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沂蒙根據地時期,黨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黨政軍民形成了黨群同心的思想共同體,從而鑄就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蘊含著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經驗。傳承弘揚沂蒙精神要通過價值融合、內容融合、模式構建融合及坐標融合實現沂蒙精神等紅色精神有效融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為黨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沂蒙根據地;思想政治教育;沂蒙精神
作者簡介:劉柯薇,中共臨沂市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郵政編碼 276000)
中圖分類號:D261.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6359(2023)05-0075-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1]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極為特殊的實踐活動,其目的是促進人的價值理念的形成和轉化。沂蒙精神是黨在根據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黨員、群眾政治覺悟,引導人民堅定跟黨走的實踐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價值理念,為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鑒。
一、沂蒙根據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毛澤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2]黨在沂蒙根據地,始終高度重視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啟發、教育、引領黨員群眾提高政治覺悟,匯聚起跟著共產黨走的磅礴偉力。
(一)廣泛宣傳黨的理論主張,促進思想認同
一是創辦報刊雜志,大力宣講黨的政策與理論。黨在沂蒙根據地的各種黨政軍機構都創辦了自己的機關報刊,如《大眾日報》《斗爭生活》《戰士報》等,通過刊發黨的理論方針政策來宣傳黨的主張。同時,還通過其他群團組織創辦的報刊,比如《山東文藝》《前哨婦女》等等,來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統一戰線政策,讓黨的主張深入人心,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和戰士廣泛的思想認同奠定了基礎。
二是通過文藝演出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政策主張以及黨在當下的任務。黨所倡導的合理負擔、減租減息、民主選舉、文化教育、婦女解放等主張及黨的施政實踐,被生動地通過文藝作品予以呈現,讓沂蒙人民了解共產黨人的政策主張,接受共產黨的政治信仰、政治信念、政治品格和價值觀念。《沂蒙山小調》《跟著共產黨走》等優秀作品,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喜愛,提高了群眾對黨的理論和主張的認識,將群眾與黨的思想認識進一步統一。
(二)強化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黨員政治素養
一是加強黨員的階級意識和黨性教育、氣節交易、策略教育,使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都得到鞏固。《中共山東分局關于宣教工作的指示》要求“必須加強黨員的階級意識與黨性教育,進行秘密工作教育,準備更險惡的環境與猝然事變。加強黨員的氣節教育,使黨員在最后一分鐘也要為黨奮斗。”“深入干部與黨員的一般教育,尤其是策略教育”,“必須使每個黨員都了解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等三個基本問題,了解三個問題的相互關系,并了解黨的建設、黨的鞏固是一切問題的基礎。”[3] 等等。并規定“一般黨員在一年內要講完《黨員必讀》或《共產黨員的修養》,新黨員要講完《新黨員基本讀本》。” [4]
二是建立黨員干部思想教育制度。山東黨組織根據普通黨員和干部文化程度、所擔負的任務不同的具體實際,制定了不同的教育制度,規定了不同的教育內容。健全在職干部的學習制度,建立黨員參加群眾大課制度。這些思想教育制度的建立保證了黨員干部思想教育的常態化。
三是注重開展黨的思想意識鍛煉,強調思想斗爭的教育。要求必須“隨時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展開批評斗爭,從批評斗爭中進行教育。”各級黨校和黨的訓練班都要“嚴密組織生活,特別加強學生思想意識與生活的鍛煉”。[5]根據地還開展了整風運動,促進黨員干部思想的凈化和優良作風的養成。以學習、教育、黨內思想意識鍛煉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真正內化為黨員干部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行為,黨員干部的思想更加純凈,政治覺悟逐步提高。
(三)大力興辦社會民眾教育
一是廣泛開展普遍深入的國民教育。中共山東分局規定:“一切民主政權已經建立的地區,到1941年底,初級小學及完全小學要達到戰前的數目(不論恢復或新建),各縣區并應集中力量,辦一個或幾個模范完全小學或初級小學,接敵區、游擊區可盡力用灰色形式恢復或建立小學。所有這些小學教員,至少要輪流予以半月或一月的訓練。”[6]1942年,根據地建有學校7983所,在校學生數410023人。[7]
二是廣泛開展夜校、識字班、識字小組、讀報組等各種各樣的社會教育。1940年12月《中共山東分局關于宣教工作的指示》要求,“為開展社會教育,民主政權所統屬的村子,到明年年底至少要有半數設立俱樂部。在俱樂部內必須有夜校、識字班、識字小組、讀報組、劇團等組織,并出版壁報。俱樂部應成為社會教育文化活動的中心。”[8]《山東省國民教育實施方案》規定根據地各縣、區、村都建立冬學運動委員會。為擴大民眾教育的普及面,有的地方還因地制宜地組織了兒童班、大嫂班和老漢讀書班。1944年各地逐步按要求將冬學轉為經常性的民校。通過教育活動的開展,極大提高了群眾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素質。
黨在沂蒙根據地通過宣傳黨的理論主張,強化了黨政軍民的思想認同基礎,形成了目標一致、高度團結的命運共同體。這也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思想邏輯起點。
二、黨在沂蒙地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
總結黨在沂蒙根據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及其經驗,我們可以看出“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沂蒙精神形成的根本前提,是黨政軍民所形成的思想同頻和情感共振的思想意識共同體和親如一家的情感共同體,這恰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結合黨的歷史任務
沂蒙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具有前瞻性,要始終為黨的事業發展服務。1938年1月中共中央給山東省委的指示信明確要求,“應以發動游擊戰爭與建立游擊區的根據地為中心。根據最近中央新的決定,重新布置工作和重新教育干部,成為順利的進行游擊戰爭與建立游擊區域的基本條件。” [9]“加強階級政治理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從八路軍的本質與傳統的教育,聯系到黨與階級的教育;從八路軍今天的一般任務,聯系到八路軍將來的特殊任務;從階級一般的政治任務與目的,解釋并實現今天抗戰的任務與目的。”[10]思想教育只有緊密結合黨的歷史任務,才能發揮思想引領和激勵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基于現實及對象主體的思想差異
黨在沂蒙根據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做到因時、因勢、因人來推進。
一是始終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和黨當下工作任務的變化推進思想宣傳教育工作。比如,抗戰時期,黨開展反投降、反內戰等統戰工作的教育宣傳;結合抗戰形勢加強黨員的階級意識與黨性教育、氣節教育以及秘密工作的教育、策略教育等等;對群眾開展了普遍的抗戰教育、階級教育、“刨窮根”教育、團結組織教育以及“兩條路線”教育,啟發教育群眾不斷提高政治覺悟。
二是因黨員干部戰士群眾的具體情況開展思想教育。比如,對“一般黨員要求在一年中要講完《黨員必讀》或《共產黨員的修養》(按程度決定),新黨員要講完《新黨員基本讀本》”;[11]在文化人比較集中的地區,設立文化俱樂部,召集文化界座談會、時事討論會等,借以團結一切同情抗戰、反對內戰的文化人;[12]用說服解釋方法及政府法令的強制力量,動員學齡兒童入學。為了吸收青年婦女進學校,同時考慮到中國舊社會封建思想的影響,在某些地方設立女子初級小學或女子高級小學,但同時應該提倡男女同學。[13]真正做到了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實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具有多樣性生動性
沂蒙根據地思想政治教育講求方式方法的多樣性,采用多種宣教方法。比如使用群眾語言,在口頭宣傳、報刊宣傳以及詩歌、戲曲的宣傳中,當地方言處處可見。各級黨組織和軍隊都成立了劇團,深入到干部群眾中進行演出宣傳。根據地的許多村莊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劇團,1944年,僅莒南縣農村劇團就有110個,排演了2000多個節目,莒南的文化翻身秧歌劇普及全縣。這些劇團的文藝活動,大都是配合黨領導開展的農村工作來進行的,既宣傳了黨的政策,又引導群眾自己教育自己。此外,沂蒙根據地還通過樹立榜樣、給與榮譽等方式來引導群眾,實現群眾的自我教育。
(四)良好作風示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言行示范是最好的教育、引領方式。根據地的黨政軍領導干部始終圍繞人民心中所思、所想、所盼開展工作;始終高度自律,以高度自覺率先垂范;始終與沂蒙的百姓同甘苦、共患難,親如一家,以實際行動影響和感召沂蒙人民。黨在沂蒙根據地紀律嚴明,規矩十分嚴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保證組織、軍隊及政權的廉潔為民。如《山東省懲治貪污暫行條例》《關于嚴禁賄賂的決定》《關于擁政愛民的決定》等,并加強對紀律執行的檢查,嚴肅查處違法違紀黨員干部,塑造具有優良作風的黨員干部隊伍。黨在根據地以嚴明的紀律、優良的作風,樹立了黨和軍隊的崇高形象,贏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愛戴和擁護。
三、推動沂蒙精神有效融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
新時代繼續傳承弘揚沂蒙精神,讓沂蒙精神繼續發揮培育人塑造人激勵人的作用,將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核心所在。
(一)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和時代問題,實現沂蒙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融合
沂蒙精神要融入思想教育,必須將沂蒙精神的弘揚與黨的中心任務緊密結合,在推進黨的歷史任務中實現沂蒙精神時代價值,從而在塑造時代新人的價值觀上實現互融。沂蒙精神所蘊含的堅定跟黨走的政治立場、政治原則是基本的價值標準,也是為黨育人的基本要求,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坐標。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思政教育要立足時代任務和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積極從沂蒙精神中尋價值基因密碼。要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立足黨的事業需求、時代發展要求,圍繞群眾利益的實現以及社會思想正向引領等,獲得教育的有效性,實現塑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代新人的目標。
(二)圍繞實踐與對象主體的需求,實現沂蒙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合
“作為一項育人的特殊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應當且必須關注當前價值領域發生的最大且深刻的變化,敏銳感知并及時調適以便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14]沂蒙精神可以在內容及實踐層面很好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構建。“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內在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屬性和要求,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構建在基本屬性方面高度融合,高度體現了黨的紅色基因及價值追求,具有深刻的時代性。將沂蒙精神作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備內容,一是推動沂蒙精神進入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加大沂蒙精神的研究力度,充分挖掘沂蒙精神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深入啟發黨員干部踐行沂蒙精神;要促進沂蒙精神進學生教材,以涵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養成。二是大力推進社會宣傳,凸顯革命老區的文化底色。要加大沂蒙精神與學校文化及組織文化的結合,營造起共同的思想文化氛圍。
(三)圍繞教育實施的有效性,實現沂蒙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構建融合
一要利用豐富的新媒體資源豐富宣講形式。沂蒙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載體,要積極融入新技術的發展運用中,充分運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傳播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從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實現對全媒體受眾的思想價值引領。二要以社會實踐為推動力,進一步提高沂蒙精神的融入性。要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沂蒙精神紅色研學活動,推動沂蒙黨性教育體驗式教學實踐,以研究性學習、專題論壇交流、紅色教育基地體驗式教學等多樣化教育形式將學習與反思相結合,引導人們在實踐學習中思考,汲取歷史智慧,真正培育時代新人,傳承紅色基因。
(四)圍繞優良作風培育和黨員作用發揮,實現沂蒙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坐標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的重要條件,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主要取決于理論的徹底性和說服力。說服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有現實的參照坐標,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黨員干部為全社會立起標桿。
一是著力強化黨員干部思想教育。沂蒙精神是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是黨堅持人民至上和對黨絕對忠誠價值取向的統一,這也是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強化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及黨的性質宗旨教育,始終不忘初心使命,始終堅定為民立場,保持政治本色;要強化黨員干部的紀律教育,讓做到“兩個維護”成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二是以黨員干部推進改革發展的成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的現實支撐。鄧小平曾強調,只有“群眾從事實上感覺到黨和社會主義好”,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有效”。[15]我們要從沂蒙精神中尋求啟迪,增強思想教育的現實支撐。三是培樹先模人物,發揮言行示范帶動作用。沂蒙根據地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告訴我們,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過沂蒙精神的優秀踐行者來帶動和影響大眾。因此,我們要大力培養樹立優秀典型,為全社會樹立起正確價值觀的典范和坐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9.
[3][4][5][6][8][11][12][13]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6輯)[Z].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156-157.156.157.160.161.156.159.161.
[7]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0輯)[Z].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260.
[9][10] 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4輯)[Z].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17.298.
[14] 張偉,張茂聰.價值引領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構建邏輯與實施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8).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145.
(責任編輯 何愛云)