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龍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明確教學目標,指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整個教學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對心理學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利用積極心理學展開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促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逐漸形成積極、健全的人格,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此,文章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探討了心理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及實踐,旨在推動我國素質教育更好地落實與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心理學;教學應用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基礎課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經常會出現各種叛逆心理,學習壓力比較大,也會由叛逆心理衍生出一些負面情緒。同時,在互聯網環境中,學生接觸的信息比較多元化,辨別信息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有一定影響。因此,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時候,在該階段對學生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相較于其他學科,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大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師可以靈活利用這些教學素材,把握各種教學時機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心理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學生的個人成長受到知識學習、成長環境、生活經歷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要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要在學科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對于簡單的心理學知識進行理解與學習,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控制情緒,培養學習能力。
1. 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規律
雖然國家提出了“雙減”政策,但是學生依然處于升學制之下,學習壓力依然存在。如果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具備自我調節壓力的能力,容易形成孤僻、自卑、厭學等不良心理。將心理學滲透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接受系統的性格、心理、人格、情緒等方面的疏導,這樣可以及時改善學生出現的不良情緒,并會讓學生掌握一些自我疏導和調節的方法,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 符合素質教育革新理念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著重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就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初中生的重要性。將心理學滲透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既能夠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提高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又能夠讓學生真切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保持心理健康,為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礎。
3. 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
學生之所以要學習,就是為了將來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與時代的發展。將心理學滲透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優化課堂教學成果,讓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自我,科學處理自己與他人、集體等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夠靈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進而使學生真正成長為一個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人。
二、心理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實踐
1. 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健康情況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更加謹慎,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狀態進行分析,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特別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上,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心理健康情況為基礎,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讓每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一視同仁,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第一,學校要加強初中道德與法治師資隊伍建設。教師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這需要教師在心理健康、道德與法治等方面有廣博的學識。第二,在上課前,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盡快適應新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第三,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有的學生活潑開朗,有的學生靦腆內向,共同點是他們都不喜歡死板、枯燥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多運用一些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并在課堂上給予他們一定的鼓勵,讓學生學會自己釋放壓力。
2. 開展多樣化的心理教育活動
就現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來看,很多教師都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素材,課堂教學模式也以“滿堂灌”的口頭講述為主。在開展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課堂設計缺乏創新,教師很少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要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一步落實心理教育,必須進一步豐富心理教育活動的形式,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下冊“集體生活邀請我”這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團隊協作對于集體發展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知識小競賽”的主題活動。教師先將學生5人分為一組,之后使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讓學生搶答,回答正確的學生可以得3分,回答錯誤的學生扣1分。在主題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感受團結集體的力量和溫暖,并思考自己為集體做過什么。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心理醫生面對面”等心理講座,讓學生意識到集體的力量來源于成員共同的目標和團結協作,總結團結的集體的共性。
又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進行角色扮演。井然有序的社會生活離不開社會規則的維系。試想:在超市結賬排隊付款時,遇到有人插隊怎么辦?在過馬路時,如果有行人強行闖紅燈,交通警察應該怎么處理?在公共場所,有人用手機外放聲音,要怎么提醒他?通過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促使他們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自覺遵守規則,堅定維護規則,積極改進規則,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落實心理健康教育。
3. 注重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心理學,如果僅靠教師的理論講解,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比較表面,無法取得實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為了避免出現這類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個人體驗和感悟層面入手,將體驗式教學模式融入教學中,以強化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吸收,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效果。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情緒的管理”這節課時,在完成理論知識講解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角色扮演活動,為學生列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兩種扮演活動,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真正理解情緒管理的必要性,以及以哪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深入理解情緒管理的相關知識。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接受它們,并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當自己有不良情緒時,學生要學會運用相關知識去調節,讓自己始終處于積極、健康的情緒中,這樣身心才會更加健康。
綜上所述,為了滿足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結合心理學知識,堅持以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學生,深化新型教育體驗,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相互認同、平等互動、積極樂觀的基礎上,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創新實踐,努力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苗福蔚. 積極心理學知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 學苑教育,2022(29).
[2]羅琴麗. 新課標基礎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路徑[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8).
[3]曾桂發. 積極心理學知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 廣西教育,2021(1).
[4]施莉莉. 積極心理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 新教育,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