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交互式探索,是創設關聯生活的交互式問題情境,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達成充分的師生交互、生生交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用結合,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設置助力思維爬坡的交互式學習任務,激勵學生主動交互,多向交互,不斷完善自我道德認知;拓展線上線下交互式空間,多媒介交互,多主體交互,讓學生多維度體會、甄別、明理、守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問題情境;學習任務;多維空間
交互式教學,是師生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對話教學,其效果不能用具體、精確的行為性指標來衡量,而是強調學生在平等參與、對話交流、互惠分享、反思評價等過程中的真實體驗以及自然生成思維素養。這與課程目標的生成性和表現性取向相符。從尤爾根·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和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來看,交互式教學是教學回歸教育本質的重要方向。道德與法治教學注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法治思維,并在實踐體驗中培養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涉及的學科知識相對抽象。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創設交互式問題情境、設置交互式學習任務、拓展交互式空間等方式,讓道德與法治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清晰化,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真實體驗、遷移運用中實現道德成長。
一、創設關聯生活的交互式問題情境
交互式問題情境是教師基于教學內容,從教學需要出發,根據學情創設具體的生活場景或氛圍,在此基礎上拋出核心問題,與學生就問題展開深層對話,深度參與解決問題。[1]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創設關聯生活的交互式問題情境,讓教材內容有效對接學生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場域,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問題,達成學用結合,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例如,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做個“開心果”》一課的教學,意在讓學生實現由“自己快樂”向“讓他人也快樂”的轉變。也就是說,通過本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自己成為“快樂鳥”,還要讓學生把快樂帶給身邊人,成為大家的“開心果”,成為負責任、有愛心的學生。對于尚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狀態的二年級學生來說,在現實生活中讓他人快樂的能力有限。于是,教師由教材插圖故事引入,創設關聯生活的交互式問題情境:
“開心果”喜歡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戲,他可能藏在我們家里,可能藏在我們的教室里,可能藏在人多的地方……誰是你們家的“開心果”呢?讓我們一起去找找吧!
順著這個問題情境,師生深度交互,學生興致勃勃地想要到生活中尋找自己熟悉的“開心果”。下面是其中的一個交互片段:
生 爸爸是我們家的開心果。有一次媽媽在單位里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她很累,還被主任批評了,很難過。爸爸見狀立刻去廚房為媽媽燒了一道拿手菜,端菜出來時還模仿電視劇里王子的樣子說:“公主,請用膳。”媽媽頓時就笑了。
生 外婆是我們家的開心果。她參加了老年大學的戲曲班,天天在家練習唱戲。外婆總是唱不準,所以每次只要她一唱,我們全家都會哈哈大笑。
師 看來我們每個人的家中都有“開心果”,他們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歡樂,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歡聲笑語。家里的開心果很容易就被你們找出來了,他很不服氣呢,便又藏起來了!這一次,他藏進了我們班級里,這下你能把他找出來嗎?
(學生同桌交流。)
生 小A是我們班的“開心果”。每節課課間,他都會給我們講笑話。
生 小B是我的“開心果”。一年級的時候,我們是同桌,有一次我作業做得不好被老師批評,她就教我好好改正。從那以后,我有不開心的事都會找她傾訴,她總能安慰我。
生 小C是我們班的“開心果”。他會做好多搞怪動作,總是把我們逗得很開心。
當學生都在為自己順利找到“開心果”而高興的時候,教師順勢播放了不同的人采訪家長眼中“開心果”的相關視頻。學生看完視頻后,教師再次創設交互式問題情境:
我們剛剛看到的視頻中,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家里的“開心果”就是孩子——家里自從有了孩子,就如同獲得了快樂的密碼,每天都能感受到愛和幸福。從視頻中家長談到孩子時臉上洋溢的發自內心、無法抑制的笑容,你們感受到了什么?你們覺得自己也能做“開心果”嗎?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學生鏈接生活,敞開心扉相互討論,談到了自己平時為家人唱歌跳舞、陪家人運動聊天、為家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等讓家人樂呵呵的事情,從而意識到:我也可以成為“開心果”,我也能因為自己是“開心果”而讓愛與幸福在家中洋溢。
隨后,為了讓學生在“尋找哪里有個‘開心果”的基礎上進入“這時我要怎么辦?”的思考中,教師又聯系自己當天早晨遇到的“糟心事”,創設了如下交互式問題情境:
今天早上,我剛出門就發現自己忘帶手機了;返回家中拿上手機剛走到站臺,又錯過了一班公交車;匆忙趕到學校,正好遲到1分鐘,被校長批評……你們來做做老師的“開心果”,說說怎么讓老師開心起來?
這樣緊密關聯生活的交互式問題情境,非常好地激發了學生的交互欲望。他們踴躍地“幫助”教師,先后給出了“我給老師講個笑話”“下課后找好朋友聊天傾訴”“我給老師一個擁抱”等建議。在熱烈的交互中,學生明白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常態,喜怒哀樂都是正常的情緒;面對不愉快時,要想辦法讓自己盡快擺脫這種情緒,讓自己快樂起來,并學著把自己的快樂帶給身邊的人;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學著關心他人,學會關心他人,成為大家的“開心果”。
二、設置助力思維爬坡的交互式學習任務
交互式學習任務是在師生、生生交互中能夠激起學生好奇心、好勝心、成功欲的,有明確目標且需要擔負責任的學習任務;是目標明確、情境綜合、難度適宜,能吸引學生在持續交互中全身心投入的主題性學習任務。交互式學習任務的設置,須以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為前提,以學生必須達成的目標為指向。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交互式學習任務,可以理解為發生在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能激起學生學習動機的,引領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交互中關注生命成長,學會熱愛生命、善待自然與他人,將外顯品行與內心成長建立聯系的學習任務。這樣的學習任務,集情境特征、活動特性、知識表征和品格培塑于一體,激勵學生主動交互,多向交互,多角度思考,不斷完善自我道德認知。
例如,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正確認識廣告》一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了解廣告的發展變化,學會從不同角度欣賞廣告;二是從不同視角發現廣告的功能與價值,學會客觀、全面地看待廣告。由于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較為單一、考慮事物存在非此即彼的特點,教師設計了正反雙方辯論的交互式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真投入、真思考中與學習任務深度“交鋒”。由此,學生為“是否需要做廣告”自發地分成正方和反方,教師做主持人,三方正式展開交互:
主持人:
大家看,廣告的功能是傳遞信息、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勸說購買。商家做廣告的目的是讓我們購買他的商品或者服務。對于他們來說,廣告多多益善,然而對于我們來說,鋪天蓋地的廣告真的有必要嗎?接下來我們共同投入一場辯論,認為不需要廣告的同學坐左側,是反方;認為需要廣告的同學坐右側,是正方。
正方:
我方認為做廣告很有必要。不做廣告,商品根本賣不出去,我們也不知道買什么好。有了廣告,我們就知道買什么品牌了。
反方:
我方認為不需要做廣告。好的商品,消費者買了就會回購,還會介紹其他人買。這樣還能省下好多廣告費呢。
正方: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只要花點小錢在各個網站上做廣告,全世界都能看到。這對提升消費者購買力的作用可想而知。
反方:
你們有沒有想過,任何一個廣告的制作和宣傳都是需要費用的。據我所知,電視臺的黃金時段,廣告費是驚人的。就以省級電視臺為例,時長3秒的廣告,每天播放的費用約7萬元;時長10秒的廣告,每天播放的費用約16萬元。你們想想,這么貴的廣告費誰出?最后還不是要消費者買單?
主持人:
哇!反方拿出了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么一算,廣告費用還真不少啊!正方同學,你們怎么看?
正方:
我方剛才說的是在各個網站做廣告,而且廣告的方式多種多樣,車身廣告、傳單發放、店鋪門頭等都可供按需使用。有投入才會有回報,只要商家量力而行做廣告,不抬高商品價格,大家就能接受。
反方:
說到傳單發放,總有人在馬路上把傳單塞到行人手中,有的人不愿意拿就扔在地上,又污染環境又浪費。
……
主持人:
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雙方辯手達成了共識:做廣告可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擴大銷售,但一定要量力而行,真實有效。
面對辯論這項交互式學習任務,辯手們或低頭討論,或據理力爭,用數據說話,用事實反駁。廣告的功能與價值在充滿火藥味的辯論中越發明晰地進入學生的視線,直至走進他們的大腦深處:反方辯手一開始以“酒香不怕巷子深”為豪,后來慢慢地接受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現實;正方辯手也從投入與回報的數據中,從亂張貼廣告、做低俗廣告等不文明現象中更加客觀地認識到“文明做廣告”的道理。這一課堂,與其說是“辯論場”,不如說是學生在迎接挑戰時以進階交互達成深度認知的“思維場”。在完成交互式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從感性走向理性,從單一走向多維,慢慢趨向于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用辯證的方式思考問題。
三、拓展線上線下交互式空間
隨著《中國教育現代化 2035》文件的頒布,“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這一要求已深入人心。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新興技術日漸為教育所用,且呈現出一定的優勢。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涵蓋學生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線上線下交互式空間,打破教材、班級的空間限制,充分利用現代智能技術,實現資源互通、多媒介交互、多主體交互,可以讓學生穿越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多維度地體會、甄別,懂得明理、守法。以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網絡新世界》一課為例,本課旨在讓學生認識網絡世界的豐富、便捷、高效,感受網絡與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增強網絡防范意識,學會在網絡交往中保護自己的方法。網絡對現代小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加上網課、父母的網購等,每位學生都充分體驗到了網絡的便捷。那網絡新世界到底“新”在哪里?怎樣在課堂中讓學生體驗到它的“新”?教師直接把平板帶進課堂,播放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空間站帶來的“線上課堂”視頻。學生收看“天宮課堂”時,實現了人與網絡的交互,感受到了線上課堂的“新”。之后,教師大屏幕共享課前調查“想通過網絡做什么”的數據,顯示不少學生想在課堂上學做番茄炒雞蛋這道菜,于是組織學生之間展開互動,相互交流可以怎么學習。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推選“小老師”,上臺演示如何下載與菜系制作相關的APP、如何搜索美食制作視頻教程等。一時間,以小組為單位的下載、搜索啟動,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從番茄炒雞蛋到土豆煲牛腩,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外。教師見這部分的學習目標已達成,當場拿出手機投屏,點開淘寶購物為大家買獎品,師生交互,一起選購獎品,不亦樂乎。就在最后一步要點擊付款時,一位學生發現了付款存在的“風險”,立馬站起來喊“停”。由此,無須說教,“增強網絡防范,保護個人隱私”的教學目標圓滿達成。
正如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言,兒童道德發展的根源在于兒童主體與他們周圍道德環境之間積極互動的作用——活動或實踐。集交互式問題情境、交互式學習任務、交互式空間于一體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對現有教材知識內容和常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拓展與延伸,幫助學生構建了相對完整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道德與法治認知結構,讓學生獲得了知識和經驗,強化了道德意識,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 樊淑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J].遼寧教育,2023(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