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順吉



摘 要: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耐力,全面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堅韌的性格。本文對中學生體育鍛煉中的耐久力項目進行分析,探討耐久力項目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提出科學的鍛煉方法,促進中學體育耐久力訓練課程開展,增強學生體質。
關鍵詞:耐久力項目;身體素質;中學體育;影響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身體素質教育越發受到重視,教育部要求各中學重視體育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耐久力訓練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積極的影響。學校應重視耐久力訓練,增加耐久力課時,開發新的耐久力練習課程,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注重耐力訓練,能夠增強體育教學活力,顯著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推動體育教學發展。
一、耐久力訓練的積極作用
(一)改善學生的體質
耐久力運動對人體神經系統具有較高的要求,需要肌肉群相互協調。中學生處于可塑的黃金年齡段,有著較強的拼搏意識與競爭意識。為了強化學生的運動能力,各方教育主體需要相互協作,制訂有效的教育方案,引導學生參加體育訓練。耐久力訓練項目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強化學生的運動能力,增強學生耐久力鍛煉的意識。借助耐力訓練提高學生對耐久力項目的興趣,旨在提高中學生的心肺功能、肌肉群協調性,使其養成敢于吃苦的意識。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展的黃金階段,每周固定開展耐久力訓練,能夠改善其心肺功能、腿部力量等,進而逐步改善體質[1]。
(二)培養學生堅韌的品格
在耐久力項目開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增強學生的體能,還要培養學生的意志。若學生在耐久力練習中,表現出意志不堅定、體能不夠等情況,教師可合理調整訓練難度,給出合理的休息時間,更好地完成教育部提出的素質教育任務,提高體育教學效率。教師應意識到教育的根本內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運動項目,提高耐力水平。一些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認知不足,無法自主開展耐力訓練,對此,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思想層面指導學生參與耐久力項目練習[2]。
(三)提高學生的運動素養
在耐久力項目中,耐力跑是較為基礎的項目。學生在跑步的過程中,會有腿發軟、呼吸急促、肌肉疼痛等運動疲憊感,這主要歸結于學生耐力較差,無法適應跑步項目訓練。教師要根據學生在耐久力練習中的反應,為其提供專業的指導,幫助學生減輕運動不適感,提高學生的運動素養。教師可適當融合游戲教學法,引導學生參與訓練活動,加深學生對耐久力項目的認識。在學生開展訓練前,教師可向學生普及體育知識,對學生進行動作指導,保證學生運動安全。在學生無力奔跑、不能繼續運動時,教師可調整運動項目,以慢跑、慢走的形式,調整學生的運動狀態,使其逐步恢復體能。針對抗拒運動的學生,教師可對其進行心理教育,使學生知曉在耐久跑中自身機能之所以無法適應,是因為身體器官的惰性,應以頑強的意志力克服困難,減少耐久力練習中的身體不適感,逐步提高自身機能。
(四)增強學生的自律意識
耐久力項目訓練與文化課一樣重要,是中考衡量學生身體素質的項目之一。想要提高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持久力,需要盡早使學生認識到耐力項目的重要性。教師可采取多樣化的耐久力訓練方式,提高學生對耐久力項目的興趣,使其在參與耐久力訓練的過程中,克服出現的困難,養成吃苦耐勞的品格。教師也要對傳統的體育教學進行改革,結合耐久力項目,開展多層次、不同難度的訓練課程,指導學生正確鍛煉和放松。面對學生抗拒運動等問題,教師應從自律意識方面,培養學生自覺鍛煉、終身鍛煉的意識,利用耐久力項目訓練,切實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若學生在參與各項訓練期間能夠發現自身體能的變化,就會更主動地參與體育練習。教師利用耐久力項目引導學生自主規劃學習活動、課余時間,使其以較強的自律意識合理分配時間,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時間規劃理念。
二、耐久力項目的訓練策略
(一)科學制訂訓練計劃
教師應明確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學生耐久力訓練需求為出發點,給出可行的教育方案。比如:有的學生腿部力量不夠,需加強腿部練習;有的學生呼吸方式不正確,需調整呼吸方式。不同學生對于訓練強度的需求具有差異性,教師需要加以關注。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體能測試,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運動計劃。比如:心肺功能較差的學生,應從慢跑開始鍛煉;力量較差的學生,應主攻力量訓練項目。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逐步提高訓練強度,進而提高學生的耐力水平。耐力強化非短期可達成,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鼓勵學生長期堅持,在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學生的身體機能不斷強化、耐力不斷提升。教師帶領學生訓練之前,要注重熱身運動,保證學生運動安全,避免對肌肉和器官造成損傷。
(二)練習與游戲相結合
教師應借助游戲練習法,設計耐久力練習課程,采取耐力比拼、小組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比如,在100 m、300 m跑等競賽項目中,設計不同大小的路障,增加運動難度。教師要合理劃分小組,公平開展耐久力競賽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耐久力競賽中。將耐久力練習與競賽相結合,有助于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在耐力跑項目中,教師需合理分配快跑、慢跑、慢走的時間,以此保障耐力訓練的效果。在訓練初期,若學生對耐力跑的熱情不高,教師要通過豐富練習模式的方法,提高學生參與跑步訓練的積極性。教師可引入多種道具,比如小板凳、小水桶等,要求學生跨越過去,以此提升訓練形式的多樣性。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障礙跑訓練時,可通過設置人工障礙、自然障礙等多種形式豐富訓練方式,并根據每名學生障礙跑的時間,進行跑步排名。設計此種障礙跑游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耐久力項目訓練的興趣,獲取良好的訓練效果。比如,教師帶領學生在沙灘上跑步,沙子會對學生腿部形成一定的阻力,增加耐力訓練的難度。此種特殊場景的耐久跑練習,能夠使學生快樂地參與其中,并提高耐久性鍛煉的強度[3]。
(三)建立考核制度,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
學生需要進行持續性耐久力項目練習,方可獲得運動成果。教師要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測試學生的身體素質。在進行耐久性考核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跑步時間,給出相應的考核分數,并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調整后續的耐久力訓練計劃,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教師要明確耐久力項目的重要性,將其設為必測項目,以此提高學生對耐久力項目的重視程度,使學生自覺養成鍛煉的好習慣。
三、耐久跑課例分析
(一)耐久跑課程規劃
耐久跑課程主要鍛煉學生的耐力,是中考耐久力測試的關鍵項目。教師進行課程規劃時,需劃分耐久跑的難度層級,妥善規劃課程任務,逐步增強學生的耐久性。
首先是初級層次。教師可逐步增加跑步長度,確保學生能夠適應課程的運動負荷量。單次運動跑步距離,應參照專項距離,進行4倍長度的訓練。在跑步訓練期間,教師可采取快跑、慢跑交替的形式,慢跑長度不應超出總米數的70%,慢跑時間不可多于快跑用時的2倍,以慢跑為運動調整階段。此種變速跑訓練項目,含有快跑、慢跑兩種運動形式,能給予學生適當的休息時間,使學生恢復體力。在初級訓練期間,教師應關注學生腿部力量情況,因為耐久跑項目要求學生擁有較強的腿部力量。初級跑步結束后,教師可設計跑臺階訓練項目,讓學生自主練習跑臺階,逐步增強腿部力量。在跑臺階中,教師需關注運動的安全性,防止學生摔傷。初級訓練共3個月,以增強學生的腿部力量。
其次是中級層次。在經歷3個月的變速跑訓練后,教師可逐步增強學生單程跑步的運動強度。單程跑步距離為200 m,進行10至12組跑步訓練。教師可采用間歇跑形式,在學生脈搏跳動次數恢復后,進行下一組訓練。
最后是終極層次。教師可指導學生學習跑步呼吸法,合理分配體力,如實記錄學生每次單程跑步的時間,便于學生總結跑步技巧[4]。
(二)學生素質測試方法
體育被設定為中考項目,確立了體育課程的重要地位。為此,教師有必要開展教學實踐,分析體育耐久力課程的積極作用。L中學隨機選出100名學生,按照體育成績,均分成2組,a組為耐久力測試組,b組不參加耐久力課程,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分析耐久力課程的意義。測定起始時間為2019年9月,測定時間為1年。采取每周開展兩次耐久力課程的形式,訓練a組學生。一年后,以b組學生的相應數據為參考,從學生跑步時間極限值、動作靈敏性、肺活量三個方面,測定耐久力項目對a組學生的積極作用。耐久力項目為耐久跑,共設計800 m、1200 m兩個跑步項目,進行耐久力訓練。
(三)耐久跑項目對學生跑步時間的影響分析
測定兩組學生跑步時間最大值時,教師采取自由跑形式,記錄學生自由跑步的時間和長度,從跑步時間判斷耐久力訓練對學生跑步耐久性的影響。如表1所示,是a、b兩組學生跑步時間、跑步長度平均值的對比情況。
a組學生的自由跑平均時間為65.21min,b組學生的自由跑平均時間為43.12min,a組比b組學生多跑22.09min。在自由跑期間,a組學生自由跑長度的平均值為31561.58m,b組學生為18641.1m。由此可知,a組學生的跑步速度平均值為31561.58/65.21≈484.00 (m/min)≈8.07(m/s),b組學生的跑步速度平均值為18641.1/43.12≈432.31(m/min)≈7.21(m/s)。由此可以推斷:耐久力課程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能。
(四)耐久跑項目對學生動作靈敏性的影響分析
測定學生的動作靈敏性時,教師采取扔沙包的形式,測定時間為5 min,記錄學生被打中的次數。每10人一小隊,兩小隊間距2 m,兩隊學生互扔沙包。表2為學生動作靈敏性的測定結果。
a組學生在5分鐘內,被沙包擊中3次,動作靈敏性極強。相對而言,b組學生靈敏性較差,被沙包擊中7次。由此推斷:耐久跑訓練強化學生的腿部力量后,能夠顯著提升學生身體的靈敏性。
(五)耐久跑項目對學生肺活量的影響分析
教師使用專用儀器,測定學生的肺活量,記錄測定數據,匯總結果如表3所示。
在耐久跑訓練之前,兩組學生肺活量相差不大。經過12個月耐久跑訓練后,a組男生、女生的肺活量明顯高于b組學生。由此推斷:耐久跑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肺活量[5]。
結語
綜上所述,耐力訓練對改善中學生的體質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和教師應意識到體育鍛煉對提升學生耐力的重要性,結合新的教學理念,設計各類耐久力練習項目,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教學,通過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耐久力練習的時間,使其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耐久力。在12個月的耐久跑教學實驗中,a組學生的體能明顯增強,這表明耐久跑項目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體質。
[參考文獻]
王巍巍.關于中考體育項目耐久跑的教學研究[J].田徑,2022(2):50-52.
張發.初中體育田徑運動項目的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3(2):27-29.
王華.中考體育“耐久跑”項目優化教學例談[J].新課程導學,2019(27):86.
陳伯明.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學生耐久跑練習方法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2,18(11):21-23.
胡小語.中考分值提升對體育教與學影響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