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景觀作為最直觀地體現城市文化軟實力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在成都市大力推進“世界文化名城” 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該文以社會語言學為切入點,介紹了語言景觀研究的發展概況,闡明了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與“世界文化名城”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建設尚在起步階段,缺乏統籌規劃,沒有做體系研究。因此,對其研究的必要性也就凸顯出來。該文圍繞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建設,對研究內容制定了詳細規劃,并設計出具體的研究策略和建議。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期間,該研究具有時效性和代表性,旨在為踐行黨和國家提倡的城市發展新理念,提升成都作為國家級中心城市的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和策略建議。
關鍵詞: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十四五規劃”;研究策略;研究價值
中圖分類號:H00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7(b)-0169-06
Exploratory Path to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Famous Cultural City\"
LI Ying
(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China )
Abstract: As a direct language form that embodies the soft power of a city's culture, linguistic landscape play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times of Chengdu's vigorous promotion of the process of \"world famous cultural c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 and \"world famous cultural cit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without systematic research,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 is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lacks overall planning. Therefore,the necessity of its research has been highlighted. Focusing o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this paper has made a particular design of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provides a series of detailed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s well.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with its time-efficienc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the research aims at providing effectiv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strategic advice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conc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advocated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o enhance Chengd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regional driving force as a national central city.
Key words: World famous cultural city; Chengdu; Linguist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Research strategy; Research valu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提出一個明確的觀點:社會發展應以文明程度的高低來界定,文化的繁榮昌盛才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千百年來,人類歷史上所有蜚聲國際的繁榮之都,無不是世界級的文化名城和人們向往的文化圣地。天府之國成都,最厚重的底蘊和最驕傲的榮光,即是她的文化。早在2018年,成都市就正式確立了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宏偉目標:“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是基于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大勢和城市發展規律的前瞻性把握,基于成都城市深厚文化基礎和比較優勢提出的發展目標。”成都市政府調動一切力量,建設“三城三都”,即從旅游、賽事、美食、文創等多個層面,全方位、多元化地將成都建設成為集世界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于一體的國際化大都市。2019年1月,成都市委十三屆四次會議通過《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弘揚中華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確定把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作為成都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進一步鞏固“世界文化名城”的發展基調[1]。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第九章第三十三條提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要求[2],這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五位一體”總布局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提升文化實力的重要舉措,更是為成都“十四五”時期高水平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照亮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遵循的原則。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和傳播最直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城市語言景觀的展示來實現。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深入研究,是建設“世界文化名城”這一偉大工程的最好助力之一。
1 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的研究背景
1.1 語言景觀研究概述
什么是語言景觀呢?“語言景觀是指公共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樓宇的公共標牌等所構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地域歷史文化內涵的地域或都市群的語言景觀”[3] 。語言景觀研究側重的是公共區域和空間中的標牌話語實踐(包括外語標識話語實踐),重點考察公共區域和空間中的各種語言類標牌的象征意義及民眾對其的認知度和接受度。“語言景觀”作為應用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尤其是社會語言學范疇研究的熱點,近年來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學者的注意力。語言景觀研究最早從1997年開始,由兩位先驅者Landry和Bourhi提出,作為一種特殊的語用實踐,它不只是研究固化單一的語言現象,而是流動地研究整個語言景觀的設立、使用、接受等多邊的語言使用過程。這個動態過程非常具有代表性地體現了語言的賦權功能(function of em-powerment),即行政機構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語言標示牌去表達官方的意識形態或國家的語言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大眾的舉止行為,而民眾則通過自下而上的語言標牌為自身獲取身份認同甚至直接的實際益處。在海內外一眾語言學家的持續努力之下,語言景觀研究已逐漸形成氣候,成為社會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對都市語言景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2006年的論文集《語言景觀:研究多語現象的新路徑》(Linguistic Landscape: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4]。該論文集是多位國外學者在千禧年之初,首次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針對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景觀研究的總匯,是4位學者分別在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的首創性的語言景觀研究。這些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泰國、日本、以色列、西班牙的巴斯克自治區和荷蘭的弗里斯蘭省。研究的側重點都是都市中的語言景觀。它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 Durk Gorter主編,當然也是在兩位先驅語言學家Landry和Bourhis之前作出的定義和范疇下展開的學術探索。近年來,隨著該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語言景觀”一詞的內在意義和外在表現形式不斷豐富。其具體內容除了有對書面語和多語種的研究,還有對公共空間和區域的城市建筑、雕塑、音樂、衣服飾品、食品等多維度的研究,有的甚至把對公共空間里存在的氣味、人身體上的文身都作為研究內容。早期的語言景觀研究大部分以城市景觀中直觀的多語研究(multilingualism)為主,隨后的研究中帶上了社會政治色彩,嘗試在更大范圍的社會網絡中融入城市文化、經濟形態甚至城市發展規劃等關聯要素以豐富壯大其研究內容。國內外一些學者的觀點和科研結果表明,該研究可以通過實證數據為語言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參考,這方面的趨勢已逐漸顯現出其研究潛力。
國內關于語言景觀研究的起步較晚。較早開始從事研究的學者有潘秋玲“以西安為例探討旅游開發對語言文化景觀的影響效應研究”[5];尚國文、趙守輝對語言景觀的方法論和分析框架作出了宏觀的簡介[6],又對其分析維度和學科本身的理論構建進行了詳盡的闡述[7];李麗生對國外語言景觀的研究進行了述評[8]。最近5年更多的是對社會應用價值層面的研究,比如,余智勇把成都市區具有代表性錦里和寬窄巷子的商鋪店名,開展了集中的語言學應用分析[9];袁媛從國際化大都市的角度分析城市語言景觀[10];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巫喜麗和戰菊的關于“我國城市語言景觀治理的發展及優化”的措施建議[11]。此外,第一個關于外國語在境內如何規范使用的國家標準《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在國內于2017年5月發布,2017年12月正式實施。但是,通過對國內外關于語言景觀的前期研究成果分析,發現我們面對的實際情況是:現階段國內學術界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研究少之又少;國際上集大成之作研究世界城市景觀的論文集里,也沒有中國任何一座城市的數據,更沒有成都。因此,關于成都地區語言景觀體系化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因此也意味著具備了巨大的研究空間。
1.2 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緣起
成都作為國家級中心城市,“一帶一路”建設的西部標桿城市,旨在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成都逐步打造成為國際文化交流和中華文化傳播的高地,成為世界一系列文化名城中,更具獨特人文魅力和文化標識、受人仰望的文化國際化大都會,成為人民群眾更具品質的生活家園。2019年的《決定》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使命擔當;更是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集結號。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了天府文化與中華文化、巴蜀文明根脈相連的豐富內涵,深刻研究中華文化國際化傳播的潮流態勢。強調“文化自信”勢在必行: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標識。與此同時,它也為一座都市的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魅力指數做出了新的定義。成都市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闡釋:文化是最基本、最恒久力量。將城市文化的建設和傳播作為城市關鍵創新動能,推進城市知名度的國際化躍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和傳播是構建國際化城市(global cities)的重要途徑,在打造城市品牌的同時,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教育、經濟、科技等方面的水平和產業升級。當前,我國城市文化傳播處在重要發展時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強調了文化軟實力在城市發展和形象傳播中的支點作用[12]。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的重要部署,也為城市文化的國際傳播指引了方向。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在這個文化振興和重塑的過程中,語言的作用不容小覷。文化的所有載體中,最直觀、最普及的就是語言。文化是語言產生的前提;沒有語言,文化也無法傳承、傳播。作為城市文化特色最直觀表達的語言景觀,在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透露出這座城市的文化水平,是成都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重要體現。
成都如果能成功建設好屬于自己的語言景觀,那么對于打造地區和城市品牌就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與意義。語言景觀的雙語、多語,以及表達形式的多樣化現象,作為成都建設國際之都的重要指標,又是我們研究的重中之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就隨之凸現出來。語言景觀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符號,也和城市的發展定位密切相關,它可以展示該城市的社會文化水平和環境,也可以反映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社會語境和語言景觀的關系是一種動態相互作用的關系。語言景觀研究是了解一個區域文化語境的直觀方式,更可以幫助創造新時代背景下兼具中華文化與地方特色的和諧社會語境。
2 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的價值
現階段國內學者對語言景觀的研究,多集中在多語語言景觀、文化旅游城市語言景觀的研究,并且以宏觀研究為主。而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研究少之又少。無論從理論還是具體特定案例分析上,都相對匱乏。《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第八篇的第四章旗幟鮮明地提出加快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步伐,高水平建設“三城三都”[13]。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都地區的語言景觀,就成了最直觀的城市文化符號,它們直接展示了成都地區的社會文化語境,更是建設世界文化名城過程中軟實力體現的重要指標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對成都語言景觀的動態研究,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變化的。無論從學術層面還是應用價值層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并具備了后續研究的發展空間。
2.1 獨到的學術價值
首先,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建設研究,搜集到大量真實的語料,作為現代語言學派共時性的客觀記錄,可為應用語言學,多語種翻譯提供有益的實踐補充,深化對社會語言學本質的認識;其次,可透視成都某個地域范圍內語言權勢與族群的意識形態、社會身份和地位,豐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內容。
2.2 獨特的社會價值
研究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生態狀況,為建設國際文化名城提供語言規劃方案的借鑒和理論參考;在打造國際文化名城的過程中,有利于成都與其他國際城市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助與交流,助力了解“一帶一路”建設輻射地區的風俗和文化;可發現英漢語言景觀,甚至多語語言景觀中有別于常規用法的特殊結構、特殊表達,結合方言文化,有利于識別建立獨特的巴蜀語言景觀風格,推廣天府文化;多語語言景觀是建設國際化都市的印象標簽,高質量的語言景觀外譯是構建城市人文環境和國際形象的有效途徑[14]。可為政府機構,各行各業乃至個人語言景觀擬制提供示范藍本,逐漸形成一套充滿成都味兒的語言景觀特色體系。
3 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前期的文獻資料搜集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外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研究極少,在CNKI上搜索相關學術文章,從2017年至今,僅有6篇關于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研究,且僅為小范圍語言景觀的調研,如大熊貓繁育基地和春熙路等。其次,在研究過程中,筆者所在科研團隊走訪了成都市民政局、文旅局等相關單位,發現官方并沒有關于城市語言景觀的成套資料。運用德爾菲法,筆者制作了調查問卷,并選取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地點:雙流機場、太古里、寬窄巷子、浣花溪公園和錦城湖運動公園,并對其分別做了街頭隨訪。發出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13份,其中外地游客137(包括外籍游客6人),本地人76人(包括在蓉工作生活的群眾和讀書的學生),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感知度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213人當中,有31人完全不關注城市語言景觀,有105人覺得城市語言景觀的標識有用,可以幫助個人找到目的地,有77人認為城市語言景觀可以快速幫助個人了解這座城市。在關注城市語言景觀的182人當中,有29人會特別留心語言景觀標識的特點,但成都特色不多,大部分語言景觀和其他城市無異。其中,僅有4人會立刻說出印象深刻的語言景觀標識,比如,雙流機場航站樓地面平層出口的大熊貓雕塑和歡迎LOGO。在6名外籍游客的隨訪中,有2位表示成都市區的購物中心和景區的外語標識不清晰。此外,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當代成都的語言景觀缺少地域文化和歷史底蘊,雙語或多語標牌多以泛用的西洋名或英文直譯,并且部分標牌存在語法錯誤。
4 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建設路徑
該研究始終圍繞以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為中心,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引世界目光為出發點,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進行探索,既是一次創新,也是一次挑戰。筆者針對現階段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做出一套量身定制的方案。
4.1 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的內容
對于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缺乏統籌規劃、不成體系,且在實施細節上存在很多差強人意的地方,我們根據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將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的具體內容鎖定為:以成都地區打造“三城三都”的文化新地標的語言景觀為主,輔以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標和外僑聚居地的語言景觀。與此同時,發展天府文化,傳承巴蜀文明,彰顯城市生活美學。
該研究的總體框架是以成都地區打造“三城三都”的文化新地標的語言景觀為主,分別從兩條主線入手進行研究:即自上而下的官方標牌和自下而上的私人標牌。前者即政府機構設立的具有權威性質的標牌,也稱為“top-down signs”,此類標牌語言代表的是官方外宣,后者即非官方的廣告牌、店鋪名,巨幅海報等,也稱作“bottom-up signs”。官方標牌和私人標牌的主要作用和表現形式各有不同,私人標牌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自由。因此,我們要盡量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研究成都地區的語言景觀,關注最新的語言景觀現象,加強對非典型性語言景觀的關注,如:車身廣告、涂鴉、街頭藝術、T 恤衫、網絡界面、語音廣播等,它們作為現代都市生活中的新興語言景觀形式,常具有移動性、臨時性、多模態性、越界性等區別性特征[15],最能真實體現出城市語言景觀的生命力和張力。在分析過程中,語用視角和文化視角并重,嘗試得出有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的科研結果。
在此基礎上,加強城市識別系統(City Identity System,簡寫為CIS)的建立,構建體現成都特色的語言景觀識別系統,嘗試打造出一個可以展示“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的視覺識別體系,讓世人對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舉措印象深刻。具體分為4個步驟,即:第一步,圍繞建設“三城三都”的思路,完成世界文化名城代表性地標語言景觀的考察研究工作;第二步,歸納總結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語用特點和文化內涵;第三步,幫助解讀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地方建構過程,側重外語語言景觀和漢語互譯呈現方式;第四步,在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前提下,預測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具有建設性的對策研究方案。
4.2 成都地區語言景觀建設的策略
以成都地區打造“三城三都”的文化新地標的語言景觀為主,輔以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標和外僑聚居地的語言景觀搜集語料。比如,成都大運會的各大場館,國家級旅游名勝景點,國際會展中心等。通過文獻搜集和田野調查(實地拍攝)兩種途徑搜集語料,并實地走訪,用德爾菲法制定問卷,輔以訪談。以動態的思維,從橫向和縱向的維度,按照自上而下的官方標牌和自下而上的私人標牌兩條主線來研究。尤其是注重非典型性語言景觀的調研,通過對其語用分析和文化內涵闡釋,從翻譯學、語言學、社會學、符號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嘗試找出既有巴蜀地方特色,又能與國際接軌,打造成都城市名片,讓傳統文化“走出去”,讓國際文化“走進來”的語言景觀藍本,讓語言的魅力在社會發展的歷史洪流中綻放光彩。
在該研究中,第一步是搜集語料;第二步是分析對比;第三步是探理闡釋;第四步是建模總結歸納。首先,筆者嘗試將幾類代表性的科研方法大膽地應用到研究當中。比如,“文獻研究法”:即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文獻資料進行查閱和整理,通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搜集翔實可靠的一手數據,與此同時,盡可能地通過政府官方微博、公眾號、官方視頻平臺等渠道,將數據充實完整,分析其中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田野調查法”:獲得成都政府相關部門支持,合法有效地開展調研,具體做法:實地拍攝以成都地區打造“三城三都”的文化新地標的語言景觀和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標和外僑聚居地的語言景觀,并對匯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使研究更有目標性。問卷調查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當地居民,來蓉的外地人,外國游客,僑居成都地區工作、學習的外國友人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他們對成都地區現有語言景觀的態度和看法,使研究更有實效性。訪談法:在研究期間,有選擇性地在問卷調查人群中抽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訪談者,針對論題研究重點問題展開訪談,進行深入剖析,使研究更有針對性。此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分析歸納法、學科聚焦法和經驗總結法等一切可以客觀、真實、有效幫助分析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科研方法,都派上用場。
其次,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關注的研究重點是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社會語用學分析和文化內涵闡釋。這個重點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指的是成都地區歷史語言景觀和當代語言景觀的對比調查與研究,包括多語語言景觀的調查研究。側重關注巴蜀地方特色的多語種表達和傳播;外語在成都地區語言景觀中的分布、地位和功能的具體研究,并在英漢語言景觀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關注多語種語言景觀的狀況,進行綜合分析。第二個層面包括了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也就是說,在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時代背景下,研究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動態發展趨勢,總結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語言政策規劃方案的借鑒參考和理論支撐,擬制語言景觀藍本,輔助建設既有巴蜀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成都地區語言景觀體系。在研究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難需要我們去攻克。第一,成都地區語言景觀語料繁雜,分類復雜,需制定出分類原則,我們將其分為旅游景點、住宿片區、交通出行、吃喝玩樂四大類;第二,需分門別類提煉出語言景觀的用詞,句法規律等,讓其模式化,我們將其分為漢語、少數民族語種、外語多語種及圖文結合來分析;第三,實拍量大:需實地拍攝語言景觀,耗資耗時,需要有團隊通力合作,我們已經劃分好了科研小分隊實地調研取證。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注意兩個方面的建設:其一是注重語言景觀對社會文化價值的闡釋;其二是科學有效地制定語言景觀制作過程中相關的外語規劃,提升語言景觀外語服務的整體水平。這是語言景觀研究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關鍵點所在。
當然,在“世界文化名城”視角下對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建設是一次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嘗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總結和改進研究策略,全方位、多維度地逐步提升研究的水平和質量。
5 結束語
世界主題文化城市建設,已然成為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文化是一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語言景觀作為體現城市文化軟實力的一種語言形式,在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從“九天開出一座城”到“煙火人間三千年”,從古至今,成都所散發出的文化幽香總能吸引萬千游客心馳神往,駐足留戀。成都地區的語言景觀研究將結合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規劃,深入挖掘、傳承并發揚巴蜀文明,努力展現出成都在世界都市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有力助推“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設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期待更多的學者加入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研究中,找到成都地區語言景觀的特點,選擇它們使用的動因,以及措辭背后的意識形態、身份及權勢關系,更多地挖掘出語言現象背后的政治取向、經濟導向和文化內涵。指導建設出一套不僅可以傳承巴蜀文化特色,又能體現國際都市風貌的語言景觀體系。既可增強成都本土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又有助于來蓉的外來人員投資、旅游、工作、學習,促進巴蜀特色文化走向國際;更可提升成都的國際都市形象,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步伐,進一步擴大成都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成都輻射西部、服務全國、參與全球競爭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弘揚中華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決定[EB/OL].(2019-01-16)[2023-06-21].http://cd.wenming.cn/syxw/201901/t2019 0116_5652221.shtml.
[2]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2023-06-21].https://www.gov.cn/zhen- 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3] LANDRY, R,R. Bourhis.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 nolinguistic vitality [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6):23-49.
[4]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 [C]. Clevedon, UK:Multilingual Mat- ters,2006.
[5] 潘秋玲. 旅游開發對語言文化景觀的影響效應研究:以西安為例[J].旅游學刊,2005,20(6):19-25.
[6] 尚國文,趙守輝.語言景觀研究的視角、理論與方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2):56-65,162.
[7] 尚國文,趙守輝. 語言景觀的分析維度與理論構建[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6):83-91.
[8] 李麗生.國外語言景觀述評及其啟示[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4):7-13.
[9] 余智勇. 成都市仿古文化景區商業店名的語言學考察:以錦里和寬窄巷子為例[J].現代語文,2017(7):118-120.
[10]袁媛.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語言景觀研究:以北京為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7(40):8-13,24.
[11]巫喜麗,戰菊. 我國城市語言景觀治理的發展及優化[J].人民論壇,2022(10):69-71.
[1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2-08-16)[2023-06-21].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 612.htm.
[13]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22)[2023-06-21].http://www.chengdu.gov.cn/gkml/gmjjh shfzgh/1630503984840069120.shtml.
[14]李穩敏,張慷婷. 語言景觀英譯在城市環境構建中的審美邏輯[J].海外英語,2021(8):49-51.
[15]尚國文,周先伍. 非典型語言景觀的類型、特征及研究視角[J].語言戰略研究,2020,4(28):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