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松 王波
[摘要]在全面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學徒制有助于加速職業教育提質增效,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輸送一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理論邏輯來看,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指向,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視域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在政策制定、校企合作、常態治理、要素共享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多層次政策體系尚未完善,政策執行效果有待提升;企業參與積極性相對不足,“校熱企冷”現象亟待破除;多元協同治理框架不健全,參與主體缺位現象突出;校企資源要素流動不暢,優質資源整合力度較弱。基于此,應完善政策保障機制,推動部門聯動;建立長效激勵機制,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構建多元治理框架,完善特色學徒制治理模式;暢通校企資源雙向流動渠道,促進優質資源互聯互通。
[關鍵詞]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特色學徒制;產教融合
[作者簡介]鄭清松(1989- ),男,浙江金華人,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職教研究中心,講師,碩士;王波(1982- ),男,浙江金華人,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職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浙江? 義烏 322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課題“職業教育產教綜合體熵增模型構建、機理分析與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022JYTYB11)、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一般規劃課題“企業參與中國特色學徒制動機、成本、收益的實證和機理研究——基于社會交換論的視角”(項目編號:2023SCG216)和2023年度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基于共生特征模型的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聯動邏輯和路徑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3N1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23-0037-07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由諸多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要素組合而成,從量變逐步到質變的漸進式發展過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歷經多年實踐與探索,我國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筑牢了發展基石。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5月,國內職業院校數量已達到1.2萬所,在校學生規模高達2915萬人以上,共組建1500余個職業教育集團(聯盟)。
在全面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學徒制逐漸由區域性的探索行為轉為全國大力推行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新模式,這有助于加速職業教育提質增效,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輸送一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教法)進一步提出“國家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鼓勵職業院校與職業培訓機構、產教融合型企業深化合作,聯合開展學徒培訓。這體現出黨和國家對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視程度。當前,中國特色學徒制還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推動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工作走實向深,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已然成為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議題。鑒于此,本文力圖闡述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與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圍繞全面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的多維困境及紓解策略展開探討,以期為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與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計,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這暴露出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和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辯證看待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與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對提高學徒培訓的實效性、高標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擴大技能型人才供給至關重要。
1.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指向。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政府、職業院校及企業等利益相關方立足于基本國情和本土實踐,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探索以職業教育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過程。相較于西方國家而言,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突出表現為職業院校領導通常由政府任命、辦學經費大多來源于國家財政等。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是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職業教育發展將市場參與排除在外。伴隨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呼喚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由“單一”轉向“多元”, 開創校企合作走深走實新局面,著力打造“政府搭臺+校企唱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是緊扣產業變革、技術變革、組織變革需求,堅持政、校、行、企統籌聯動,提高技能型人才供給水平。這要求職業院校緊跟產業發展趨勢與市場需求,改革課程標準、專業體系及人才培養方案,聯合企業開展學徒培訓,加強崗位技能訓練,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雙導師聯合育人”,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2.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緊要任務在于加快技能型社會建設,擴大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從而夯實高質量發展人才基礎。中國特色學徒制具有管理模式新穎、學習形式靈活、招生招工一體化等優勢,可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暢通技能型人才發展通道,有效緩解人才供需矛盾。
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有益于培育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以此為指引,校企雙方在匯聚優質培訓資源的基礎上,可采取“師帶徒”、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舉辦培訓班和集訓班等方式,圍繞崗位需求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學徒培訓。相較于傳統學校教育而言,中國特色學徒制基于“做中學”“理實一體化”等原則,促使學徒培養方案緊貼生產一線,能夠破解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匹配度低的問題。
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視域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多維困境
1.政策之維:多層次政策體系尚未完善,政策執行效果有待提升。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政策供給,為深化產教融合、強化校企聯動育人繪制“作戰圖”和“施工圖”。近年來,我國已頒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圍繞中國特色學徒制進行統籌謀劃,為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指明方向。不僅如此,新職教法進一步提出“國家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引導企業按照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鼓勵和支持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的企業特別是產教融合型企業與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合作”,將特色學徒制上升至法律層面。
但需要指出的是,國家和地區制定的政策法規大多停留于宏觀層面,尚未明確界定中國特色學徒制推行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的地位、具體職能,且缺少細化的、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和管理辦法。例如,有的省份的政策提出“支持建設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單位,對成效突出、示范作用強的項目給予一定獎勵”。這一表述較為籠統,缺乏關于“成效突出”“示范作用強”等方面的明確界定標準。由此來看,宏觀層面的相關政策大多為立足于全局視角的指導性意見,并未著眼于教學保障和過程監管等層面研制實施細則,對特色學徒制相關利益主體的職責缺乏明確規定。受此影響,在中國特色學徒制實踐進程中仍存在“真空地帶”,導致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主體長期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容易引發校企利益糾紛問題。
從省級層面來看,各地區關于促進特色學徒制發展的若干政策存在合力不強、協同性不足以及“碎片化”現象突出等問題,導致政策紅利難以得到充分釋放。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特色學徒制推行過程中不僅要為行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經費保障,還要給予學徒適當的補貼資金,這不可避免地會給地方政府帶來一定的財政壓力。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考量,部分地方政府部門存在“象征性執行”或“選擇性執行”相關政策的情況,繼而引致“政策執行梗阻”問題。切實提高政策供給質量,加強相關政策執行與落實,已然成為促進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迫切要求。
2.合作之維:企業參與積極性相對不足,“校熱企冷”現象亟待破除。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長期面臨“校熱企冷”、校企融合不深、企業主體地位缺失等問題。不少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在學徒進駐企業學習、各類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等環節,存在“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問題,并未在教材、課程和教學等領域進行全面對接,缺乏現代學徒培養的常態化合作機制。
教育部對現代學徒制前三批試點單位的驗收數據顯示,在第一批試點單位中,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數量分別為27所、100所,在各類試點單位中占比達16.4%、60.1%,而企業數量僅有8家,占比僅為4.8%;在第二批試點單位中,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數量分別為38所、154所,所占比重高達18.7%、75.9%,反觀企業數量僅為5家,所占比例降至2.5%;在第三批試點單位中,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數量分別為29所、156所,占比達14.9%、80.4%,參與試點的企業僅有4家,占比更是低至2.1%。上述數據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企業參與學徒制的積極性相對不足。
中國特色學徒制是一個通過投入經濟要素,由校企聯合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生產過程。中國特色學徒制的實施周期大多長達數年,企業作為資源投入的關鍵主體,需要承擔學徒工資、學徒管理成本、企業師傅培訓費用等高昂成本。然而,參與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的企業往往面臨著學徒流失嚴重、投資回報周期長、投資與回報失衡等諸多潛在風險,收益存在不確定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業參與中國特色學徒制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利于推動校企雙元育人,對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3.治理之維:多元協同治理框架不健全,參與主體缺位現象突出。由于特色學徒制涉及一系列利益相關者,政府有必要充分發揮牽頭作用,著力搭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治理框架,以減少集體行動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助力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政府監管缺位現象猶存。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在于提升政府監督治理效能,切實保障學生的合法利益和“雙重身份”。值得注意的是,相關部門尚未明晰學生在特色學徒制推行過程中的權利與責任,缺乏對受教育者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及基本權益等方面的有效監督。政府監管缺位導致部分企業在濫用學徒培訓權力的同時,將學徒視為廉價勞動力,進而產生學徒工作時長過長、薪酬待遇偏低等問題,致使學徒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不利于促進學徒培訓規模和質量有效提升。
第二,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不足。構建特色學徒制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應圍繞“評什么”“誰來評”“如何評”來展開。根據相關研究的網絡抽樣調查數據可知,接近于50%的職業院校以企業出具的相關證明作為考評依據,對學生的企業實習情況開展評價,存在考核流于形式的普遍現象。另外,學徒培養考核依然以校企自我評價為主,存在第三方監督和評價機構缺失、外部監督與評價缺乏等問題。這不利于推動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難以充分發揮第三方評價在優化校企聯合育人機制、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中的導向作用。
第三,行業協會參與不足。作為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主體,行業協會具有公益性和非政府性等特征,在保障學徒基本權益、制定人才標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受規章制度尚未完善、職責與權限缺少法律界定等因素的影響,行業協會在提供監督服務、評價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缺乏足夠的權威性與話語權,不利于發揮在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間的協調功能。
4.要素之維:校企資源要素流動不暢,優質資源整合力度較弱。從實際情況來看,職業院校教學資源與企業資源整合力度不夠、要素共享渠道不暢等問題仍然存在,成為阻礙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屏障。
第一,就教師資源層面而言,職業院校教師大多面臨科研壓力較大、教學任務繁重等情況,赴企業學習的主動性不足,難以在合作企業中長期掛職鍛煉。加之職業院校沒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在職稱評定、晉升獎勵、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不公平,極大挫傷了學校教師、企業兼職教師參與中國特色學徒制的積極性,制約校企師資資源雙向流通。企業師傅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和保障機制不完善,在以個體形式接受企業委派的學徒培養任務后,往往將學徒培訓視為一項短期任務,缺乏深度參與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工作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就課程資源層面而言,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的核心要義在于校企共建共享課程資源,協同研制課程標準、崗位技能標準,確保技能型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相匹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部分企業基于防范核心技術泄露風險的考量,缺乏聯合職業院校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的合作意愿。這不利于校企課程資源的充分整合與雙向流通,易造成學徒培養課程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相脫節。
三、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視域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紓解策略
1.完善政策保障機制,推動部門聯動。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必須依靠校企合作,探索一條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之路。這在客觀上要求各級政府以強化頂層設計為引領,提高政策法規的前瞻性、靈活性以及針對性,實行動態調整。
第一,筑牢中國特色學徒制“四梁八柱”,加強政策供給和提高立法質量。政策層面,政府部門必須以服務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為靶向,研制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實施細則,根據國家宏觀政策細化具化實施方案、工作措施。教育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等需堅持因地制宜和分類施策,出臺指導性和操作性更強的配套工作方案,為政校企等利益相關方協同推動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繪制“路線圖”。立法層面,我國可借鑒發達國家現代學徒制經驗,從現實國情出發,以新職教法為依托,探索完善中國特色學徒制法律體系。立法部門應研究出臺權益保障法,以立法形式明晰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協會及學生(學徒)等在特色學徒制推行過程中的權責利,進一步細化校企雙方培訓和管理學徒的權利、職責與義務條款。立法部門需適時修訂勞動合同法,既要增加關于休息休假、補貼標準、保險待遇等學徒勞動權益保障方面的規定,也要界定學徒違反中國特色學徒制三方協議的相關責任,從而不斷提升立法質量。
第二,推動部門聯動,加強學徒培訓過程管理。承前所述,部分地區在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過程中存在“政策執行梗阻”問題,極大地影響了政策執行效果。對此,地方政府需推動部門聯動,構建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加強學徒培訓過程管理。各地教育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及財政部門等應協同發力,組建省級、市級和縣級層面的中國特色學徒制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落實國家和地方各項政策,對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工作進行管理指導、檢查考核。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要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構建學徒培養管理機制、學徒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和教學質量監控機制。政府應不斷完善與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相契合的過程管理、財產管理、教學管理等制度,加強學徒培養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提升政策落地效果,為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創造良好條件。
2.建立長效激勵機制,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措施在于實施中國特色學徒制。校企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圍繞學徒制培養目標,為學生提供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為國家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然而,中國特色學徒制實施過程中仍面臨“校熱企冷”等問題。部分企業在聯合職業院校培養學徒時仍停留于協議層面或勞務用工的“表層”, 未能深度參與到學徒培養全過程,制約學徒培訓效果的有效提升。基于此,相關部門在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應切實保障企業利益,著力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充分激發企業參與中國特色學徒制的內生動力。
第一,各地區應將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正面典型示范引領,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中國特色學徒制。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對企業的財稅激勵,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及財政部門共同確定補貼標準,依據黨和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為開展學徒培訓的企業撥付經費補貼。地方政府可基于本地財政收支狀況,探索設立中國特色學徒制專項基金,構建企業培養學徒的成本分擔與補償機制,對深度參與“企校雙制、工學一體”改革的企業給予財政和金融等支持。在完成學徒培養任務后,政府需綜合考量行業類別、學徒培養合格人數、培養等級、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等因素,視情況為企業提供補貼支持,并將學徒培養成效作為企業項目資助和評優評先的關鍵依據。除此之外,政府部門可牽頭組建公益性學徒制咨詢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市場調研、管理咨詢以及學徒培養方案制訂等多元化服務。借此方式,有效降低企業學徒培訓風險、決策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企業參與中國特色學徒制的意愿和動力。
第二,破解校企話語權不平衡的困境。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性活動的經濟組織,始終遵循投資收益最大化和效率優先的雙重邏輯,往往對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缺乏足夠關注。為此,相關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打破基于學校本位的學徒培養模式,使校企雙方在學徒培養方案制訂、雙導師隊伍建設、課程教材研發等方面擁有同等話語權,支持企業擔當學徒培養的“主角”。教育部門必須找準校企利益共同點,推進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打破職業院校“話語壟斷”,扭轉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校企雙方權利地位不對等的局面,使企業的話語權得以落實,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3.構建多元治理框架,完善中國特色學徒制治理模式。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涉及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和行業協會等眾多治理主體。多中心治理理論倡導通過多層次的制度設計強化多元治理主體協同共治,進而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該理論對減少現代學徒培養過程中的“搭便車”行為、推進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在多中心治理理論視域下,政府應牽頭構建多元治理框架,提升治理效能。
第一,提高政府監管效能。政府是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發起者、組織者及主導者,在創新校企共育技能型人才模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相關部門應以優化監管服務為重點,全面落實監督責任。在具體實踐層面,政府部門應明確學徒培訓各環節的監管工作要點,構建監督抽查機制,圍繞學徒培訓質量不定期組織開展專項檢查。針對部分企業濫用學徒培訓權利的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可聯合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采取實地考察和視頻監控管理等方式,充分保障學徒合法權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若發現學徒管理不規范、學徒工作時間過長、學徒薪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等問題,需及時約談企業負責人,督促企業限期整改,確保學徒培訓規范高效。
第二,加強第三方評價。第三方評價機構作為獨立于職業院校和企業之外的組織或公司,具有客觀性、公正性以及獨立性等特點,能夠有效保障學徒培養評價結果的公信力。首先,第三方評價機構應深化與校企之間的合作,將學徒職業技能水平、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崗位適應能力等納入考核范圍,健全學徒培養考核評價體系。其次,第三方評價機構需聯合職業院校和企業,堅持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有機結合,借助筆試、面對面評價以及技能測評等多元方式,評價學徒理論與技能學習情況、師徒協議履行情況。最后,第三方評價機構和企業有必要共同對企業師傅開展等級考核評定工作,將評價結果視作企業師傅崗位晉升和薪酬調整的關鍵依據,以有效調動企業師傅參與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積極性。
第三,推動行業協會高效運轉。以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推動行業協會高效運轉,加強行業協會內部建設,規范行業協會行為,提高行業協會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為推動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基于此,行業協會需綜合研判當地技能型人才供給現狀,梳理產業發展需要與學徒培養規格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自身在遴選學徒制試點項目、預測技能人才需求、制定學徒培養標準和企業師傅選拔標準等方面的服務功能。
4.暢通校企資源雙向流動渠道,促進優質資源互聯互通。校企雙方要著力暢通教師資源、課程資源流通渠道,促進優質資源互聯互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匯聚強大合力。
第一,推動教師資源有序流動。對職業院校而言,不僅要將企業實踐、科研服務等指標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定期組織教師赴企業跟崗實踐、頂崗掛職,提高教師實踐能力,也可通過項目工資制和協議工資制等分配方式,引進企業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對企業而言,選拔一批技術骨干擔任企業師傅,明確企業師傅的學徒培養責任和帶徒津貼,將學徒培訓成效作為企業師傅晉升技能等級、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條件。此外,企業與職業院校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啟動校企聯合教研室建設,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制訂學徒培養方案,在提升企業師傅教學能力的同時,增強企業師傅對教師身份的認同感。
第二,加強課程資源共建共享。企業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在標準制定、工藝研發和技術創新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與企業相比,職業院校在教學條件、技能型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推動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質量發展需秉持校企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原則,加強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職業院校和企業應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和崗位需求,共同研制學徒培訓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課程教材和專業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瑪日耶姆古麗·吾布力喀斯木.開創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新篇章[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1) :10-15+27.
[2]丁雅誦.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EB/OL].(2022-05-29)[2023-03-12].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9/content_5692904.htm.
[3]莊西真.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內涵、圖景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3(2):96-101.
[4]陳小娟,樊明成,黃崴.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訴求、困境、成因及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4):123-127.
[5]姜運隆.產教融合視域下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與實現路徑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15):60-66.
[6]陶軍明,龐學光.多重制度邏輯下現代學徒制的實踐困境與路徑選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9):206-212.
[7]韓旭,張俊竹.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成效、困境與方向[J].教育與職業,2020(24):41-46.
[8]張天琪,楊永杰,何艷琳,等.“雙高計劃”背景下的現代學徒制發展路徑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5):137-141.
[9]柴草,王志明.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影響因素、缺失成因與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20(5):83-87.
[10]單文周,李忠,王坤.現代學徒制試點中影響企業積極性的制約因素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49-156+160.
[11]賈文勝,潘建峰,梁寧森.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構建的制度瓶頸及實踐探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47-53+119.
[12]桑雷.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三維透視:內涵、困境及突破[J].現代教育管理,2016(6):94-98.
[13]毛少華.職業院校全面推廣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成人教育,2021(1):65-70.
[14]謝燕紅,李娜.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各利益主體權益保障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2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