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黃燕
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強調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而微情景劇教學是體驗式教學方法之一,具有融情于景、析理于景的特點,便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同時發展多樣能力。文章對微情景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指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需要,設計微情景劇,并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促使學生學有所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微情景劇;實施策略
新課改倡導生本教育,要求教師轉變教師本位的教學理念,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并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如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獲得情感體驗,深化思想認識。由此可見,讓學生獲得更多體驗,是教師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關鍵[1]。微情景劇是體驗式教學方法之一,是以文字為依托,以演員扮演人物角色、表演對話與動作為主的一種藝術形式[2]。微情景劇雖然時長較短(一般為5分鐘),但其有諸多作用,如將教學轉化為生活場景,為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而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可以自覺遷移已有經驗,進行積極探究,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認識。但是,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尚未認知到微情景劇在教學中的作用,即便采用了微情景劇教學法,仍存在實施方式不當的問題。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了解微情景劇內涵、作用的同時,把握其實施策略。
一、加強宣傳引導,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是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實施微情景劇的關鍵[2]。使學生了解微情景劇,是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的保證。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實施微情景劇之前,教師要先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了解微情景劇,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產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渠道,如優質課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下載道德與法治微情景劇表演視頻,自主分析視頻內容,厘清微情景劇表演過程及具體方法。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視頻,以富有趣味的視頻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觀看微情景劇的過程中了解微情景劇的表演流程,形成感性認識。最后,教師可以依據視頻內容,邏輯清晰地向學生介紹微情景劇,闡釋什么是微情景劇、怎樣進行微情景劇表演,讓學生從不同方面了解微情景劇,激發其參與微情景劇表演的興趣。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認識微情景劇,為后續在課堂上進行微情景劇表演做好準備,還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提升其課堂參與度。
二、優化教學過程,打造魅力課堂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實施微情景劇表演前,教師要做好前期準備。充分的前期準備可以推動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展現課堂魅力。
(一)確定合理的主題,專心撰寫劇本
微情景劇表演由四個環節構成:接收表演任務、構思策劃、角色分工和現場表演[3]。其中,構思策劃是關鍵環節。確定主題、撰寫劇本是構思策劃環節的重要活動。倘若沒有適宜的劇本,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就會遇到許多問題。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實施微情景劇表演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確定主題,專心撰寫劇本。
例如,在“學會溝通交流”的課堂教學中,當講到理性對待分歧時,教師可以教材插圖為抓手,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梁毅和吳云飛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就能明確梁毅和吳云飛之間發生了分歧。對此,教師可以先肯定學生的回答,而后繼續問:“當與好朋友發生分歧時,你會怎樣做?”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后,教師可以提出微情景劇表演任務:“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討論這個問題,而后開展微情景劇表演活動,先確定微情景劇表演主題,再依據主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編寫劇本,拓展插圖內容。”在問題和任務的驅動下,小組便可展開討論,確定微情景劇的主題并編寫劇本,展開表演。這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聯系生活經歷,通過微情景劇呈現生活中的分歧,同時展現不同的解決方法。這樣的互動不但能使學生積極探究所學內容,還能使學生了解更多的解決分歧的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認識。
(二)恰當分配角色,組織排練預演
微情景劇表演是一項以學生為主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要充分發揮自主性,依據自身特長,選擇相應的角色,并依據劇本內容,與他人合作,進行排練預演。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分配角色、排練預演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此時,教師要及時介入,給予指導,幫助學生做好準備工作。
如在“團團圓圓過中秋”課堂上,筆者在講到“品中秋之品團圓”的內容時,鼓勵學生確定主題,撰寫劇本。在撰寫劇本后,學生自主分配角色,進行預演。在此過程中,筆者觀察每個小組,了解他們的角色分配情況,筆者發現某小組讓一名留守學生扮演旁白角色。筆者認為,與該小組的其他成員相比,這名留守兒童更加渴望與父母團聚。于是,筆者適當介入小組活動,與其他成員協商,讓那一名留守兒童作為主角,使其聯系自身經歷,展現中秋節與家人團聚的場景。在協商一致后,該留守兒童彰顯自身優勢,就劇本內容提出不同的看法,與組員討論,完善劇本,提升了排練預演的效果,促進了微情景劇表演活動的開展。
三、堅持適度運用,融入課堂教學
微情景劇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助力,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實施,要遵循適度原則。盲目頻繁地使用微情景劇,一方面會過度侵占課堂教學時間,影響課堂教學節奏;另一方面會削弱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實施微情景劇時,教師要堅持適度原則,依據教學需要,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以切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依據教學內容,選取恰當的片段
確定恰當的表演內容,是有效開展微情景劇表演的前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實施微情景劇表演,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認知重難點內容[4]。
比如,“大家排好隊”這節課的難點是使學生認同排隊的重要性和意義,自覺遵守規則和排隊。于是,在講授“排隊好處多”這一內容時,筆者組織了微情景劇表演活動。在組織活動前,筆者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在生活中見過哪些不排隊現象?不排隊會帶來哪些麻煩?如果排隊,是否能夠避免那些麻煩?”在提出問題后,筆者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確定主題,編寫劇本,分配角色,排練預演。
做好準備工作后,筆者為學生搭建舞臺,鼓勵小組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某小組成員以課間在飲水機前打水為背景,分別表演了不排隊打水和排隊打水兩個場景。在不排隊打水場景中,學生互相推搡,用很長的時間才能打到水,甚至出現灑水、燙傷等問題。在排隊打水的場景中,學生有序打水,每個人用時很少,人人都能快速打滿一杯水,并沒有發生矛盾和摩擦。這樣生動的表演吸引了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其他學生在觀看之際,遷移生活經驗,頻頻表示認同。此外,其他學生也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開動腦筋,積極對比,認真思考,發現了排隊的意義。于是,在表演結束后,筆者鼓勵其他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發現。學生提出了排隊可以節約時間、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等觀點。筆者則據此總結了排隊的意義。可見,通過表演微情景劇,學生可以使用較少的時間掌握重難點知識,同時發展良好的思想意識,儲備豐富的生活經驗,這有助于他們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立足教學環節,適度運用
道德與法治課堂由三個環節構成:導入環節、講解環節和練習環節。這三個環節都是教師運用微情景劇的重要環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不同環節為立足點,適度地運用微情景劇,保持課堂活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以下重點論述將微情景劇運用于導入環節和練習環節的方法。
1.將微情景劇運用在導入環節,調動學生興趣
導入環節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5]。實踐證明,在導入環節,如果教師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可能會以消極的情緒態度應對課堂教學,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微情景劇是富有趣味性的活動,而小學生往往有強烈的表演欲望。所以,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微情景劇,可以調動學生興趣,促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例如,在“我們不亂扔”課堂教學前,筆者布置了前置性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課前時間,與小組成員合作,聯系生活場景,排演微情景劇,展現隨手扔垃圾的場景。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鼓勵小組上臺表演,某小組以教室生活為背景展開了表演:有的成員坐在座位上畫畫,畫得不滿意便將畫紙撕下,隨手扔在地上;有的成員和同伴一起嗑瓜子,聊天,直接將瓜子殼扔到地上。在小組表演結束后,筆者鼓勵其他學生說說自己的觀后感。有的學生說道:“我們不應該亂扔東西。”有的學生說道:“亂扔東西是不文明的行為。”筆者對發言的學生進行了肯定,而后問道:“我們為什么不能亂扔東西呢?要怎樣才能做到不亂扔東西呢?”基于此,筆者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和學生一起進行探究。
如此運用微情景劇,不但能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基于情境內容加深思想認識,從而進行深入探究。
2.將微情景劇運用在練習環節,做到知行合一
練習環節是促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的環節。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積極體驗現實生活[6]。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微情景劇表演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為學生踐行良好的行為提供助力。對此,教師要立足學生的認知情況,以課堂練習環節為立足點,運用微情景劇,促使學生將認識轉化為行動,做到知行合一,由此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例如,在“我們小聲點兒”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微情景劇表演,讓學生在系列體驗活動中認識到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的重要性。在課堂練習環節,筆者向學生提出了表演任務:“請大家想一想,在公共場所,如商場、書店等,我們要怎么做?當遇到有人大聲喧嘩時,我們又該怎樣做?請和小組成員合作討論,確定主題,撰寫劇本,排練預演。”在學生做好準備后,筆者隨機選擇某小組,鼓勵其上臺表演。該組成員將場景設定為在圖書館看書:安安靜靜的圖書館里,大家在認真閱讀,突然來了幾個小朋友,他們大喊大叫。面對此情況,有人起身制止,希望他們小聲點,因為其他人都在安靜看書,他們的吵鬧行為已經打擾到別人了。依據表演內容,筆者向其他學生發問:“大家有哪些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呢?”學生就此發散思維,思考解決方法,踴躍作答,如:可以向圖書管理員尋求幫助;先制止他們,自己再安靜看書,做出榜樣等。筆者對學生進行了贊賞,并加以梳理,進行了總結,促使學生獲取更多方法和豐富的生活經驗。這樣不僅使學生遷移了課堂所學,強化、拓展了自身認知,還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經驗,促使他們在生活中踐行良好行為,做到知行合一。
結語
綜上所述,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實施微情景劇表演,可以使學生學有所獲,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運用微情景劇,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幫助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增強思想認知,踐行良好行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沈翀.課堂情景劇:小學中段道德與法治教學新范式[J].小學教學參考,2022(15):45-47.
彭蕾.創設生活體驗,促進知行合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教學探究[J].天津教育,2021(29):35-36.
蔡穎.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探究[J].學苑教育,2021(25):49-50.
王之福.生活情景在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0(35):48-49.
楊志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回歸生活的價值與方法分析[J].智力,2020(23):131-132.
張瑞英.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新生態課堂的實施路徑[J].黑河教育,2020(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