。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 ?),早晨起來,(? ?),會鋪得滿地,(? ?)。”教師可與學生一同交流補寫中遇到的困難與應對方法。組織語言結構時,可將特征、技法與詞匯進行結合。教師可列舉與樹相關的文學作品、繪畫作品,讓學生對作家與畫家筆下的各種樹進行解讀,而后在課堂練筆環(huán)節(jié),嘗試對樹進行描寫,可描寫經典畫作中的樹、校園中的樹,也可對記憶中的樹進行描寫,注意借助較為復雜的句子突出樹的特征,同時將樹作為切入點,以情景交融的方式,以“生命中的樹”為主題進行寫作。最后,布置情境化的課下寫作任務,讓學生以校園廣播站記者的身份,對校園中的景色進行拍攝,并為圖片配上相應的解說文字,對校園中的景觀進行介紹。
在散文類課文的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進入到寫作環(huán)節(jié)中,則可布置情境化的寫作任務,打破客觀條件對于語文課堂的限制,讓寫作進入到學生的生活中,有效激發(fā)學生寫作動力。
三、掌握技巧,提高寫作質量
群文閱讀中的文本往往具有相似的主題或者相同的體裁,教師可借此向學生傳授寫作技巧,彌補寫作環(huán)節(jié)的短板,促進學生寫作能力。
比如,在《師說》《勸學》群文閱讀教學時,可借助這兩篇課文引導學生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技巧,群文議題可選擇“明確對象,有的放矢”。首先讓學生梳理兩篇古代議論文的行文思路,學生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均是由“中心論點”及服務“中心論點”的論據構成,《勸學》中寫到了學習的具體作用、意義、態(tài)度與方法;《師說》中寫到了從師的必要性,為師的主要作用,選擇老師的標準以及寫作意圖等。在議論方法上,《勸學》運用整齊豐富的句式,采用比喻論證與對比論證的方式,內容既有抽象化說理部分,同時也有形象的比喻,說服力與可讀性都比較強,有效強調了專心、堅持與積累這些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鑒賞《師說》時,學生發(fā)現(xiàn)了課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與多角度的對比論證,對從師的重要意義以及擇師的具體標準進行闡述。完成對文本的分析與深度解讀之后,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印象深刻的語句加以摘錄,而后借鑒課文中的句式進行仿寫,可以融入相應的寓言、典故與成語。可以讓學生嘗試對兩篇課文的結尾進行完善或補充,可以仿寫課文結構、語言、句式等。完成補寫任務之后,學生可以互相交換自己所寫作的內容,相互點評。
教師設計群文閱讀指導方案時,應注重從寫作教學角度出發(fā),探尋能夠銜接寫作環(huán)節(jié)的切入點,可以結合具體的課文體裁、主題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通過借鑒運用課文中的寫作技巧增加學生作文的亮點,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真正將“以讀促寫”落到實處。
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入比較閱讀、專題閱讀等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為豐富的文本,學習、掌握更多寫作技巧。教師應應積極探究以讀促寫的有效教學策略,切實將閱讀與寫作有機融合,使學生能夠從群文閱讀獲取充足的營養(yǎng),學習、掌握多樣化的寫作技巧,就能夠有效提升寫作能力。
[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群文閱讀中“以讀促寫”的有效教學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Y[2021]G193號]
[作者通聯(lián):甘肅白銀市平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