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穎彧
摘要:數學閱讀不僅應當成為學生的一種技能,而且應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學習理念,以及學生數學學習的自覺行為。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內容,加強方法指導,引導學生的互動和交流,著眼于學生的素養提升。數學閱讀不是純文字閱讀,而是融合了“圖文表”在內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數學閱讀要具有“數學味”,能有效引導、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通過數學閱讀,學生能不斷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閱讀;學習能力
閱讀是學生理解學科知識、應用學科知識的前提。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必須注重引導學生閱讀。以往,閱讀被視為語文、英語學科的“專屬”。其實,學生的數學學習同樣離不開閱讀。
1? ?立足學習內容,構建數學閱讀內容
數學閱讀不同于語文閱讀和英語閱讀,它應當緊扣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如果學生的閱讀與所學內容脫節,他們就不能有效進行數學閱讀,或者學生的數學閱讀就沒有意義。換言之,學生的數學閱讀內容必須接近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時,不能簡單地、機械地提供閱讀素材和資源等,而是要對相關的閱讀素材和資源進行篩選;要立足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緊扣教材,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提供相關的閱讀內容。通過數學閱讀對學生的相關學習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和延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數學閱讀中有所提升。
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既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也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以外與學習有關的內容。教材內容的閱讀有例題的閱讀、習題的閱讀、旁白的閱讀、總結的閱讀、鏈接的閱讀等;教材之外與學習有相關的內容有數學知識歷史、數學知識文化等。在閱讀中,教師還可以將相關的數學問題融入閱讀素材中,用趣味性的閱讀材料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教師要給他們推薦一些數學閱讀的書目,比如,《小學生數學報》《小學數學新補充讀本》《數學起跑線》等。這些讀物都是一些經典的數學讀物,教師可以從中挑選相關的閱讀內容。比如,在教授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這一課的內容時,筆者就引導學生閱讀《小學數學新補充讀本》中的《聽出來的距離》。這是一篇跨界閱讀的文章,里面有許多科學性的知識,如“聲音的傳播速度”等。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閱讀材料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到閱讀以及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通過豐富的數學閱讀內容,學生夯實了閱讀基礎,養成了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和能力,潛移默化地提升了數學閱讀素養。
當今時代是一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時代。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不僅要求學生“認字”“識字”,而且要求學生能從閱讀材料中提煉、抽象相關的信息,包括各學科的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閱讀就是一種非連續性的文本閱讀。它不僅要閱讀文字,而且要閱讀符號、圖片和圖表等。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煉數學信息,從數學的視角思考問題,站在數學的立場分析和解決問題。數學閱讀能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數學學習的潛能。
2? ?加強方法指導,優化數學閱讀策略
數學閱讀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閱讀,它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能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用數學的大腦去考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影響,在閱讀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障礙、問題、困惑,導致出現一些問題。因此,教師要加強方法指導,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會閱讀、善閱讀,這也成為數學教學的使命與責任。很多學生之所以不能有效解決數學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為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薄弱。他們往往不能理解數學材料的意思,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不能理解材料的數學意義。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淺表性的文字,而且要引導學生閱讀文字背后相關的數學信息;要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使其能夠將閱讀與思考融合。這樣就能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效能。
對學生的數學閱讀進行方法指導,要從數學學科的特點出發,常見的方法有關鍵句圈畫法、數學信息提取法等。在數學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數學的概念、術語、符號、表達式和圖形等。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采用縮句法,將相關閱讀材料的數學主干提煉出來;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挖掘隱含條件,明確數量關系,尤其要引導學生掌握語言轉換法,即能將日常生活語言轉換為數學語言。在數學閱讀中,學生經常要進行生活語言、圖表語言和符號語言的轉換。從某種意義上說,加強學生的數學閱讀方法指導,就是要讓學生有效地完成語言轉換。
閱讀方法是引導學生的數學閱讀從低階走向高階的核心和關鍵。作為教師,不是讓學生在數學閱讀過程中“一讀了之”,而是要抓住適當的機會,引導和啟發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辨析、學會判斷通過辨析和判斷,把握數學學科知識的本質和關聯。在數學閱讀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轉換,也就是讓學生將生活化的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將數學語言轉化為生活化的語言,從而實現數學語言與生活語言的相互轉化。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使其通過數學閱讀逐漸深入學習數學學科知識。
3? ?引導對話交流,促進數學閱讀互動
學生的數學閱讀過程不僅是自主思考和探究的過程,而且是互動交流的過程。在引導學生數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交流閱讀心得、閱讀體會和閱讀感悟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辦閱讀交流會,讓學生進行閱讀展示,包括閱讀手記、閱讀筆記、閱讀手抄報等的展示;讓學生通過數學閱讀的互動交流獲得積極的反饋。作為教師,要對學生的數學閱讀進行評價,要以評促讀、以展促讀。評價和展示能讓學生在數學閱讀的過程中增強成就感,體驗到一種存在感、成功感和成就感等。閱讀的互動交流與評價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數學閱讀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質量。
數學閱讀是一把開啟學生數學認知大門的“金鑰匙”,是學生獲得數學學習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彼此互相對話以及學生與教師進行對話,并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認知。學生的認知層次不同,對于相關閱讀材料的理解也不同。教師要為學生搭建閱讀互動交流的平臺,讓學生的閱讀理解呈現于同一個互動空間,并通過閱讀互動引導學生講述與聆聽,促進學生對相關閱讀內容的內化,使其積極地檢視自我的閱讀,從而發現自己及他人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話交流,學生的閱讀從低階走向高階、從淺表走向深度、從被動走向主動。同時,借助閱讀的互動交流,能拓寬學生的數學知識視野。
4? ?著眼于學習實踐,形成數學閱讀自覺
學生的數學閱讀不僅僅要著眼于當下的數學學習,更要著眼于未來的數學學習。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讓學生讀懂相關的問題,要引導學生提煉相關的信息,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語言進行描述,用數學的思維進行思考。要引導學生將數學思想方法應用于數學學習之中。
著眼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實踐和數學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要求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形成閱讀自覺。所謂“數學自覺”,是指學生能從數學的視角理解生活化的語言,能從中抽象出相關的數量關系,能用數學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并能在閱讀過程中建立數學模型。為此,學生的數學閱讀要轉變浮躁心態,要讓學生靜心閱讀、專注閱讀,要讓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感知數學化的結構,從生活化的表述中領悟數學知識的內涵。引導學生形成數學閱讀自覺,還要求學生形成元認知技能,對自我的數學閱讀進行調節、監控,從而讓學生從能讀走向會讀,從讀懂走向讀通、讀透,從會讀走向擅讀、善讀。
讓學生的數學閱讀形成一種理性自覺、行動自覺,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認知意識,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對自我的閱讀進行監控和調節。要讓學生從傳統的“要我讀”轉向“我要讀”。著眼于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未來和可持續性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數學閱讀從被動走向主動、從淺顯走向深度;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學生的數學閱讀才能走向自覺。只有這樣,閱讀內容才能真正被內化,閱讀的素材和資源等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閱讀知識經驗。可以這樣說,數學閱讀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前提。
總之,引導學生掌握數學語言不是依靠教師的機械說教,而是依靠學生的數學閱讀。數學閱讀能豐富學生的數學語言,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陶冶學生的數學情趣,增長學生的數學智慧。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融入、滲透相關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通過數學閱讀,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能夠有效提升,數學核心素養也能夠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建.數學閱讀素養的培育策略芻議[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20(67):29-31.
[2]酈丹.數學“慢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9(1):54-57.
[3]戚洪祥.數學閱讀: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J].江蘇教育研究(7B),2022(20):19-24.
[4]鐘麗玲.從“閱讀”走向“悅讀”:芻議小學數學閱讀習慣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21(22):63-64.
[5]張良朋.數學閱讀應當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活動[J].小學教學研究,2015(5):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