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相宜


摘?要:目前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國際形勢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呈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國際商務課程正是幫助學生分析跨國企業如何在紛繁多變的國際大背景下生存發展的課程。作為民辦本科學校,迫切需要培養學生成為寬知識、強能力、具有國際化視角的應用型人才。本文在分析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連接國際商務課程,探討民辦本科院校如何推進國際商務課程與思政的有機結合,培養更加具有家國情懷,高素質,高情商,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國際局勢;國際商務課程;課程思政;民辦本科院校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16
根據2022年教育部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存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高達4430萬人,這些學生是國家和中華民族的未來,他們的意識形態直接影響了整個社會未來的走向,決定了一個民族未來是否能夠繁榮發展,然而,“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時代“課程思政”已是所有高校必然要選擇的課程改革道路。思政教育必須依附時政、因事而化,在不確定國際性大環境下,培養學生們成為具有愛國情懷、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國際化視角的綜合型應用人才。國際商務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對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知識整體的總結與升華,將思政元素融入該課程中,是適時而生、為國家長足發展供大量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仍缺少針對于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特點融入思政元素的國際商務課程推進的理論研究。本文將從民辦本科院校的學生特點入手,探索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講授國際商務課程的新思路。
1?民辦本科院校推進課程思政的必然性
民辦本科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從整體來看,學生的生源和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能力偏向于被動式學習,學生更加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實用性。
1.1?符合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的特點
(1)易被社會錯誤的價值觀誤導。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民辦高校大部分學生的道德品質良好,崇尚德高望重的人士,鄙視不良行為,樂于助人,積極參與社會或學校組織的各種志愿者活動,尊老愛幼,友愛互助。但是,也有不少學生在應對外來的文化沖擊時,思維過于活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對問題的是非與利害關系,易“隨大流”,頭腦簡單,尤其是對于一些不健康的思維或行為時,很難把握界限,需要思想政治上的良性引導。
(2)缺乏問題的深度思考能力。樂于關注時事政事,對于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有一定的認知,有基本正確的三觀,尤其是隨著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互相依賴程度高,大部分學生比較關心中外的時政熱點事件。但部分學生還是對于國家大事和政治熱情度不高,加之政治理論的基礎還很薄弱,缺乏政治判斷力和政治敏銳性,在分析理解問題時,缺乏深度,停留在淺層,急需學校和教師的正向引導,培養大學生具有堅定準確的理想信念、獨立自主的意識,開發他們的內在潛能。
1.2?符合民辦院校學生就業崗位需要
民辦本科院校學生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偏重實操,招聘企業也多要求學生具有相關實操能力,因此學校不僅為學生開設了很多課程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開設了許多創新創業類、國際貿易運營類、跨境電商運營類的比賽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在這些活動和實踐中學生最缺乏的不僅僅是經驗,還是為人處世,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所以,這更體現出了課程思政對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包括培養學生對工作負責、尊重他人、保守機密、尊重客戶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在國際商務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然性
國際商務這門課程是迎合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而產生的課程,也是為培育符合時代發展復合型人才和新時代中國管理人才“精理論、通實務”的更高要求的課程。它的內容以環境理論戰略與組織結構運營作為企業生存發展所探索的架構與思路,圍繞國際企業運營理論基礎、國際商務的環境和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以發展的眼光探究企業如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基于這樣國際化的專業環境與新時代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中融入課程思政符合國家未來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國貿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2.1?符合國家未來人才培養目標
課程思政和把思政單獨設立為一門課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思政的融入不是生硬的強加,更像是一種全覆蓋的教育引導。在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中明確地提出要充分調動各種教學資源,培養堅定“四個自信”,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這與國際商務課程的目標不謀而合,呼應了高等教育“堅持立德樹人”的高校課程改革體系重點,所以在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是順應時代發展和迎合我國人才需求的必然趨勢。
2.2?符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本門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熟練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基礎知識的、熟悉外貿相關流程的、能夠運用習得的商務技能獨立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從之前提到的課程內容,不難看出這是一門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具備國際敏感思維的學科專業課程,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免不了要分析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的沖突或焦點事件或跨國企業運營的相關事宜。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未來就業方向也多為涉外企業、合資企業、大型工商貿易公司或企業從事貿易經濟等等,這些企業對外貿人員的政治素養要求較高,且經常涉及到國別間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碰撞,因此必須以課程思政作為知識的載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學生進行政治的引領和價值的培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這些關聯上來看,課程思政對于學生具有關鍵性意義,因此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必然引入思政元素的內容且必須貫穿始終。
3?課程與思政國際商務思政融合實施方法
思政與課程的關系并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更像是“如春在花,如鹽在水”,合二為一,統籌兼顧。為了確保更高效的課堂、提高教學效果、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可以深挖本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進3.1?教學方法多樣化
(1)案例驅動教學法。國際商務這門課程作為商科的必修科目之一,它涵蓋的內容范圍非常廣,一切有關國際商務活動的行為都包含在內,要求學生不僅僅理解書本上的知識,還要有實際操作跨國企業國際商務活動的能力,所以教師要結合案例分析再聯系實際,引發學生的思考。比如,講到第四章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中要素稟賦理論時,可以引入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建設帶來的“新要素稟賦”,讓學生明白跨越100多個國家進行“一帶一路”建設的難度之大,但是我們做到了,不僅促進了促使生產要素在不同國家之間流動和重新組合,而且通過改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了“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就業等一系列的好處。積極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體現我國“大國”地位,提升學生對于祖國建設的熱情與自信。
(2)角色扮演教學法。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常常有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會同時不同地進行商務活動,所以僅僅只靠文字的介紹學生可能難解其意,那么就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設身處地地去進行商務活動,加深印象,將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比如第十三章在講解有關于全球供應鏈關系管理的時候,以菜鳥物流“黑科技”為引入,講解在物流的每一個環節涉及到的部門都是至關重要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達到“極速達”的要求,才能最終提升“最后一公里”給客戶的實際體驗。在課上還可以設計虛擬團隊包括技術開發部門、采購部門、后勤、銷售部門、生產經營部門、財務部門等設立不同的小組,每組負責不同的模塊,共同協作完成供應鏈的虛擬采購或物流任務,讓學生在其中各司其職,同心協力。活動完成后讓學生總結在本次虛擬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讓學生明白只有互相合作,相互配合,才能打造出一個具有凝聚力、和諧的、高效的工作團隊。
(3)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僅靠課堂上的時間沒有辦法滿足學生們多元化的需求,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應用人才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本課程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在上課前,提前讓學生預習下節課相關的案例或新聞視頻,留下思考題讓學生仔細閱讀分析,課上設立討論的環節,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再結合本節課知識點解決思考題,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在思政方面進行升華。例如在講解第二章國際商務環境的時候,課前在線上傳有關華為研發5G遇到技術壁壘的相關新聞,讓學生思考企業在跨國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課上先進行討論,再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課后總結出企業的發展和東道國的宏觀環境是分不開的,引出思政內容,國家要想強大,不能靠其他國家,唯有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科技強國引領現代化強國建設才是應對復雜的國際大環境的唯一出路。最后提出華為面對美國的重重阻攔,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不斷突破自我,繼續自主研發芯片,從而引導學生要自強不息,永不言敗。
3.2?基于國際商務課程內容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應用
本文將國際商務課程分為了8個模塊,對本門課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進行總結和歸納,列出與課程結合的實際案例,具體如表1所示。
4?融入課程思政的課程效果評價
為響應教育部“三全育人”的號召,也為更好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國際商務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本門課程主要選擇應用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來檢驗課程最終的效果,而且民辦本科的學生培養更加注重實用性,所以要讓綜合評價學生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三個方面。通過一個學期的觀察與評價,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究深層次的內容,挖掘書本背后的深層問題,說明具備了更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夠主動表示愿意為祖國的建設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大多數學生在學期末表示通過課程的學習在理論和思想上收獲頗豐。但是思想政治的培養畢竟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學習的效果沒有百分之百的量化標準,還需要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上作持續的更新。國際商務課程具體評價方法如表2所示。
5?結論
通過一個學期的探索,國際商務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入情況良好,但是仍有不足。民辦本科院校需要注意到,課程思政在高校的快速推進已是必然的發展勢頭,為保證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教師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堅持任務驅動型教學,堅持各類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而行,堅持教師引導性作用,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的四類評價主體——管理主體;教育主體;學習主體和社會主體。民辦本科院校推進好思政課程,是我國教育達成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因素,也是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一步。
參考文獻
[1]趙立斌,張夢雪,肖瑤.新文科下高質量推進經貿類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國際商務課程為例[J].對外經貿,2023(03):154157.
[2]徐燕,陳英梅.“國際商務”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06):6669.
[3]高新,葛睿.國際商務課程思政設計:意義、難點與對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33):8587.
[4]張涵.國際商務“課程思政”建設探究[J].營銷界,2020,(31):7879.
[5]田志剛,王茹.民辦本科高校學生特性研究及對學習的影響[A].福建省商貿協會.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十四)[C].福建省商貿協會:福建省商貿協會,2021:302306.
[6]張晰朦.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外貿英語函電”教學實踐與思考[J].成才之路,2023,751(15):1720.
[7]呂冬英,朱月晨,甘懷敏,等.“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19,(04):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