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林
摘 ?要: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結合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施效果。文章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作為切入點,找準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程改革;小學數學;優化策略
關注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持續優化每個教學環節,做到教學有的放矢,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但是,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傳統、評價機制單一等問題,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感受等都關注較少,導致課堂教學手段模式化、程式化,課堂教學質量自然會受到影響。基于此,關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明確問題原因,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流程,已是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關注點。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1. 教學理念落后
雖然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多年,但是部分教師依然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片面地追求學生的數學成績,將教學重點集中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無論是制訂教學目標,還是選擇教學方式,都從傳統的教學經驗出發,大多以無差別的“灌輸”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小學數學課堂往往枯燥乏味,課堂教學低效。
2. 教學手段單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依然遵循以“教師、課堂和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灌輸”,注重施教者的主導地位,很少會關注受教者的接受程度、對知識內容的承載力等,學生被動地接受,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3. 評價機制單一
首先,教師的評價基點較為單一,即僅以學科分數作為評價的標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沒有納入評價體系;其次,教師以否定、問題作為主要評價手段,忽視了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缺乏有效的肯定和引導,致使教學評價效果不佳;最后,缺乏對學生個體能力、身心發展等方面差異的辨別與歸類,采用單一的評價標準很難對每名學生的學習進行客觀評價。
二、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策略分析
1. 轉變教學理念,做好充足準備
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其教學行為。在課程改革要求下,教師必須提高教學意識。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理念的更新,要將前沿的教學理念納入自己的教育觀、教學觀中。其次,教師要注重生本教育,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新審視教學主體的關系,并嘗試互換師生角色,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其以“教”的視角看待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從而不斷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促使教師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另外,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開展差異化教學,即改變以往無差別“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接觸與自身能力適配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針對性。教師則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制訂出差異化教學目標、教學方案,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綜合發展。最后,在更新教學理念的同時,教師還應該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改變單一的課堂形式,強化實踐教學,即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生成、發展過程,最終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2. 科學設計教學,突出知識重點
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具體來說,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首先,備教材。主要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深入分析,找出整個教材的體系、內容和重點和難點知識等。在此基礎上,緊緊圍繞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從讓學生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發展素養三個層面設計教學目標,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等。其次,備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其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等,思考“如何設計教學內容?借助什么樣的方式和教學語言?”等問題才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轉化,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最后,在教學設計中應突出重、難點。唯有精準把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講清楚,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開展數學學習,幫助學生深入地掌握數學知識。
3. 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的選用是開展數學教學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尤其在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勢下,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優化與創新。首先,創設學習情境。這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將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實現小學數學高效教學。其次,融入生活元素。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以致用。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該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學生生活周圍挖掘教學素材,并融入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在生活元素中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產生學習成就感和滿足感。最后,鼓勵互動探究。教師可以精心設計與學生認知水平相契合的探究任務,引領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相互探究,經歷知識、原理的生成過程,從而完成對學生知識的構建,讓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感受新、舊知識交互的過程,體驗思維碰撞的樂趣,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日常觀察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展示能引發其深度思考的元素,并加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開展針對性教學。同時,教師要時刻關注教學動向,追蹤學生的學習反應,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達到勵學增效的目的。
4. 精心布置作業,夯實數學基礎
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課后完成練習,達到鞏固課上知識的目的。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該注重提升數學作業的趣味性、開放性和多樣性。首先,設計趣味性作業。作業設計應該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其思維習慣和心理特點等設計一些趣味、生動的作業,以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作業中。其次,設計開放性作業。作業設計還應該堅持開放性原則,設計一些實踐性、開放性的作業,滿足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究的需求,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最終完成數學知識的鞏固、深化與理解。最后,設計多樣性作業。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設計作業,即將課后作業劃分為必做作業、興趣作業、補缺作業、探究作業等,促使學生在課后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選擇作業類型,最終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
5. 改變評價方式,發展核心素養
教師要全面地衡量、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看其是否已經達到了既定的學習目標,同時要留意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優化評價方式。首先,從評價標準來看,教師在優化教學評價時應該將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都包括在內,如上課聽講情況、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等,使得教學評價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其次,從評價主體來看,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通過相互交流與評價實現知識與思想的匯聚,發現自身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最后,從評價方式來看,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采用激勵和建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在教學評價時,教師應該因勢利導,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優點和進步,并實施一定的激勵和建議,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
綜上所述,針對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精益求精,不斷進行教學理念的更新與完善,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手段、課后作業、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優化課堂教學,以更好地實現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史金萍.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策略[J]. 學周刊,2021(18).
[2]鄧艷峰. 小學數學課堂中優化教學的策略淺析[J]. 讀寫算,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