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蓮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和實施變得至關重要.“雙減”政策的實施旨在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數學作業的設計不僅需要滿足教育教學要求,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效果.基于此,文章將探討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包括明確的學習目標、引導性問題和提示、多樣性和差異化以及及時反饋.通過這些策略的應用,旨在為小學生提供更富有啟發性和有效性的數學作業,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3)32-0065-03
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教育界越來越關注學生的課業負擔問題.“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課外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在這一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變得尤為重要[1].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徑,但如果不得當,可能會加重學生負擔,適得其反.因此,教師需要重新審視數學作業設計,以確保它既有助于學習,又不過度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1 量化作業任務
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明確規定作業的目標和任務對于控制作業量和難度至關重要.作業的目標應該清晰明了,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指導學生,確保學生能夠有效地完成任務.本節將詳細探討如何量化作業任務,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1 設計具體的數學問題
為了明確作業的任務,必須設計具體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應該與教材和課堂內容直接相關,確保學生已經學習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體問題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明確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避免模糊或抽象的任務描述,從而降低學生的焦慮感.例如,在學習“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明確的數學問題:請你計算15+7-3.這個問題明確指出了學生需要執行的操作,能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并有效完成任務.
1.2 與教材和課堂內容緊密關聯
作業任務應與教材和課堂內容密切相關.這確保了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已經掌握了必要的背景知識,并且可以順利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反復檢查,以確保作業與當前教學進度一致,不會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2].
1.3 限制每項作業的數量
為了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深入思考和完成作業,應該限制每項作業的數量.過多的作業可能導致學生匆忙完成,而不是深入思考問題,這也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并降低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謹慎選擇每次作業的數量,確保學生能夠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例如,在一個學周內,教師每天可布置十道數學問題,而不是大量的練習題.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集中精力,深入思考,并保持對數學的興趣.
2 引導性問題和提示
引導性問題和提示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具有關鍵作用,它們的設計不僅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減輕學生的負擔,還有助于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并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
2.1 引導性問題的設計
引導性問題是在作業中提出的問題,其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和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前進.這些問題應該具有啟發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引導性問題應該具有開放性,以鼓勵學生探索多種可能性.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引導性問題必須與教材和學習目標密切相關,以確保學生已經學習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可以幫助學生將課堂內容與作業連接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2 提示的使用
提示是對引導性問題的補充,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然而,使用提示需要謹慎,以避免過度引導學生,降低學生的學習獨立性.一是逐步引導.教師可以采用逐步引導的方式,從簡單到復雜地提供提示,以確保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選擇使用[3].例如,在解方程時,教師可設計逐步提示:首先,嘗試將方程中的常數項移動到方程一邊.然后,考慮將系數化為1.二是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提示應該旨在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提示的目標是幫助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例如,可以使用這樣的提示:思考如何將方程轉化為x=a的形式,以便找到未知數x的值.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法時,你認為小數點的位置對于計算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如果你要計算0.6+0.25,你會采取哪些步驟?提示:小數點的位置決定了小數的單位,它應該在加法中保持一致.首先,對齊小數點,然后從右到左逐位相加,注意進位.在這個例子中,你需要將0.6和0.25的小數點對齊,然后逐位相加.
3 多樣性和差異化——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學生在數學能力和學習風格上存在著差異,這意味著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應該考慮如何設計差異化和多樣化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這一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本節將深入探討如何設計差異化和多樣化的數學作業.
3.1 不同難度級別的作業
在差異化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考慮為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級別的作業.這樣,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一是難度分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水平和學習能力,將作業分為不同的難度級別.例如,對于學習加法的學生,可以設計簡單的加法作業,涵蓋基礎的單位加法,同時為高水平學生提供更復雜的作業,包括多位數加法或帶有進位的加法.二是不同題型和挑戰.除了難度級別的差異化,教師還可以在作業中包含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涵蓋各種數學概念和技能,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
3.2 提供拓展性問題
除了不同難度級別的作業,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問題,以激發高水平學生的興趣,并鼓勵學生深入研究數學問題[4].這些拓展性問題可以更具挑戰性,涉及更深層次的數學概念和技能.拓展性問題應該要求學生深入研究特定數學主題,探索更復雜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幾何時,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拓展性問題: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總和是否適用于任何三角形?拓展性問題應該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提出獨特的解決方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展示問題的解決方案,并解釋其背后的數學原理.例如,教師可設計一個拓展性問題:設計一個新穎的數學游戲,涉及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例如,對于初學者,其作業可設計為:解釋兩個數字之間的差異是什么,并給出一個簡單的例子;對于中等水平學生,其作業可設計為:研究一下如何找到兩個數字之間的差異的絕對值,然后解釋它的意義;對于高水平學生,其作業可設計為:思考一下如何計算一組數字之間的平均差異,并提供一個實際的應用案例.
4 及時反饋——提升學習效果的關鍵
4.1 及時反饋的重要性
及時反饋是幫助學生了解其學習表現并提高的關鍵,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及時反饋能夠防止錯誤習慣的形成.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答案或方法存在問題時,學生有機會及早進行修正,并理解正確的解決方法.二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通過及時反饋,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自信心.這種積極的反饋可以激發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中,愿意嘗試新的數學挑戰.三是幫助學生改善學習策略.當了解到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需要改進時,學生可以更好地規劃學習過程.
4.2 如何提供及時反饋
在數學作業設計中提供及時反饋需要教師運用適當的方法和工具,以確保反饋具有高效性和實用性.一是批改和評分.教師可以定期批改和評分學生的作業,并盡快將結果反饋給學生.批改應該包括詳細的解釋和建議,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錯誤和改進的空間.這可以通過書面反饋或口頭反饋來實現.二是提供標準答案和解析.提供標準答案和解析對于學生理解正確答案和解決方法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在作業后提供標準答案,并解釋每一步的思考過程.這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和修正.三是同儕評審[5].同儕評審是一種有效的反饋方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和學習.學生可以交換作業并提供反饋,這有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發現彼此的錯誤,并共同改進.四是利用技術工具.現代技術工具可以幫助教師更快速地提供反饋.電子作業平臺和在線批改工具可以自動評分,并提供實時反饋.這種方法節省了教師的時間,同時確保學生能夠盡早獲得反饋信息.
4.3 個性化反饋
個性化反饋是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和水平提供的反饋.它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數學.一是制定目標.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制定個人學習目標,并提供反饋,指導學生朝著這些目標努力.這有助于學生更有動力地學習,因為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二是差異化反饋.根據學生的具體錯誤和需求,教師可以提供差異化的反饋.這意味著不同學生可能會收到不同類型的反饋,以幫助學生解決特定的問題.三是學生自我評估.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估是提供個性化反饋的重要部分.學生可以審視自己的作業,并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改進的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自我評估提供反饋.
總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需要更加注重量化作業任務、引導性問題和提示、多樣性和差異化以及及時反饋等方面的策略.這些策略有助于控制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育界應該密切關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以滿足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教育質量.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在“雙減”政策下不僅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通過合理的設計,教師可以實現控制負擔與提高效果的雙贏局面,從而為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海棠.“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設計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1):97-99.
[2] 余麗娟.控量減負,創新增效:試論“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師,2023(17):57-59.
[3] 吳春燕,朱霄平.“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探究[J].教師博覽,2023(18):78-79.
[4] 惠小霞.“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管理的實踐研究[J].課堂內外(初中版),2023(20):118-120.
[5] 黃冬梅.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探析[J].科普童話,2023(18):142-144.
[責任編輯: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