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州雷祖文化是雷州半島獨特的標志,但歷史文獻《雷祖志》和現代雷劇《雷祖陳文玉》的道德觀卻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民族道德觀的相互敵對與互敬和睦、家庭道德觀的為嗣不嫁與婚嫁自由、個人品德觀的武德為重與文德為先3個方面。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雷祖志》作為清朝政府為統治雷州半島而編撰的歷史文獻,有明顯的政治導向;而現代雷劇卻明顯體現出現代人的道德觀念。雷劇的設計者在《雷祖志》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人的道德需求,創作出了能夠反映現代雷民道德風尚和道德追求的優秀作品——《雷祖陳文玉》。
關鍵詞:《雷祖陳文玉》;民族道德觀;家庭道德觀;個人品德觀;歷史變遷;《雷祖志》;雷劇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7(b)-0067-06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Leizhou Leizu Culture Morality
—From Annals of Leizu to Modern Lei Drama Leizu Chen Wenyu
CHEN Jiajie1, CHEN Hongyu2, CHEN Xiaohua1
(1.School of Marxism, Zhanji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37, China;2.Chinese Department, Zhanji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37, China)
Abstract: Leizhou Leizu culture is a unique symbol of Leizhou Peninsula, bu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moral valu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nals of Leizu and modern Lei drama Leizu Chen Wenyu. Th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hanges of national moral values from mutual hostility to mutual respect and harmony, family moral values from not marrying to freedom of marriage and personal moral values from military morality to Wende firs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is that Annals of Leizu was a historical document compil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for the rule of Leizhou Peninsula, with obvious political orientation. However, the modern thunder drama clearly reflects the moral concept of modern people. On the basis of Annals of Leizu, the designer of Lei drama integrated the moral needs of modern people, and created an excellent work that can reflect the moral fashion and moral pursuit of modern Lei people—Leizu Chen Wenyu.
Key words: Leizu Chen Wenyu; National morality; Family morality; Personal morality; Historical change; Annals of Leizu; Lei drama
雷神崇拜在中國古代普遍存在,很多地方都設有雷神廟,如廣東揭陽雷神廟、山東牟平雷神廟、河南社旗雷神廟等。但是,“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還有自己所特有的地方性雷神——雷祖神,這成為雷州文化的獨特標志”。與其他地區雷神不同的是,雷州雷神似乎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其后代仍活躍在雷州半島。“祭雷和年例是雷祖祠一年當中最大型的祭祀活動。在雷祖祠建立之前,每年的二月、六月、八月雷州百姓都要在雷公廟舉行盛大的開雷、酬雷、封雷活動”,即春祭、秋祭、冬至三大慶典,崇拜方式有“祈福”“乞雨”“游神”等。其中以春祭即正月十五“開雷”最為熱鬧,活動隊伍中有六國旗、八寶、八音、飄色、地色等方陣,是雷州最為大型的活動之一。
雖然《雷祖志》和《雷州府志》等地方志明確記載了“雷祖陳文玉”的事跡。但是,除了《雷祖志》可能是明清之際的文獻外,各版本的地方志都是清朝時期的文獻,在明清之前并沒有對“陳文玉”的明確記載。且作為最有影響力的文獻《雷祖志》中,明確記載了陳文玉是貞觀五年(631年)的雷州刺史,但根據《新唐書》《舊唐書》《太平寰宇記》《資治通鑒》的記載,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強化中央集權,革除地方百姓少、官吏多的弊端,決定根據各地山川地勢,將全國劃分為十道,并下令州縣大合并。“上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二月,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1]將武德年間的南合州更名為東合州。貞觀四年(630年),任命馮盎之子馮智彧為東合州刺史。“四年,盎以南越之眾降,高祖以其地為羅、春、白、崖、儋、林等八州,仍授盎上柱國、高羅總管,封吳國公,尋改封越國公。拜其子智戴偉春州刺史,智彧東合州刺史。”[2]因其地以多雷為名,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貞觀)八年,改東合州為雷州。天寶元年,改為海康縣。乾元元年,復為雷州。按投荒錄云雷之南濱大海,郡蓋以多雷為名,以其雷聲遠在環宇之上,雷州之北,高州之南,數郡亦多雷聲,似在尋常之外,雷之俗候,雷時具酒食奠焉,法甚嚴,謹有以彘肉雜食者,霹靈即至。”[3]貞觀八年才更名為雷州,且貞觀四年以馮智彧為更名前的東合州刺史,與《雷祖志》記載的貞觀五年任命陳文玉為雷州刺史相悖。更有學者針對陳文玉的歷史真相展開了邏輯論證。張應斌指出《雷祖志》有3處錯誤:陳文玉生于陳朝說、中舉說和為雷州刺史說,并認為雷祖陳文玉是雷州天神故事和地神故事合一、雷王神話和雷將神話合一、雷州雷公神話與神犬神話合一的結果,也是雷州酋長實施政權與教權統一的手段[4]。
對雷祖陳文玉是否為歷史上真實存在人物的考察,主要價值在于幫助我們理清雷州半島政治狀況和社會結構。如果說在中國傳統社會雷州陳文玉的價值體現在維系雷州家族的統治地位,維持雷州半島的社會安定,促進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其在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應體現在其道德教化功能。雷祖陳文玉在現代社會中,主要是一種道德意象,正如堯、舜、禹在未獲得歷史史料證實其存在之前,也是作為一種道德意象影響了一代代儒家學者,成為儒家道德的典范。雷祖陳文玉作為一種歷史意象和道德意象,也通過其遺留至今的文化故事,影響著一代代雷州半島的老百姓,成為雷州人民的道德典范。雷祖陳文玉的文化故事,主要記載在雷祖廟的諸多石碑上,并通過雷劇等方式傳承下來。
但是,作為歷史文獻的《雷祖志》和流傳至今的雷劇《雷祖陳文玉》的不同之處甚多,今日的雷劇《雷祖陳文玉》應是以《雷祖志》為藍本撰寫的,其不同之處有哪些?為何會產生不同?這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1 民族道德觀的歷史變遷:從相互敵對到互敬和睦
在歷史文獻《雷祖志》和現代雷劇《雷祖陳文玉》的記載當中,差異最大之處在于對黎族的基本態度。據《雷祖志》記載,漢唐時期,黎族和漢族水火不容,在雷祖升天為神之后,以孟喜為領袖的黎族發動叛亂,拒繳稅款,都知司馬陳襄率領朝廷駐軍與之對戰,卻屢戰不勝,在向雷祖祈禱之后,決勝于英榜山,卻未能捕獲孟喜等黎族首領。直至陳襄夢見雷祖之后,雷祖將黎族首領五人石化并斬首。至今在雷祖廟的雷祖像前,仍有被斬首的五個黎族首領石像。“傳至后梁開平四年,黎族賊發,符孟喜等侶亂不輸稅糧。欽差都知司馬陳襄,直發十二戈船,征黎,駐師于廟。屢戰不勝,因是虔祈,出榜于廟招兵,故名英榜山。次日復戰,襄遠見雷祖與漢太尉將軍李諱廣旗號,協同助陰兵伐黎,遂獲大勝,仍未獲賊。至夜,襄夢見雷祖曰:賊來降我,我收在廟,化為石人。黎明起視,果見石人五個,齊跪廟庭。一個被殺,頭斷落地,黎賊以平。”(《雷祖志》卷一)由此可見,在《雷祖志》當中,黎族被視作賊寇,勢要除之而后快的。
黎族不僅是少數民族,更是雷州半島的原住民。一直以來,雷州半島都是蠻荒之地,從秦朝開始就被稱為南越之地,原住民被稱為南越人,是先秦時期百越各部落其中的一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于物資匱乏、民風彪悍,南越之地都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采取的是越人治越、漢越聯姻的方式治理南越之地。如高涼太守馮寶就娶了俚人大首領冼夫人為妻,開創了嶺南漢俚聯姻的先河,馮寶其子更是被封為嶺南多地的刺史。雷州半島的最大價值在于其便利的航海條件,早期的中國因航海技術并不發達,世界航海貿易僅限于近海,雷州半島的航海價值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使得歷代朝廷都對嶺南諸州府采取一定的放任政策,并未多加干涉。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沖突雖然長期存在,但多限于民間。“大量福建籍漢人涌入雷州,他們的到來遭到了個性兇猛強悍的雷州土著人的排斥與敵視,為了生存,他們之間進行持續不斷的斗爭。”[5]到了清朝政府統治時期,雷州半島的航海價值得到了充分展現,清朝政府為了發揮其航海價值,必然要對嶺南之地進行開發利用,這就不免要征伐“難以教化”的少數民族。《雷祖志》所記載的文獻多是清朝所撰寫的,表達的實質上就是清朝政府對雷州半島少數民族的基本態度,一破以往的越人治越的方式,而采取血腥的鎮壓和征伐。《雷祖志》在論及黎族罪行時記載的是“侶亂”“不輸稅糧”,即是說黎族人不愿意上交稅銀而起義。雷州半島因自然條件惡劣,素來以“擔石不儲”聞名而需要朝廷接濟。這里實質上是清朝政府為了開發嶺南之地乃至雷州半島而尋求發動戰爭的道德理由。所以,在《雷祖志》當中,黎族與漢族的民族道德是相互沖突、矛盾和敵對的。
但在現代雷劇《雷祖陳文玉》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雷劇中雷祖的姐姐叫陳文秀,在其父陳鉷尋得雷祖后,陳文秀承諾終身不嫁將雷祖撫養成人。“一世單身又怎樣,何須強求結成歡,文秀此生誓不嫁,定將弟郎養大成人。”“將弟當兒來哺養,長姐也如慈母般。”與《雷祖志》不同的是,陳文秀不婚不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在此之前已經和黎族首領黎火巖私訂終身,并且偷偷生下一女名為黎栗鳳,且長期將黎栗鳳撫養在身旁,與陳文玉、謝文龍(謝文龍自幼父母雙亡,由陳文秀撫養長大,是陳文玉情同手足的同村好友)一同撫養成人。如果說,陳文秀與黎族首領黎火巖私通,表現的是個別漢人對黎族人的友好表現,那么,黎栗鳳作為黎人在漢人的村落中撫養長大,沒有受到村民的排斥,則意味著民間早已具備黎漢一家的現實條件和道德需求。而后,謝文龍更是與黎族首領黎火巖之女黎栗鳳結為夫妻,此次聯姻成為黎漢兩族互通有無的關鍵事件。
事實上,在雷劇當中,黎漢兩族在民間一直是互通有無、和睦相處的,只是朝廷將黎族人視作草寇嚴厲打擊、嚴禁通商,這里或許也是在回應《雷祖志》當中漢族朝廷對黎族的敵對態度。但雷劇對《雷祖志》做了進一步的發揮,以雷祖為關鍵人物,緩解了黎漢兩族的敵對關系,化敵為友,甚至共同抗敵。雷劇中的東合州(后改名為雷州)刺史是符明道,符明道一直遵循朝廷命令,將黎族人視為賊寇,對其殺之而后快。“據報,鄰近村寨有黎賊活動,你們要嚴加防范,若發現黎賊,格殺勿論!”而民眾聽后的回復卻是“啊?殺?”可見政府與民間對黎族人的態度并不相同。符明道得知雷祖組織村民與黎族人通商之時,直接呵斥其為“勾結黎賊犯上作亂,膽敢目無朝廷官”,并質問道“黎賊橫蠻兇暴,漢黎兩族不相往來,你怎能引賊為友?”還要將雷祖捕捉歸案。在雷祖和村民看來,黎族人與漢人一直是和睦相處的,朝廷對黎族人的態度應當改變。“黎人到我村寨,一不偷二不搶,何稱為賊?與黎人通商,互通有無,和睦相處,毗鄰為友,互不侵犯,何為作亂?”甚至認為黎族人比漢人朝廷更講道理,雷祖認為朝廷所規定的“漢黎禁婚”的規定不合情理,應當廢除,并向符明道提出“民族何止黎與漢,互敬和睦才相安;普天之下都皇上,各姓各族皆炎黃。炎黃子孫多泛泛,各族人各據一方,倘若各族都打仗,天下變成大戰場!切莫動怒惹騷亂,不可貿然去剿山,請速派人入黎寨,心平氣和慢慢談。曉之以理化仇怨,動之以情結友邦;冤仇宜解不宜結,還請大人細思量。”“曉之以理化仇怨,動之以情結友邦”即是說黎族人也講清理,并非符道明所說的“橫蠻兇暴”之輩。這里更是提出了現代社會的大民族觀,將黎族歸為炎黃子孫。而后,雷祖代表朝廷向黎族首領黎火巖提出聯姻,終使黎族在朝廷層面得到了承認,實現了黎漢一家的局面。而后,為了加深這種“情結友邦”的關系,在雷祖出任東合州刺史后,碰到談殿叛軍南下攻打東合州,漢族聯合了黎、壯、察、侗、苗等少數民族鎮壓叛亂。經此事件,東合州境內各族的關系更為親密,為了紀念“和睦相處,毗鄰為友”的關系,終改“東合州”為“雷州”,預示著雷州半島的政治局勢有了新的起點。
總而言之,《雷祖志》和雷劇《雷祖陳文玉》的民族道德觀之所以會發生改變,是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政府對于雷州半島的價值定位和政治治理安排有所不同,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走向融合的歷史趨勢。
2 家庭道德觀的歷史變遷:從為嗣不嫁到婚嫁自由
重男輕女這種在現代人看來極不合理的現象,在古代社會中卻有其歷史意義。中國古代社會屬于父系社會,男性具有雙重社會價值,在家庭層面,男性可以為家庭生產更多的生產資料來推動家族的發展;在國家層面,男性可以作為有生力量參加國與國之間的征伐,所以古代社會的男性往往在農忙時為農,在農歇時為兵。如此一來,相對于女性而言,男性具有更多的社會價值,更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前進,自然會得到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視。這一點也體現在《雷祖志》當中。《雷祖志》中記載,雷祖的父親陳鉷與其妻子在五十歲高齡時,膝下只有三個女兒,卻無兒子。三個女兒為了讓父母能夠膝下有子,對天發誓愿以終身不嫁換取一個弟弟。“其居民陳氏謂鉷者,妻吳氏年五十,止生三女,弗嗣。三女對天誓曰:女子三人愿不出嫁,事父母以終身,祈天賜父母一男,以紹來世。”(《雷祖志》卷一)這才祈得上天憐憫,在九耳獵犬的引領下,尋得一個巨卵,雷祖便是誕生于巨卵之中。“而犬之九耳俱動,陳氏喜曰,今必大獲矣。鳩其鄰十余人,共隨犬往。至州北五里東,地名烏倫山。由業棘密繞,犬自晨吠至日伏,無一獸。獵人奇之,伐木而視,犬挖地開,獲一大卵,圍有尺余,殼色青碧,眾俱不知為何物……內出男子。”(《雷祖志》卷一)雷祖的三位姐姐信守誓言,終身不嫁且終身未曾生育。“圣姐三人,終身不孕。”(《雷祖志》卷一)由此可見,在《雷祖志》的家庭道德觀之中,女性的婚姻幸福和生育幸福是要讓位于“重男輕女”的道德觀的,作為女性最大的孝道就是想盡辦法讓父母能夠擁有子嗣,傳宗接代,《雷祖志》中甚至連3位姐姐的姓名都未曾記載。
在雷劇當中,雷祖的姐姐卻只有一位,且是在尋得雷祖之后,才發誓終身不嫁以撫養弟弟長大成人。“一世單身又怎樣,何需強求結成雙,文秀此生誓不嫁,定將弟郎養大成人。” 這與《雷祖志》立誓時間有很大不同。《雷祖志》中是在雷祖出生前立的誓言,其立誓的目的就是襯托雷祖的誕生。但雷劇中卻是在雷祖出生后才立的誓言,甚至于雷祖的出生,還治好了其姐姐陳文秀的疾病。“文秀一見這孩兒,怎么病就好了?”這里體現出了雷祖作為男性對于家中女性的價值,而不像《雷祖志》中,女性只能體現為男性所用的價值導向。更何況,陳文秀所立下的誓言是在陳文玉出生后才終身不嫁,而在雷祖誕生之前,陳文秀就已經和黎族首領黎火巖私通,并誕下一女黎栗鳳。而后更是因為謝文龍與黎栗鳳結為夫妻,作為謝文龍家長代表的陳文秀與黎火巖成為親家,實現了另一種形式的聯姻。如此一來,陳文秀既沒有違背其誓言,又表現出其對婚姻自由的期待與追求。
為何在雷劇當中,不直接將陳文秀與黎火巖的關系公開?劇中的設計是當時黎漢兩族并未和好,黎漢聯姻會直接導致朝廷提前鎮壓黎族,雷祖就會失去調和黎漢關系的重要契機。同時,當時的家庭道德當中,仍存在“未婚先育”是不道德的道德規范。“陳文秀:二十年來,我與黎大哥的事情,父親母親和眾鄉親一無所知;如今雙親年事已高,若然知我未婚生女,我怕二老經受不住,又怕村里再起風波。”陳文秀盡孝道的方式,一是要以長姐為母,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二是以父母健康為重,不能因自己的婚姻之事,危害到父母的身體健康。一旦盡到兩者責任,陳文秀就可以在不違背社會風俗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和婚姻幸福,所以雷劇當中,才設計了謝文龍無父無母被陳文秀撫養長大,并讓謝文龍與黎栗鳳結為夫妻,從而實現了陳文秀和黎火巖的另一種形式的聯姻。當然,《雷祖志》畢竟是雷祖形象的主要來源,三位姐姐為弟不嫁不孕是《雷祖志》明確記載的重要事件,雷劇也不能完全與歷史文獻脫節,所以通過改變立誓時間來將歷史文獻記載和現代社會需求取得一個平衡點。
總而言之,從《雷祖志》到雷劇《雷祖陳文玉》的家庭道德觀之所以發生變遷,是因為清朝時期男性的社會價值遠高于女性的歷史背景;在現代社會中這一價值觀得以傾覆,現代社會當中的男性和女性具有近乎同等的社會價值,這也是現代社會開始擯棄重男輕女習俗的根本原因。雷劇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做出了靈活的處理,是符合歷史趨向的。
3 個人品德觀的歷史變遷:從武德為重到文德為先
根據《雷祖志》記載,雷祖的誕生極具神話色彩,也充滿了雷州半島的自然特征。雷州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雷民勇猛彪悍。“(雷州)災害之多實難一一列舉。大自然的狂暴會濡染人,進而影響雷州半島之民風。”[6]雷祖是誕生于一個巨卵之中,陳鉷尋得巨卵之后,突然風云變色、雷雨交加,巨卵被天雷擊中后,巨卵裂開誕生一個嬰兒,左手寫有“雷”字,右手寫有“州”字。雷祖武力絕倫,講話聲音如同天雷般響亮,氣嚴性正。“片云忽作,風雨雷電交至。陳氏大恐,置卵于庭,盛以小棹,遂為霹靂所開,內出男子。雨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貌相超常,武力絕倫。叱聲霆震,資質聰明,勤學不輟,嚴氣正性。”(《雷祖志》卷一)其任職刺史期間,主要政績是震懾少數民族不敢來偷搶漢人的財產。“雷祖刺史本州,諸賊皆懼,遂自相率歸峒遠去矣。至蒞任日,瑤老獞老復來貢獻方物,求勿捕剿。自是雷無賊患。”(《雷祖志》卷一)其成神后的首要功績,就是征服朝廷久未能平的黎族叛亂。當時黎族首領孟喜帶領黎族人發動起義,拒絕向朝廷上繳稅款,反抗朝廷。朝廷派了都知司馬陳襄率領十二艘船的駐軍征伐黎族,卻屢戰不勝。后來陳襄向雷祖祈禱,最終,雷神將孟喜等黎族首領收服,并將他們化作石人,跪在廟庭之上,其中一人被斬首,自此黎族叛亂才被平反。這些記載的都是雷祖的武功武德。《雷祖志》中記載雷祖生平身后的事跡篇幅較短,大多是清朝歷代皇帝對其的賜封文書。“歷代王朝對雷祖的褒封多達14次。”[7]但在僅有的事跡記載當中,卻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去記載這兩件武功武德事件,可見在《雷祖志》中,對個人品德的最高要求便是武功絕倫、武德為重。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清朝政府需要采取武力手段征伐嶺南乃至雷州半島地域,自然需要宣傳武功的重要性,武德也成為個人品德的重要追求。
在雷劇當中,對雷祖的個人品德卻有了截然不同的描述。首先,在雷祖誕生之時,并未談及其武功如何,除了誕生于卵和左右手寫有“雷”“州”二字之外,與常人無異。“雷電大作,劈開大卵,現一嬰兒,哭聲嘹亮,長啼不止。”雷劇將雷祖的神話色彩進行了淡化處理,這種處理源于不同時期的人們對雷祖道德意向的不同要求。在清朝時期,雷祖作為清朝政府統治地方少數民族的工具,必然要強化其神話色彩,以其恫嚇少數民族不敢作亂。但這種神話也使得雷祖后人的真實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戰,一直都有人質疑雷祖其人的真實性。“‘陳文玉’只不過是人為制造出來的,‘陳文玉’只是一個文化符號。”[8]“把神話當歷史,這既損害了神話,也損害了歷史。”[9]而現代人則更加追求雷祖作為人的身份的真實性,以求尋得雷祖在世的后人的傳承身份。所以,在現代雷劇當中,雷祖的神話色彩就被淡化了,變得越來越像普通人。雷祖的天性也從《雷祖志》當中的“武力絕倫”“資質聰明”“勤學不輟”“嚴氣正性”變成了雷劇所表達的會哭會鬧、需要母愛的普通嬰兒,雷祖作為人的道德可塑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其次,雷劇彰顯的是以文德為先的個人品德觀。雷劇中主要通過兩個事情來體現。第一個是雷祖與謝文龍少年時期的打架事件。雷祖和謝文龍在少年讀書時,不知何時扭打起來,旁邊的學童甚至分為兩派助陣。雷州半島素以民風彪悍聞名,雷州的少年打群架的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得到了大人們的默許。因為在雷州人看來,只有身體強壯之人才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存活下來,且資源匱乏導致常有武力爭奪資源的事件發生,大人自然也樂意看到少年打群架。但是,雷劇中的陳文秀得知此事,卻極力喝止兩人打架,認為兩人不務正業,甚至不許兩人吃飯來懲罰兩人。“陳文秀:今日不把事情講明白,不準吃飯!在兩人狡辯自己是在練武而不是打架時,還遭到了陳文秀的訓誡:‘打架與練武是兩碼事!打架是兩人不相好,練武是互相學習。你們犯錯還不認錯!’進一步呵斥兩人,為何不好好念書。陳文秀將打架之事直接轉移到念書上來,表達出一種重文輕武的傾向。而后,陳文玉說念書無趣,要去飼牛,說飼牛比讀書有趣多了。‘飼牛儂仔真快活,皇帝都無若好命,趕牛出飼壅薯吃,趕牛回來有牛騎。’陳文秀為了勸雷祖專心念書,和他將飼牛之苦。‘你只知飼牛儂仔快活,卻不知道飼牛儂仔多罣!飼牛儂仔作多罣,雨淋衫濕無衫換;人給條衫妃嫌破,給回給人又嫌寒。’還說:‘他們都是因為家窮,無錢讀書才去替人飼牛,吃不飽穿不暖,日曬雨淋,稍有不慎,還要受主家打罵。你們再學堂念書,無憂無慮,餓了又姐姐送飯來,應該好好珍惜才是呀。’陳文秀還向雷祖描繪了讀書后的功用是‘做大事’。‘知書識禮,日后才能做大事呀!’”[10]從呵斥打架到重視讀書、做大事,所表現的是現代人已經處于一個和平盛世,沒有了紛繁的戰亂的年代,人們的追求自然就轉向通過讀書來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所以,雷劇中對個人品德的要求,也變成了以文德為先、以讀書為重。能讀的好書,就是道德的,如果讀不好書,整天只知道打架斗毆,就是不道德的。這也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文明表現。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雷祖志》作為歷史文獻,必然受到當時的歷史背景的影響,是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統治的產物,其記載的內容反映的也是當時的清朝政府為了統治嶺南地域的雷州半島的統治要求。而雷劇《雷祖陳文玉》雖然以《雷祖志》為藍本,但其設計者根據時代的需要進行了大幅修改,盡管繼承了《雷祖志》當中的一些無法回避的內容,如雷祖誕生于巨卵、雷祖姐姐終身不嫁等。但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調整,將原有的內容與現代社會的追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反映了雷州半島人民新的道德風貌和新的道德追求,是一部優秀的劇作。
參考文獻
[1] 司馬光.資治通鑒(十一)[M].沈志華,張宏儒,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
[2]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新華書局,1975.
[3] 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 張應斌.雷州雷神神話的歷史真相[J].嘉應學院學報,2013,31(3):71-77.
[5] 劉嵐.雷祖文化特性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2):91-94.
[6] 劉嵐.雷州半島民風悍勇成因探析[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0,30(2):43-46.
[7] 牧野.雷祖文化雛論[J].嶺南文史,2007(4):4-9.
[8] 何天杰.論雷祖的誕生及其文化價值[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66-72,159.
[9] 張應斌.雷州雷祖神話的文本淵源[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2,32(2):36-40.
[10]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廣東戲劇文庫優秀劇作選:1949—2019雷劇卷(第2冊)[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