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健 眭長清 曾穗平 曾堅



摘要:山地鄉村人居環境具有人地矛盾突出、資源配置分散、生態環境脆弱等特征,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難點地區。以西藏昌都為例,基于人居環境系統與韌性理論,建立“自然—產業—社會—居住—支撐”的山地鄉村人居環境系統韌性測度體系,借助耦合協調模型、障礙度診斷模型和地理加權回歸模型(MGWR),解析系統韌性及其耦合協調度的空間分異機制,并提出不同要素驅動下各類村莊的系統韌性優化策略。結果表明:(1)昌都鄉村人居環境系統普遍呈現低韌性水平,韌性高值區與高耦合協調區均集中于城區周邊與河谷地帶,總體呈現“點群式”分布特征;(2)居住條件與產業發展是山地鄉村人居環境系統韌性及其耦合協調度空間分異的主要驅動因子;(3)針對“失調衰退型、轉型提升型、協調發展型”村莊特征提出單系統驅動提升與多系統協調優化策略,為山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地;鄉村;人居環境系統;韌性;耦合協調度
文章編號:1673-8985(2023)02-0029-09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志碼 A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山地鄉村人居環境具有功能結構復雜、空間景觀多樣和地形變化大等特征,面臨著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環境退化、基礎設施落后、地域文化消失和用地集約度低等外部環境沖擊和內部結構變化的雙重干擾[1]77,[2],[3]646,[4]。山地鄉村自發無序的建設活動易誘發地質災害[5],城市建設不斷壓縮和破壞鄉村“三生”空間等,對人居環境系統的穩定性與適應性造成巨大沖擊[3]645。提升山地鄉村人居環境的系統韌性,是山地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